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婉清新的清代白族著名女诗人苏竹窗

2017-03-14周锦国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女诗人诗人

周锦国

(大理大学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温婉清新的清代白族著名女诗人苏竹窗

周锦国

(大理大学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清代中叶,大理府赵州(今弥渡县)出现了著名白族诗人之家——龚氏白族诗人之家,其中龚锡瑞的妻子女诗人苏竹窗创作多首近体诗,成就卓著,有“大家”风范。通过对女诗人人生经历的梳理和留存诗歌的探讨,揭示其诗歌呈现出的叙事感怀温婉和写景抒情的清新。

清代;白族;女诗人;温婉;清新

苏竹窗是清代白族著名女诗人之一,其诗多为抒情诗,善于捕捉细节,在对细节的描摹和刻画中表达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体验,既有女性特点,但又不偏于女性的柔弱,有“大家”风范。从其家庭生活环境、诗歌内容特色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诗书家族中的才女

苏竹窗,号竹窗,名不详。赵州弥城镇(今弥渡县弥城镇)人,出生于仕宦之家——苏家,生活于18世纪中后期乾隆年间,约1750年至1789年间〔1〕。

当时弥渡苏家是官宦世家,苏竹窗父亲苏霖渤(1692-?),字海门,号观厓,苏霖渤曾祖父苏必达曾授义勇将军,世袭滇省参将。苏霖渤幼年丧父,孝敬母亲,在叔伯长辈教养下,勤奋好学,雍正元年癸卯科(公元1723年)进士,步入仕途。为贵州开泰县县令,后因政绩卓异,升任刑部主事、南城御史等职。任乙卯科(公元1735年)湖北乡试副主考,丙辰科(公元1736年)贵州乡试正主考官。后两任山西学政,抨击科举考试中的各种弊病,选拔贫寒之家优秀子弟,得考生联名称颂,回京复命后受皇帝嘉奖。后因母亲年已九十,告假回乡奉养,在家乡弥渡教导族中子弟,以敦厚、和睦为家族根本。后受聘任昆明五华书院山长,任职期间,强调学生品行修养,砥砺学生节操,对当时科举中请托奔竞习俗深恶痛绝,读书人争相注重人格修养。苏霖渤所赏识的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多获成功,钱沣为学生时,苏霖渤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其文必为云南文坛生色,后钱沣终成著名御史、散文家。晚年辞去山长职务回到家乡,去世时钱沣等亲临弥渡吊唁①以上内容据《滇南诗略》苏霖渤小传、《弥渡县志》苏霖渤传、龚渤墓志铭(为苏霖渤撰)整理而成。。苏霖渤曾写有诗歌,但多不存稿,《滇南诗略》仅存《上座师鄂西林相国》:“兴朝家世旧从龙,勋爵新标异等封。望重元公廷有雉,名闻司马寒无烽。臣心似水余霜鬓,学业登峰仰大宗。文字当年遇知己,深惭顽铁荷陶镕。”〔2〕为苏霖渤写给乡试时座师鄂尔泰,既写出鄂尔泰家世,也表达了对鄂尔泰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弥渡县志》存有《香峰山小集》:“逃禅未必是前身,曳屐重轻不厌频。莲社常开宜选佛,松窗阴佛正迎春。当年玉带堪留镇,此日金仙想迎人。借问上方谁妙手,裁云补衲坐花茵。”〔3〕855此诗所写为诗人登上家乡的香峰山所见景色,突出佛教禅意,有一定意境。苏霖渤的散文《请编审仍照旧规疏》收入《滇南文略》(卷四十四)中。

