APP下载

从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感悟园林建筑之美

2017-03-15张丹绘

青春岁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美学思想

【摘要】宗白华先生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节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园林建筑的飞动之美和空间的美感。宗白华先生眼中的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质的艺术,它是融合于传统艺术的一个部分。主要讲的是建筑的生命特质以及园林产生空间美感的方式方法,字里行间也正如李泽厚先生为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一书所做的“序”中指出的“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它们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园林建筑;美学思想;飞动之美;空间美感

一、园林建筑的飞动之美

在宗白华先生眼中,飞动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的园林建筑充满了“生机”,它的“生意”经常通过动的形态展现出来。虽然建筑本身静止不动,但是上面总有一些生动的形态让人感到“生意”盎然,充满了生命力。不仅建筑表面或内部构造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体现一种动态。例如中国古建筑独有的构件——飞檐,就印证了动态之美。宗白华先生把这种美称为“飞动之美”,“飞”字使人联想到那轻灵盈动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双翅舒展振翅欲飞,带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建筑比较重视主观思想的表达,建筑被赋予情感,冷硬的建筑材料被添加了“感性”的色彩。在把建筑材料转换为建筑实物的过程中,建筑材料是“实”,而主观情感是“虚”,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了以实物表达思想或情感的目的。宗白華先生曾提出“化景物为情思”的艺术创作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国艺术创作的普遍方式。当然,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也符合这一创作思想——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使其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古代建筑的生命特质还体现在它特殊的“传承”上,也就是其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园林建筑承载着设计建造者的设计思想,建造者希望通过园林建筑让受众理解他们的设计思想,而欣赏者面对园林建筑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就是对建造者主观思想的解读。由此可见,园林建筑实际上在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传递者。它们让建造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了互动,这是可以跨越时间地域限制的交流,通过交流总结出的设计理念对于我们后世解读园林建筑的艺术之美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解方向。园林建筑因此也被赋予了能够传递人文情感信息的生命特征。因而,当我们以欣赏者的身份解读古园林建筑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它们的能动性特征,体会其最本质的艺术内涵,努力去领悟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把它当成是有生命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

二、园林建筑的空间之美(一)

中国的很多传统艺术都具有亲近自然的特征,当然,在园林建筑艺术处理上也体现了这种特征。实际上,亲近自然是人主动融合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自然情致还体现在建造者的主观愿望方面。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在这四方面之中,“居”为最基础的功能,园林之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可行、可望、可游”也必须同时兼得,三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自然山水间游历、赏玩。它们作为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在自然界赏游的感受带入园林建筑艺术当中,期待可以更加融入自然之中,每时每刻与自然“亲近交流”。另一方面,窗子作为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也可以体现出建造设计者“亲近自然”的主观愿望。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很多窗子之所以是镂空的,是因为建造者希望“亲近自然”——窗子的两侧都是镂空的,从室内望出去,室外的景色从点点从镂空的框架中“渗透出来”,别有一番滋味。从中可以看出建筑者尽管处于室内,也希望能够拥有更多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取得交流的机会。

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中的“窗”这样描述:“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窗和门不同,门能够进出,而窗则是对于视线方向的穿越、光线角度的投射、风景画面的呈现。透过窗,人在沿着墙边行走时,景色就在视角里移动,虽好似近在咫尺,却光影斑驳摇曳,隐隐约约,景致若隐若现,近在眼前又好似相距甚远,这种“变化”的距离感对于游人在园林中赏玩是一种诱惑。据记载,最早我们见到窗的具体形象是在汉代的明器上,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窗的图形。魏晋时期,文人建造花园之势兴起,把窗放置在景观与屋墙的交界处,使其赋有了更多的含义,起到漏窗隔景与引景的双重作用。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使墙面更加丰富并且可以使景色的呈现更多种角度。漏窗内外相通,窗内图案布局匀称。它以造型的多变、纹饰的精美使平淡的墙面发生变化并有层次感,而且由于它隔了一层窗花,可使相邻两侧空间似隔非隔,景物也若隐若现,富于层次,丰富游人观赏游玩的兴致。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而宗白华先生认为古代中国人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古人十分向往自然,亲切自然,从多位诗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等诗句都表达出他们对于自然地亲近之意。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喜爱从一个小房间里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无限的空间、时间,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三、园林建筑的空间之美(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以及美的印象,在园林建筑中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布置空间,例如借景、分镜、隔景等。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就会发现西方园林艺术展现出来的“美”更为直接,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体现的则更为含蓄。中国园林造园者善于在不大的空间中通过处理景与景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表达美感,经过一番巧妙地推敲,在不经意间便可体会到“美”在何处。走在连廊处蓦然回首,惊觉眼前之景美如画。园林之中处处是景,在“行”与“游”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一小片“新天地”,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美就是带有中国式美感特征的“含蓄之美”。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没得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宗白华先生提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他所表达的是一种“融合“的思想,通过“行、望、游、居”去感悟园林建筑艺术,这是欣赏者与自然艺术间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宗白华先生讲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的作用是通过不同角度来达到“画”境界的无限增多。这是一种“海纳百川”般宽广的情怀,经造园师的精心设计把一侧的景致融入另一幅图景之中体现了古人设计的匠心独运。人透过窗子欣赏一侧的景色,就好似欣赏一幅带有画框的图画,对于自然美的体验也更深层次。中国艺术家追求“美”的目标是一种“中和”的状态——即人与自然、艺术本身与欣赏者感受的完美“中和”等。总之,艺术创作不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是中国艺术家特有的平和心境和豁达情怀,也正是这种广阔的胸怀成就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园林建筑艺术作品。

四、结语

带着宗白华先生总结的美学思想去感悟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新的领悟,看到了园林建筑艺术灵动的一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是影响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创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建筑与后世进行交流。宗白华先生眼中的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带有中国灵魂和中国气质的艺术,它是融合于古典传统艺术的一个部分。虽然文章主要讲的是建筑的生命特质以及园林产生空间美感的方式方法,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出宗白华先生内心真切流淌出的对其他传统艺术的理解,值得当今从事设计艺术的人们好好思索。

【作者简介】

张丹绘(1994—),女,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美学思想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城市园林工程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调和:论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优化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