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换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2017-03-15乐活林

商界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智能化工业

乐活林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把“智能制造”挂在嘴边。然而细细分析会发现,很多企业口中的智能制造就是指使用了几台机器人,只要把机器人引入到生产线就宣称实现了智能制造。

实际上,一些家电企业的这种说法太过浅薄: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的核心更加不是机器人,而是源自于企业由内到外的一场智能化革命。这其中涉及上游的产品研发、下游的分销。

重新定义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其实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代替人进行各种智能活动。比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在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通过机器与人的合作,去延伸和取代部分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更新了自动化的概念,扩展到智能化、柔性化和高度集成化。

简单来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机器人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智能设备。但智能制造却不只包括机器人。智能制造是指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部周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体现。

智能制造核心是什么?

显然,智能制造的核心并不是机器人。其本质是把制造过程中的黑盒子打开,把看不见的东西透明化,真正实现生产设备互联互通,从消费需求到产品创新的数字化、智能化。

比如,海尔就主动向外界开放其互联网工厂,并打造为“透明工厂”,让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观察海尔每一台家电的生产制造过程。讓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其家电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发货周期。

对所有家电企业来说,智能制造应该理解为一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化三化深度融合的过程。要实现智能制造,就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观念,用创新思维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为了机器换人,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甚至可能会把好企业给拖垮。

智能制造核心不是机器人

其实不管是智能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德国工业4.0”,都包含制造装备,而机器人就是非常灵活的制造装备。这一点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发展机器人既是顺应历史潮流,也是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机器人的发展,应该可以分为制造和应用两个方面。从应用层面讲,国家工业机器人自2000年以来一直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在全部应用的机器人中,国产只占1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人工资上涨,劳动力短缺,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是必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对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高端设备需求的迫切性很高。当然,要成为机器人强国就不能大量依靠进口,而是自己有能力来制造。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数量每年还在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国内正在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已经达到36个,还有一些公司也在做。在发展过程中,大浪淘沙是不可避免的,会冒出来一些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公司,也必定有一些会销声匿迹。

中国和欧美等制造业的情况不太一样。德国工业4.0实际上对应的是智能制造时代,而在这之前人家已经走过了1.0、2.0、3.0。我们国家可能现在刚刚处于2.0的时代,制造业基础还欠缺比较多,但我们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还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比如说阿里巴巴、小米。

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中国的小米手机能够在智能手机中异军突起,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实际上,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国外的距离已经没有那么远,有理由从这里突破“走中国自己的智能制造道路”。智能制造主要是信息技术发展促进的结果,包括网络、传感器、IC芯片、物联网等。这样的进步使得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使得以往不可及的地方变为可及,这样制造才能智能起来。

现在也有些人把“德国工业4.0”简化为“工业4.0”,甚至有人把“工业”也丢掉了直接叫“4.0”,好像要把其变成为中国践行的信条。中德政府也在推动相关方面的合作开发,但是到底怎么合作,还需要仔细考虑。不同的制造行业智能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到底是自己主导开发,还是依照德国的技术标准,可能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诚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下,因为一些利好政策与政治因素,中国的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推动生产线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但在热潮之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智能制造一定要先医后药、量力而行。因为缺少投资回报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个好企业给拖垮。

所谓先医后药,就是先对企业进行诊断,再拟出最适合企业的路径方法。任何步骤都绕不过先做好产品,进行创意产品设计,使其产品易于面向机器人装配、低成本又高质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拥有最少的浪费和最好的质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两步之后,再评估企业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所到达的层次,进行业务需求排序,搭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构建良好的布局等。说到底,引进机器人,推动智能化进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非神奇的济世良方,适合于所有的企业。

所谓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业主必须认清企业所处位置、拥有的实力,清楚认知每一个位置的前进目标,在纷繁复杂的现状里找到最适合企业所走的路径,切忌盲目跟风。不贴合实际地去购置大量机器人的后果,只能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机器人的闲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的作用正在凸显

无论是不是局限于机器人生产,智能制造毕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是大势所趋。那么人究竟应该在智能制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件”与人所代表“软件”,在智能制造中又该以谁为主?

智能制造是个自我提升、良性循环的过程,作为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素质也会在智能制造中得以提升。无论是以前流水线上的那种单纯重复性劳动的工人,还是设计机器人的工程师,他们都会在智能制造领域有一席之地,并因此提升自己。

智能制造的未来,“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未来机器人应用,一定会从现在的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下行,而促成这种下行的因素一定是人。目前也只有大型企业能够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升级生产线,而未来随着大型企业实现了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必须跟进。如果中小企业只有一两条生产线,但它们可以靠数量取胜,几个乃至几十个中小企业采用统一生产标准,一同采购机器人生产线,就能分很大一部分成本。但再智能的机器人也促成不了这样的联合,只有人才可以。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智能化工业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工业人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