苏霖渤弟弟苏霖润为乾隆丁巳科(公元1737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直隶衡水县知县。有诗流传,《登虫蝗寺》:“通幽曲径雾濛胧,一派迷津锁世空。万里云程何处是?此身已到白云中。”〔3〕855此诗意境高远,富有气势。弟弟苏霖浩是乾隆间廪生,有诗《天桥挂月》:“一人劈作两人间,巍峨飞虹百尺悬。足蹑云根探月窟,梦游仙屿忆桃源。奔流触石惊山雨,杰阁凌霄俯鹤泉。认取落花沿路去,豁然开处有桑田。”〔3〕857诗为七律,写出弥渡特有的天生桥景致,气势雄阔。族兄苏霖鸿为康熙丙子科(公元1696年)举人,曾任两淮盐运使,贵州遵义知府。族弟苏霖溥为雍正丙午科(公元1726年)举人,任国子监助教〔3〕800-807。这一家族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异常丰厚。苏竹窗生长在这样的诗书仕宦之家,深受其父苏霖渤以及整个家族诗书传家的家风影响,为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年后嫁与弥渡莘野村望族龚家龚渤之子龚锡瑞,夫妻二人感情深厚,相互唱和,龚锡瑞曾写《苴力铺》诗,苏竹窗写和诗《和外〈苴力铺秋柳吊升庵先生〉》。如两人诗集完整保存,定会有多首夫妻唱和之作。龚锡瑞在家中努力复习,积极参加每一次乡试,可惜命途多舛,连续参加七次乡试都未考中举人,后考取乾隆己酉科(公元1789年)拔贡,到京城参加考选,可结果不理想,未任职。苏竹窗在家中操持家务,孝养公婆,育有一子①龚锡瑞墓碑上有“男龚世绶率孙曾启、廕、佑立石”。,抚育孩子,闲暇时将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独特体验用诗歌记录下来。

苏竹窗大约在中年去世,龚锡瑞己酉年前写有《悼亡篇》诗:“鬼灯如见通宵绩,故突犹疑带病炊。”“梦醒误余仍对榻,挂遗惊汝尚持家。”可知苏竹窗年轻时虽是大家闺秀,但嫁为人妇后操持家务,辛勤忙碌,夫妻二人感情真挚。苏竹窗去世于己酉年前,享年不足40岁。

苏竹窗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在广泛阅读、细致体验中,以诗歌书写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感受。其诗作未结集,仅收录于《滇南诗略》,共十四首。均为近体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二、温婉的叙事感怀诗

叙事感怀诗是叙述女诗人生活情状,抒发生活感受的诗。有《接外昆明寄书作》《听砧》《村居》《和外〈苴力铺秋柳吊升庵先生〉》和《书别》五首。

《接外昆明寄书作》是首叙写夫妻情爱的诗篇。

谋养君应出,家庭我自谙。亲欢一念拂,妇识几分惭。防疾先调药,称觞或典簪。前程知努力,早慰桂枝探。

某年秋天,龚锡瑞到昆明参加乡试,写信向夫人报告在昆生活情况,女诗人收信后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此为秋冬时节,天气变化,人易生病,诗人为预防家人生病,先调理好汤药;家中宴请乡邻时还得典当簪子等。表现出女诗人娴熟家务琐事、性情温柔敦厚的特点。后两句是对丈夫的鼓励,希望能科考成功,以告慰家人。可知女诗人乃识大体、顾大节之人。

古代浆洗衣服一般都在石砧上敲打,女诗人听到人们洗衣服的敲击声,有所感慨,写下《听砧》诗。

秋气肃然重,邻砧入听才。夜随凉月静,声带暗霜来。乍断知无力,连敲觉有哀。感余难遽寐,半晌倚妆台。

首句写秋天的肃穆气氛,有悲凉之感;“邻砧入听才”是“邻砧才入听”的倒装,为押韵采用倒语,写出敲击声的响亮,别有情味。颔联、颈联是情景交融的诗句:秋夜月光静凉,那石砧上传出凄暗的声音,断断续续,可想见隔壁妇女凄怆的心情,诗人也倍感悲凉。尾联则婉转传出诗人的孤寂心情,诗人夫君可能在外地参加考试。颈联“乍断知无力,连敲觉有哀”写得精妙,富有表现力。

