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才能养育出刚强的孩子?

2017-03-15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7年3期
关键词:外甥小强韩国

刘律廷

主持人语:

按照常理,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刚强,越经历挫折变得越勇敢。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了,不舍得让孩子经历挫折,总是及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更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对孩子溺爱娇宠,以至于刚强、勇敢的孩子越来越少,娇生惯养的“金枝玉叶”越来越多,脆弱的玻璃心、骂不得碰不得、缺乏独立性、动不动就抑郁焦虑在孩子们中间成了普遍现象。这一结果,既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韩式家教与小男子汉

(刘女士,35岁,小学教师)

去年暑假,我嫁到韩国的妹妹做子宫肌瘤手术,我那位韩国妹夫将他们9岁的儿子送到我家生活一个月。我这个外甥在登机前礼貌地给我打电话,描述自己的穿着和登机详情,我们都觉得他很老练。

我6岁的儿子小强迫不及待地将玩具搬进客房,热情欢迎小表哥的到来。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小表哥能自己洗澡、洗衣,按时睡觉、起床,吃完饭能帮忙洗碗,出门时带走垃圾,早晚还跟家人们问安。他定时给他爸妈打电话,无论去哪里都先跟我打招呼。他给韩国亲人买礼物之外,还不忘记给我们买小礼物。

独立、懂事的外甥住在我家,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家教中的缺失。

一次,外甥跟小强在商业广场里的攀爬乐园玩,约好时间到大门口等我。那天,我车子堵在路上,外甥的手机又没电了。他们干等了半小时。当我赶到时,外甥十分关切地问我:“大姨,你还好吗?我手机没电了,让你联系不到我,真对不起!”小强却充满怨气地喊:“为什么让我等这么久?早告诉我你要来迟,我就在里面多玩一会儿啦!”我数落他态度不好,他呜呜地哭了起来,仿佛是个纸人,受不得一点委屈。

一次,我帶外甥和小强参加社区的亲子活动。组装航模遇到困难时,小强说什么都不愿再尝试;外甥却屡败屡战,最终组装成功。外甥喜欢看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经常引用片中的口头禅:“Can we fix it? Yes! We can!”(我们能搞定吗?是的!一定行!)每当小强遇到挑战,比如画画时笔不听使唤、模型拼不好、跳绳不会连跳时,他都会用这句话来鼓励表弟。

小区的一个“小霸王”经常欺负小强,小强能躲就躲、能忍就忍。当小强被“小霸王”向头上扔沙子时,我外甥看到了,一定要对方道歉。对方跑了,他就追;对方刷卡进楼,他就等在外面,直等到对方的家长路过。他把事情原委讲清楚,对方家长最终带着孩子向我儿子道了歉。这种固执的“较真劲儿”,有点不亢不卑、据理力争的味道。

这事让我的亲人与邻居们都十分感慨:“韩国的小孩为什么跟咱们差别这么大?人家是怎么教育的?”

平心而论,我妹妹是个繁忙的上班族,没花太多时间在外甥身上。我觉得外甥的美德与品格,反映出韩国社会普遍的教育理念与家庭文化。

妹妹曾说:“韩国的母亲看重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品格,从小舍得让孩子吃苦、受委屈,会择机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比中国父母,韩国家长较少将钱花在新玩具、新衣服上,而是花钱让孩子参加集体生活和拓展训练。即使不寄宿,很多孩子也在寒暑假被送到封闭式的夏令营或集训营,以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中国孩子喜欢看动漫,韩国孩子则看“荒野求生”“野外生存法则”等方面的纪录片、教育片。由于历史上曾沦为殖民地的缘故,韩国人特别看重对孩子的爱国教育和团队教育。韩国人从幼儿园就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软弱就会挨打”“哭泣是无用的”等理念。

面对“小霸王”这种事情,中国家长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太斤斤计较显得大人没风度”,韩国家长会较真,不要求孩子一味忍让,相信发生冲突那一刻孩子的表现是他本能、认知、经验的综合反应。面对“组装航模”等困难和挫折时,中国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感受,太轻易伸出援手,动不动就呵护安慰;韩国家长则“论事不论人”,一定要孩子先自己解决好事情再抚慰。

外甥的到来,让我联想到媒体报道的“中、日、韩孩子夏令营”中反映出“中国孩子最脆弱”的问题。我想“刚强”与“脆弱”不是身体素质、活动水平、自理能力等外在方面,而在于孩子的内心是否拥有独立性与责任感。

