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牛”勇闯小康路
2017-03-15苏江元
苏江元
关岭自治县把发展“关岭牛”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面打响了全县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利用千家万户会养牛、善养牛、能养牛的群众基础,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能“杀”牛,能“吃”牛,能“卖”牛的市场主体,把“牛骨头”当着脱贫“硬骨头”来啃……
当下,贵州关岭,一场通过“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规范养殖和构建助推产业扶贫的运动正在大规模推进。
关岭启动“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关岭牛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与消除空壳村结合起来,努力培育一批养殖示范小区,壮大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关岭牛”产业“井喷式”、“裂变式”发展,全面建设生态关岭和实现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发展牛产业
在“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背后,是关岭作为一个西部贫困县,多次被学者研究和提及的“典型”。
在《山坳上的中国》中,学者何博传对关岭这样描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均口粮350多斤,有215个队人均口粮276斤,人均收入39元,人均衣服1.6套,还有几百户人每人只有一条裤子……
对此,关岭自治县委书记黄波说,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关岭的确面临“三多”“三少”问题,“三多”是山多,石多,贫困人口多,“三少”是地少,树少,群众收入少。
关岭面临着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但关岭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改变和突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关岭自治县石板井村是“顶云经验”的发源地,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道被誉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面旗帜。
之后,关岭作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各种探索。
进入新世纪,关岭一度创造了贵州山区石漠化治理的“板贵模式”,通过规模的花椒种植,既绿了喀斯特山坡,又富了老百姓腰包。
但这些努力,仅仅解决了“吃饱”问题,尚没解决“吃好”问题。
黄波分析,关岭一直没有找到开启财富的钥匙,在于产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和优势,丧失了规模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经过多年观察和调研,关岭县委县政府最终把产业发展的重心确定为本土优势资源“关岭牛”。发展理由有四:一是“关岭牛”是中国传统八大“名牛”,几百年来一直有着品牌沉淀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对于大多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来说,他们很会养牛。三是关岭有着40多万亩的优良草山资源。四是随着人们膳食结构改变,牛肉作为优质健康肉类市场需求空间大。
在“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目标规划中,到2018年实现“关岭牛”年增长率达30%以上,年存栏25万头以上,年出栏6万头以上;培育建设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0个、合作社(养殖小区)120个以上、家庭牧场17000个以上。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养牛收入达8000元以上。
“因此,‘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精髓在于市场,政府要做的就是做好产业基础服务,要让市场成为‘关岭牛发展的主体,让龙头企业带动企业集群发展,让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市场转动”,黄波说。
做强龙头带动群众致富
10月28日一早,顶云街道办事处石板井村村民岳昌琴来到该村的民富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吴兴伦商谈生饲料的交易细节,最终谈定,生饲料红苕藤以每斤两角钱的单价,共出售1000斤,总价200元。
作为合作社的领头人,吴兴伦说,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9月21日,成立时8人,现在扩大到42人,大多数为贫困人口,目前为止,共有葡萄园164亩,蔬菜100亩,“关岭牛”198头。投建过程中,合作社自筹45万元,村集体经济参股116万元,贫困户由政府担保贷款入股110万元,共有股份67.6股,每股5万,盈利后将按股分红。由于离县城近,蔬菜和水果等优势已经凸显,虽然刚挂果,但已经有很多游客自发前来采摘,未来前景看好。
和民富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一样,以前的贫困户叶江选择单干,他从部队服役后,去过沿海打工,也养过鸡,但最终算账,仍然是负数,是典型的贫困户。去年以来,他通过自筹、贷款,政府扶持,喂养了70多头牛,上个月,他卖了42头,纯赚20多万元,购买了13万元的新轿车。现在加上母牛繁殖的小牛,还剩下52头牛。叶江计划将养牛量增加到100头,辐射带动周边15户农民共同养殖。为此,他还专门流转了100亩土地,用作种草为牛补充新鲜饲料。
在关岭,像合作社和个体户这样的“关岭牛”养殖事例很多。普利乡丫新村石板组的杨武林养牛40多头,霞村养马组的村民王金刚在本村的鸿龙养殖公司借养了25头能繁母牛,现在鸿龙养殖公司已向周边农户发放能繁母牛近千头……
据关岭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彭志坚说,“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采取精准到户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与过去农户散养有所不同,如今“关岭牛”的养殖完全是居于现代市场体系下的联动,完全是在市场的组织中进行的,包括大户,合作社抱团,龙头企业带动等,养殖组织化程度很高。现已完成标准化圈舍建设4万余平方米,在建8万余平方米;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12个,培育龙头企业3个,新增存栏“关岭牛”能繁母牛8000余头,防疫、品改体系实现养牛区域全覆盖。目前,全县共有13万头“关岭牛”,“关岭牛”产业已覆盖贫困农户2605户,贫困人口10020人。
多措并举擦亮牛品牌
在关岭蹲点4天的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关键字,要数“牛”字,包括村支部书记带头“养”牛,乡党委书记带头“贩”牛,县委书记带头“吹”牛。
黄波说,县委书记带头“吹”牛,就是要统一班子认识,把“关岭牛”作为第一扶贫项目来抓,把优质资源投向“关岭牛”的产业基础。乡党委书记带头“贩”牛,就是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基层领导,要做好风险防范,做好基础服务,比如在扶持方面,乡镇党委书记要监督着把牛买回来,监督着把贫困户带动起来。村支部书记带头“养”牛,就是要发动群众,参与建立合作社,有的村支书或者村主任,本身就是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
当然,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完成方向定位和顶层设计以后,一切交给市场。因此,关岭县委县政府积极完善了市场要素的各种体系。
在政策扶持上,一是建立金融“特惠贷”贷款平台,实行金融贷款扶持,每个贫困户政府担保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并兜底。为贫困户每个牛帮助投保200元,保额可达5000元。二是奖励扶持,对养殖5头以上能繁母牛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产1头杂交犊牛奖励500元、非贫困户300元的标准给予鼓励扶持。在养牛场的产房建设上,每平方米补贴200元。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包括和省兽科所、贵州大学等技术单位合作,建立健全基层草地建设与改良体系、配足畜牧兽医技术员各相关设备等。
“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黄波说,目前关岭投入到“关岭牛”基础的财政资金已经有1亿多元,整合社会资金2亿多元,引进深加工企业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
除了引导建立合作社,培养龙头公司,还引入北京大型屠宰及其加工公司,投資5亿元的关岭牛产业园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每年可屠宰25万头牛。在关岭,销售将形成卖活牛、屠宰、牛肉干深加工等市场体系。
目前,“关岭牛”存栏量已经达到13万头,每头牛的卖价在1万元左右,光活牛就达到了13亿元,到了2018年,“关岭牛”将达到25万头,活牛产值将超过25亿元,如果把上下游产业连接计算,综合产值将超过75亿元。
当然这还只是有形的计算,按照关岭的计划和“野心”,关岭将在“关岭牛”的品牌上大做文章,包括打造现代农业的“关岭牛”样本,通过科技支撑,把“关岭牛”的胚胎繁殖和基因提纯,结合大数据产业进行深度开发,最终把“关岭牛”打造成和日本“神户牛”一样的世界品牌,如果成功,整个“关岭牛”的产值将在百亿以上。
目前,关岭正在建立完善流通平台,逐步形成准确快捷、经济方便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系统,加强对肉牛产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反馈,为农民发展肉牛生产提供组织和信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