村居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诗人就生活在农村,对此别有感受,《村居》情趣盎然。

山掩岚光水蘸霞,村居风味足清华。一箩鼠迹桃花米,满鼎松风谷雨茶。黄发拾薪恒事业,苍头种菜老生涯。论文也或高轩过,笑拔钗簪付酒家。

诗篇写农村悠闲自然的日常生活,首联写自然风光,用动词“掩”“蘸”写出山色掩映、水光映照、霞光笼罩下清新、美丽的自然小村。颔联用对偶句写农家环境的娴静自然,诗句纯用名词组成:“一箩、鼠迹、桃花米;满鼎、松风、谷雨茶”,对仗精妙自然,诗句用了三个典故:鼠迹、桃花米、谷雨茶。“鼠迹”化用唐朝诗人郎士元名句“虫声粘户网,鼠迹印床尘”,表现农村生活的自然、平和、幽静。“桃花米”因产于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桃花乡而得名,桃花米品质精良,色泽白中显青,晶莹发亮,煮出的饭香气横溢,滋润芳香,富有糯性;历史悠久,相传自唐代武则天后,四川地方官每年都将上好的桃花米奉献皇上,故有“贡米”之称。“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是茶之佳品。这三个典故写出农村稻米的精美,鼎镬中茶叶、茶水的清香淡远,体现了村居生活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颔联选取农村儿童到山中捡拾柴火、老人在菜园中种菜的片段,表现农村生活其乐融融。尾联与前面的闲适安静不同,诗人和朋友们在村中讨论诗文,有人在笑声中拔下头上的簪子去换取那让人兴奋的醇酒,在闲适中有了活力和热烈的氛围,表现出村居生活的另一面。诗篇抓住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的细节,村居生活与文人生活相映衬,特别是三个典故的运用,别有情趣,有诗意栖居的生活意味。

龚锡瑞多次参加乡试,途经楚雄,凭吊明朝贬谪云南的著名状元杨慎赋诗的苴力铺,写下《苴力铺》,女诗人与丈夫相唱和,也写有《和外〈苴力铺秋柳吊升庵先生〉》诗,抒发感悟。

短长亭畔野桥隈,落日寒蝉响自哀。一种萧条南国恨,千秋涕泪锦江才。山残水剩无人惜,月冷霜清有雁来。眉黛任衰腰任减,还留青眼盼春回。

明朝著名状元杨慎(字升庵)因“大礼议”事件,被明王朝流放云南永昌,经楚雄苴力铺时看到路边垂柳,写下诗篇《垂杨篇》①杨慎《垂杨篇》:(小序)“楚雄苴力桥,有垂柳一株,婉约可爱,往来行之,赋此志感。”“灵和殿前艳阳时,忘忧馆里光风吹。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滋。苍凉苑日笼燕甸,缥缈宫云覆京县。芳树重重归院迷,飘花点点临池见。临池归院总仙曹,应制分题竞彩毫。诏乘西第将军马,诗夺东方学士袍。金明绿暗留烟雾,旧燕新莺换朝暮。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从此沈沦万里身,可怜憔悴四经春。支离散木甘时弃,攀折荒亭委路尘。摇落秋空上林远,婆娑生意华年晚。肠断关山明月楼,一声横笛清霜坂。”。杨升庵同时期的云南诗人及以后的明、清云南诗人几乎都写有和诗、有感诗,纪念明朝这位最有骨气的状元诗人杨升庵,抒发景仰之情。龚锡瑞的《苴力铺——杨升庵赋垂杨处》全诗如下:“苴力铺,蛮荒路,昔人戍,题诗处,至今犹有垂杨树。垂杨树,白日暮,堁风菵露亦君恩,莫叹腰肢有人妒。生还如梦死谁怜,千古同悲泪如雨。蛮荒路,苴力铺。”龚诗是杂言古诗,三言、七言交错使用,富有表现力。用“蛮荒路”作基调突出云南的偏远、荒凉,时光已过三百多年,但诗人面对垂杨,心中有对杨升庵人格的景仰,对其遭遇的深深同情;同时用“反语”间接批评皇帝:“堁风菵露亦君恩”,那和着尘埃的风、毒草的露水都是君王对你的恩德,言外之意就是君王没有定你的死罪,让你活下来已是最大恩德。“莫叹腰肢有人妒”化用杨慎《垂杨篇》中的“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但反其意用之,你不要叹息别人对你的嫉妒,其实是你刚正不阿秉性的体现。诗歌对杨慎给予崇高景仰,深深同情,有悲凉之感。苏竹窗的和诗与此不同,女诗人虽不曾经过楚雄苴力铺,凭吊那株历经数百年的垂柳,但通过读丈夫诗作、杨慎原作,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短亭、长亭、野桥、落日、寒蝉、涕泪、残山、剩水、冷月、清霜、大雁”等意象,既写出苴力铺的自然环境,又构建了凄怆、离家、游子、荒凉的氛围,将景情融为一体。尾联收束极有见地,“眉黛任衰腰任减”化用杨升庵名句“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但经压缩,更为紧凑,显得旷达、豪迈;“青眼”化用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常用青眼看诗人所喜爱、所契重之人。这两句诗所写是任凭容颜衰老、腰肢减细,但还要留下青眼盼望着美好春天的到来。在不平和哀怨中却无悲观、消极之慨,收束富有气势,表现出女诗人对古人的景仰和理解。将杨慎、龚锡瑞、苏竹窗三人诗作对照阅读,可看出各有侧重,表达的情怀各有千秋,但作为平凡女子,能在数百年后用更为旷达的心态描写这一主题,无疑又有新的体验、感悟。此诗体现了苏竹窗的广博胸襟,跨越时空对话时的不凡能力以及诗人的真切体会。

