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国方:用古琴与刻刀演绎东方艺术神韵

2017-03-15戴有山

中国民商 2017年3期
关键词:青竹古琴雕刻

戴有山

古琴与刻刀,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家金国方的手下,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演绎着东方艺术神韵。

古琴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3000年以上历史。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

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金国方是一位古琴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不仅痴迷于古琴的韵律,更懂得古琴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不仅教人抚琴,还自己制琴。金国方制作的古琴当中,据说,最高的一架卖到了相当于三五台钢琴的价值。金国方认为,古琴的价值不是仅仅是琴的选材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更重要的是要在古琴上留下古典音乐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因此,金国方的古琴制作特别繁琐和讲究,从琴胎的木料选择到上灰胎,再到刷漆,通常要花上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来打磨。其中,光是生漆就得上十余道之多。金国方的制琴理论是,一架古琴就是一個生态系统,古人的世界观都在里头。比如琴长3尺6寸5,象征一年365天;宽4寸,代表一年四季;13个标志音律的徽,代表一年12个月,外加1个闰月。此外,还有7弦寓意流水,架弦的硬木象征高山等等。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金国方所制作的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列子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可以仿制古琴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金国方制琴的木料要选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房梁来制作音色才通透稳定,但并不是每一根老房梁都有用;用鹿角霜和八宝灰调制的灰胎得上六道,三道粗的,三道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每块木头的纹理都不一样,制琴时得顺着木头的纹理去做,细节处的粗细薄厚全凭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手艺。

在金国方的眼里,一把好的古琴本身就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古琴的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际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留青竹雕的传承人

金国方成为坊间制作古琴的高手,但他更擅长在刀笔的世界里遨游,金国方是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成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传承人。

留青竹雕是竹雕界难度最高的雕刻技艺,也是是金国方的成名之技和绝活。留青竹雕由青绿而鹅黄,由浅淡渐趋浓丽,由干涩而莹润,琥珀质感日益养成,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竹刻手艺,是跨越百年的家族传承。岁月流转,草本植物与刻刀间演绎的东方雕刻艺术神韵之美。

一直以来,江浙地区因其特有的人文历史积淀,可以说是国内从事竹雕人数相对较多的地方。相对于其他竹雕艺术形式,金国方认为,留青竹雕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已经几乎绝迹,后来在收藏家王世襄、雕刻家徐素白等老师们的大力倡导和弘扬古典的竹刻文化影响之下,留青雕刻才逐渐重新被文人们喜好,此后嘉定、常州、丽水、东阳等地也开始陆续有人从艺。

多年来,金国方一直不停地呼吁留青竹雕的发展困境与时代机遇。《今日缙云》《楚州晚报》先后以罕见的大版面报道了金国方坚守留青竹雕的事迹,一度引起社会各界对留青竹雕的关注。之后金国方开始建立培训基地,尝试传教一些艺术爱好者学习雕刻技艺,目前也已经有近200人参加了雕刻培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是手工作业,通常情况下,一件作品的完成少则三五天,多则几十天,最后坚持下来专业从事雕刻的人其实并不多。留青竹雕这门艺术在丽水、东阳、常州、嘉定等地一直在做的也大都以手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

作为竹刻世家,金国方在传承坚守留青竹雕非遗过程中,曾遭遇非常困惑或苦恼的一段时期。对于金国方来说,雕刻生涯是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传统思想使人们觉得做雕刻没出息,不想从事,但对于金国方来说,留青竹雕不仅是一门普通的技艺,更是需要理论,于是他不断学习留青竹雕的知识并总结理论,这使他逐渐感悟到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意义,后来就更加喜欢上了,他深深地体悟到,“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凌云处尚虚心”,正是人所需要的品性,于是慢慢地,他开始学会在雕刻过程中与竹对话,就像他制造古琴一样,他在竹子上赋予新的生命力,最后就越来越喜欢,就这样一直坚守下来。

从刀笔之外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一位民间艺术家,学无止境,艺术相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金国方在刀上学不到的功夫时,他在笔墨上去寻找答案。这些年来,金国方积累了国学和古琴传统文化之后,自己慢慢就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情怀,琴如其人,竹如其人,真功夫怕是也在刀笔之外。

一件留青竹雕的完整制作過程,从采竹、煮青、雕刻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想让一件作品成为百年后的古董,从取材到完成,过程的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冬天才是采竹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金国方喜欢将采竹当是上山寻宝。畅游竹林,静听泉声,静谧的竹林里,百里挑一,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萱立身后。

方寸之间,刀笔下的功夫也是丝毫马虎不得。金国方作为雕刻者,需要构思准确,构思完成之后下笔,动刀前可做修改,画好以后也可以先放一段时间,感觉已经完美的时候再下刀,这样就不会浪费了。雕刻时,有时稍有不慎会刻过头或刻错,不妨做局部重新设计,或改阳刻为阴刻,都可避免作品报废。

至于充分利用竹青与竹肌的颜色反差,达到书画笔墨的浓淡效果,金国方以兰花雕刻为例,首先直接在材料上用铅笔书画兰花图,或用蒙纸采用圈边法将兰花的边描下来,张贴于材料之上,继而圈边、铲皮,再就是要对交叉的兰花叶片进行线条修饰,从而显示层次感,刮平已铲去青皮的竹肌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用力过猛,尤其是在叶片交叉处要轻,叶片内的层次感先圈线,再用轻重进行控制留白。

金国方为了把这门技艺留传下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产业化。要传承和弘扬留青竹雕,需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着手,产业化可让留青竹雕价格低廉,融入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生活的需要,而深度发展则需要有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以刀代笔创作艺术精品,满足艺术收藏和鉴赏需求。金国方经过不断地摸索,用留青竹雕作古琴款式的镇纸、留青虫草花鸟盒、砚屏等,但大都还是局限于私人定制。他希望能够与奢侈品牌企业合作,但目前身边大多企业对艺术品的需求不高,相反,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这对他的留青竹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作为一种小众的高端工艺美术,在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与继承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2012年,丽水市将金国方的竹雕工作室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雕传承基地,此后金国方陆续公益培训了近20期200人左右,为了更好传播,金国方编写了《竹雕基础教程》在本地小学推广,现在金国方不断地带学员到外地推广教学,借传统古琴、国学文化融合竹文化宣传,寓教于乐。

金国方作为一名普通的留青竹雕艺术家,他最敬佩匠人,他认为当今德国工业精神,日本匠作精神也好,都在引领国家经济奔跑,中国的古人对作品也是孜孜以求。但金国方希望一部分艺人能够实现从匠人向艺术家转变,把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运用到刀法刻画中去,融入创意,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

金国方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探究者、传播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在他身上有一种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青竹古琴雕刻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On art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对雪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