我讲这些,绝不是推崇韩国教育。其实,外甥身上也有需要平衡和改变的地方。比如他有点古板和苛求,缺乏完全被接纳的安全感;在艺术方面,他没有小强那么充满激情与创造力。但外甥身上那种“刚强独立”的品格确实值得肯定。

外甥走后,我们对小强的教育有所调整。

首先是我们一家人家教理念的改变——从韩国家长的身上我们感到“留白”是亲子关系中的一门艺术,适度让小强体尝“想不开、很纠结的滋味”是成长的必修课。比如:小强在拼装乐高玩具时遇到困难会撒娇,请爸爸帮忙,爸爸拒绝他就会哭得很伤心。我们转换理念,不再放大小强的情绪,不把这种正常挫折看作心灵的创伤。如果他哭10分钟,那就等他哭完了又默默去尝试时,再给他提供帮助或提出建议。类似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家人们用“冷处理”的方式应对小强的畏难情绪,小强反而越来越不怕困难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游泳、爬山、夏令营等形式培养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随着小强进入小学,遇到了更多学习方面的挑战,我们常用外甥的口头禅鼓励他:“Can we fix it? Yes! We can!”

当小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们态度明确、立场坚定,让他明白控制自己欲望的必要性;当他受到欺负时,我们帮助他用更坚定、更礼貌的方式来讨回公道……我们更看重民族荣誉感的培养,带他关注国家大事。此外,我们看重教导他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技巧,督促他为自己负责,关心他人的需要与感受。

随着时光流逝,渐渐长大的小强变得更勇敢、坚定,也更有男子汉的味道。他常跟韩国表哥网上聊天,以表哥为学习榜样。我们打算让他下个暑假去韩国住一段时间,在跨文化的家庭生活中学到更多东西。

“公主病”病因在家长

(周先生,37岁,洗衣连锁店店长)

我小时候家境困难,长大后内心一直有自卑感。我在大城市辛苦打拼,一心想为妻女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人都说“女儿要富养”,看到粉团一样娇嫩的女儿时,我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别人有的,咱也不能缺!”

我无法忍受女儿对人家有一丝一毫的羡慕,只要她说谁谁有什么东西,我立即让妻子给她买。女儿有成堆的洋娃娃、穿不完的新衣服、很少弹的进口钢琴……女儿一哭我就抓心挠肺般难受。所以,我一直抱她去上幼儿园,从小班抱到大班。她养成了“一下车就要人抱”的习惯,对于幼儿园的体育锻炼找各种理由逃避。

我爸妈对她更是珍爱,力保孙女远离一切危险与挫折。她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奶奶总将她抱开,还教她:“以后不跟他(她)玩!”

很多兴趣班为了商业目的,随随便便就给小朋友颁发各种奖励。女儿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成了“拉丁舞小公主”“画画小天才”。女儿自我感觉良好,在光环作用下越来越自恋,如果幼儿园老师指出她的缺点,她就哭哭啼啼。她甚至见不得别人比她强,若幼儿园老师经常夸奖别的小朋友,她就讨厌幼儿园老师。

有一次,班上几个小女孩比谁的裙子漂亮。大家都说另一个小女孩的裙子漂亮,我女儿回家后便哭得死去活来。爷爷奶奶夸张地给正出差的我打电话:“宝宝绝食了,这可怎么办?”最终,奶奶给她请了一天假,带她去商场买了好几条新裙子。

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后不久,幼儿园请我们去谈话。老师播放了一段女儿的视频——老师以某个吃饭快的孩子为榜样,让挑食的她吃快一点。她一把将饭盘推到了地上,老师批评她几句,她对老师大吼大叫。

看了视频,我非常生气,真想把女儿狠狠教训一顿。

老师却说:“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对孩子太娇惯呢?孩子在家里若讨厌吃某种蔬菜,你们会过度反应吗?”

想一想,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家里,我妈肯定会说:“都是老骨头(爷爷)没烧好,来,奶奶给你包馄饨!”这样盲目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再给她换其他食物的做法,助长了女儿的公主病。想来,我们错了!若早些心平气和地跟她講道理,让她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优秀、更漂亮、吃饭更快的人,她也不至于这样。

事后,我们全家开了一次会,从很多方面着手来改变。我们听从老师的建议——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享受,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我们不再盲目给她添衣服、买玩具、做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当她表现出对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羡慕时,我们就鼓励她“交换玩”。

一次,邻居家的小女孩不愿意跟她交换洋娃娃,她歇斯底里地哭。我差一点心软去买,然而妻子提醒我说:“你怜惜的不是女儿,而是你自己!你觉得女儿可怜,其实是在自怜而已!想一想老师怎么说的,公主病要先治家长再治娃!”