这一组夫妇和诗让人仿佛看到古代夫唱妇随、红袖添香的美好而浪漫的生活情景。

龚锡瑞经常外出参加乡试,有时到外地办理其他事务,离别后,女诗人有感而发,写有《书别》。

别时梅蕊初霏雪,楝子花开今又红。客邸春光闺阁梦,都经二十四番风。

写女诗人在丈夫离别后自己的感慨和想象。化用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而写。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依夏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节气,一百二十天。每节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遂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其顺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惊蛰:桃花、棠梨、蔷薇;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清明:桐花、麦花、柳花;谷雨:牡丹、荼蘼、楝花。开头两句写景中点明夫君在冬天梅花初放飘雪时节离开,至今又是楝子树红花开放,恰好一百二十天。后两句想象夫君客寓异乡,在旅邸中春光明媚时依然怀想着两人在家中的闺阁之梦,虽有一百多天的离别,心中一直牵挂,结尾化用典故“二十四番花信风”,将思念、忠诚隐含其中,自然妥帖。

这五首诗,有诗人对丈夫的思念、邻居生活的描述、村居生活的情态、丈夫诗歌的唱和、书写离别后的感悟,亲切自然,符合女诗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富有真情。

三、清新的写景抒情诗

此类诗篇是女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描写不同季节有特色的景物并抒发情怀之作,有《新月》《登楼望白崖定西岭诸山云》《闻雁》《窗前竹》《冬夕》《偶成》《柳》《落花》《雪夜》等九首。

新月常是古代诗人咏叹的对象,苏竹窗的《新月》诗:“地湿衣沾水,初三月破昏。纤凝弹指甲,曲比皱眉痕。穿饵(注:此处意当为‘耳’)纶思系,钩帘手误扪。光华长在后,耐赏莫生烦。”咏叹农历初三时的新月,别有情致。首联写夜晚时露水沾湿衣服,新月显现。颔联直接写新月,她“纤细”如人们在弹指甲时划出的弧线,“弯曲”如皱着眉头时脸上皱纹之痕迹,用两个比喻句刻画出新月的淡雅、朦胧。颈联通过人们在新月下所做事情间接描写新月的美好:一女子在替另一女子的耳朵上用丝线穿耳洞,可因月光朦胧,误将门帘钩子拿取过来。此联为流水对句,俏皮新颖,将新月朦胧下人们的活动写得妙趣横生。尾联的收束别有哲理,面对朦胧新月,人们不必烦闷,不久将有明月等待大家。让人联想到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冬天已经到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的名句,对未来充满殷殷希望。

古代妇女常登楼远望,大都抒发盼望游子归来情怀,苏竹窗也登上高楼,远望山川,可所写诗歌却与众不同,有《登楼望白崖定西岭诸山云》一诗。

佳气莽无边,横来半壁天。晓昏不一态,今古常苍然。马背千盘路,林梢百道泉。吟窗终日对,襟袖落云烟。

定西岭即今之九鼎山,其山拔地而起,峰峦矗立,直插云霄。此诗写诗人望定西岭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在家乡莘野村登上层楼(或许就是依云楼)遥望弥渡坝子北边的定西岭,山峰高耸,云气缭绕,蔚为壮观。首联即显出宏大气势,那无边无际的清新气息弥漫天际,定西岭高耸天际似把天空遮蔽一半,突显定西岭的高大气势。颔联描写早晨、傍晚两个时段定西岭上的不同景色,但古今苍然茂盛却是相同的。用晨、昏这一短时段的差异与古今苍浑雄奇不变的景色形成对比,给人以短暂时间的变化与悠久时间永恒不变的强烈对比之感。大有庄子《逍遥游》中有关夏虫、寿椿的不同体悟,亦有苏轼《赤壁赋》中“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藏也”中关于时间、历史、人生的思考。颈联想象着人们骑着马儿在定西岭的山路上盘旋而上,沿途看到林梢中百道泉水潺潺流淌,这两句具体细腻,充满诗意。尾联则是诗人回到自己所立足的窗前,终日在窗户上看这雄奇山岭,衣襟、袖子中似也落满从定西岭上飘荡而来的云烟。收束自然,呼应标题。此诗描写宏大而细致,不仅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且描写颇有气势,无纤弱之态。当时人评论道:“脱尽闺阁语气。”是非常恰当的。又有人用“苍浑”二字概括,雄浑苍劲,有大丈夫气概。

大雁南飞,这是每年季候变化的必然,从古到今有许多诗篇描写这一自然变化,抒发情怀,诗人也写有《闻雁》诗,能否写出新意?“野旷风霜警,灯残雁过楼。关山千里月,天地一声秋。少妇深闺梦,征夫远塞愁。银河斜未没,哀怨满空流。”此诗为诗人在秋天听到南飞大雁的叫声有感而写。首联写傍晚秋景的凄清。颔联对仗工整,全用名词“关山、千里、月,天地、一声、秋”组成,隐含主语“大雁”,通过不同意象组合,让人仿佛看到大雁越过万里关山、排成“人”字形由北而南,背负青天,伴随秋月,在声声雁鸣中日夜兼程飞行的情景,而这大地也就在这声声雁鸣中转换到了秋季。此联气势宏大,用短短十字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内涵,堪为名句。颈联依然用一组名词“少妇、深闺、梦,征夫、边塞、愁”构成对偶句,由大雁南飞想到独守空房的妇女和远在塞外的征夫这一传统主题,将双方的思念、愁绪通过“梦”“愁”隐含而自然地表现出来。尾联由傍晚写到深夜,那无眠的“少妇”面对耿耿银河,只能空流泪水,在泪水中寄托哀怨。诗篇后两联由雁鸣声声扩大到少妇、征夫这一主题,诗歌意境得以扩展,体现出诗人宽阔的视野。此诗确有大家风范。同时代人评道:“通体唐音,三四尤大而远。”再有人评道:“不必有意刻画而自然合拍。气韵亦极沉雄,宛然大家风味,岂止闺房之秀。”评价极高。此诗在对偶、想象方面独有创造,唐诗之宏大之概、雄阔气势、高远意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远非一般诗人所能达到。古代“南飞雁”诗中大多有极高成就,此诗出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女诗人之手,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之作。