看到我最终没给她买,女儿竟不哭不闹,主动跟那个女孩示好,邀请人家到我家来玩。当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女儿如愿以偿地玩到了人家的玩具。

我从这件事意识到了“适度匮乏”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我渐渐学着给女儿立规矩——比如不再抱她上幼儿园、让她自己收拾书包、在她哭的时候不再盲目妥协等。对于兴趣班,我们进行了精简。其实,孩子参加兴趣班太多,反而会失去专注。只有家长在心理上学会“断、舍、离”,孩子才会渐渐摆脱浮躁与娇气。

警惕“草莓化”育儿倾向

(方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当父母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当我们看到弱不禁风、缺乏独立性、脆弱、自私的孩子越来越多时,可以跨文化、跨国界来寻找解决办法。

江小鱼与金京心是一对中韩组合的夫妻,他们共同撰写了一本书,名为《别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对当代中国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透彻解读。书中写道,很多中国小孩被娇惯得像“草莓”一样,外表光鲜,却碰不得、说不得、受挫不得。他们认为:“从小被溺爱、放任,养成懒惰、依赖、说谎、自私、任性等坏习惯的孩子,习惯了我行我素、得过且过,凡事自己说了算。他认为父母不对他提什么条件、没什么要求就是爱他,否则就是跟他过不去……很多家长坚持发现甚至放大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拼命培养甚至拔高孩子的潜能和好习惯。但是,在不遗余力做加法的同时,忘记了还需要做减法。殊不知,让孩子减去一个坏习惯无疑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孩子加上了一个好习惯……以爱为名义护短或讳疾忌医,不是爱孩子,而是摧毁孩子成长的动力。”

在第一个案例中,刘女士借鉴韩国育儿理念,看重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脆弱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思维狭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无论别人怎么劝说还是“想不开”。面对这样的孩子,中国家长大都怕孩子受伤害、想不开,在孩子默默垂泪或抱怨连连时总是给予过度的关注、解释与帮助;而韩国家长们则淡定从容,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大人给他独立的空间去纠结、去流泪、去失望。韩国家长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第二个“公主病”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实,越来越多的男孩子也有类似于公主病的“心理草莓化倾向”。孩子们看上去光鲜可爱、充满活力,表面上有刺有个性,但遇到小挫折时内心就像草莓受到挤压,会瞬间崩溃。

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的理念!要治公主病和草莓病,必须从父母的心理健康入手——家长要直面自己幼年时的自卑感,不要用娇惯孩子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家长还要放下“面子工程”,不给孩子过多不切实际的赞美与夸奖!当今许多商业机构针对幼儿的“比赛、选秀、公演”等活动,带着好大喜功、盲目捧高的色彩,用廉价的光环把孩子变得虚荣、自恋、骄傲、目中无人。这都亟需家长们理性规避。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植根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我们借鉴的时候要取其精髓,辨其真谛,落实到具体生活细节中。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比如在一篇《7岁德国孩子的能力》的文章中讲到,德国的7岁孩子可以做如下事情:单独修理一件东西、修补破损图书、给玩具安装螺丝钉或换电池、整理物品、使用插销和钥匙等。如上活动,对中国的同龄孩子来说都不太容易。家长们可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带孩子做以上的事情,鼓励孩子尝试使用新工具。孩子一定会遇到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忙,而是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受挫情绪,让孩子接受失败并从中有所领悟。这些具体的实际操作,是培养孩子刚强坚韧的最佳机会。

刚强的孩子一定经历过挫折的历练。避免将孩子养得脆弱的核心是,舍得让孩子经历风雨,不怕让孩子承受挫折与失败。若能将生活中的小活动、小训练、小纠结变成孩子受挫、学习、进步的机会,就一定能培养出刚强坚毅、不屈不挠的好孩子!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外甥小强韩国
唱歌催眠
假装
磕头
为什么蟑螂叫“打不死的小强”?
小强爬行记
气急败坏 山崩地裂
是谁偷走了小强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