竹子是寄托古代读书人理想、情怀的植物,人称“岁寒三友”之一,女诗人也写有《窗前竹》诗。

除却寒松柏,寥寥孰与群。虚心真似我,直节独师君。尽日平安对,四时风雨闻。孙枝生不已,个个气凌云。

诗人抓住竹子特点,写得妥帖自然。首联将竹子与松、柏相对,指出凛凛冬天只有它们仍青翠不变,体现君子风范。颔联写竹子“虚心”“直节”特点,一语双关抒发诗人的志向节操,也如竹子“虚心”“直节”。颈联表现竹子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风雨中竹叶发出的声响也清新自然。尾联“孙枝”既指“竹笋”,谐音双关又指“孙子”,竹笋不断生长,无穷无尽,而诗人的儿孙们也应如此;同时希望儿孙们如同这竹子充满凌云气节,不为权势、金钱所动,寄托诗人的希望。此诗由眼前景物入手,表现女诗人高洁志向和对儿孙们的希望,或许也是女诗人自号“竹窗”的缘由吧?诗篇语义、谐音双关巧妙运用,将写景、抒情、哲理追求融为一体,是有个性的诗作。

冬天傍晚,一人独处,可能是孤寂、凄清、寒冷,女诗人在此时节,写出《冬夕》:“雪霁泉鸣涧,林寒鸟就檐。梅花初夜发,随月上疏帘。”这首五绝首联是组对偶句:飘飘洒洒的雪花不再飘落,那泉水叮叮咚咚从山中流淌而来,因林中寒冷,那鸟儿也叽叽喳喳飞到屋檐下,以度过寒冷冬夜。这一联写得富有声音之美。尾联随时间推移,傍晚时分,那艳艳梅花已然在冬夜悄悄开放,月光下透过稀疏窗帘映入屋内。此联突出月光下艳丽早梅的状貌、色彩,有绚烂、柔和之景色。用“鸣、就、发、上”等动词,富有动感,又精要勾勒出时间推移、景色变化的情状。短短四句诗写出冬天傍晚景色的生动形象。

偶然的瞬间感受、情绪的体验,相信大家都有过,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诗人《偶成》诗中却很好表现出瞬间变化的情绪体验:“倾耳多佳声,起视不知处。苔径立移时,竹上风来去。”女诗人偶然感受到美妙瞬间的过程,极似古代朦胧诗。诗人独坐一隅,倾耳细听那美妙声音,站起后到各地查看那声音来自何处,却“起视不知处”。让人想到“庄周梦蝶”后不知身处何处的感慨,诗人也如庄子被动人的声音所吸引,与美妙的声音融为一体。到屋外苔藓小径站立多时,慢慢移开,才发现那竹子轻轻摆动,是因风的来去而发出动人之音,这或许就是“天籁”之音?诗人把瞬间感受到的“天籁”之音美妙、生动地传达出来,让人想到老子“大音希声”的氛围、感受。此诗的精妙在于用生动文字描述出瞬间感受,体现出女诗人对美好瞬间的捕捉能力。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女诗人在安静祥和的生活中感受、发现美,并将之表现出来。

写柳树的诗篇,从古至今不计其数,诗人能否有自己的创新呢?看《柳》:“遮遍楼台覆遍桥,天宫眉黛尽情描。碧桃红杏开多少,大半春光属柳条。”写春光明媚时节的柳树,抓住柳条这一典型特征扩展书写,突出春天柳树的青翠,柳条装点春光无处不在,将“碧桃红杏”与柳条对比,赞颂柳条的翠美。诗篇充满欢快气氛,而不再似《垂柳篇》中的凄怆。

面对落花,人们想到的是时光流逝、生命不再的感叹,女诗人也写落花,但有其特点,《落花》诗:“衔残燕子蹴残莺,到底春风算有情。吹得乱红如雨急,尽人细听总无声。”写落花的诗篇古今无数,要在这无数的落花诗中别有创意,实非易事,可女诗人做到了。此诗精妙之句即在开头,诗句“衔残燕子蹴残莺”起句不凡,那花儿本是随季候的变化而凋谢,可诗人却用无厘头的想象,说这花儿的凋谢呀,都因那燕子不停地啄食花儿、那黄莺儿在花枝上不停地踩踏;这无厘头想法本应是“燕子衔残莺蹴残”,诗人再用倒装句法,更显无厘头,收到出其不意之效。在春风吹拂下,那花儿飘飘洒洒如急雨般飘落大地,人们面对这落花,都想去听听花落的声音,可花儿却是无声的,任人仔细倾听,都依然无声。写出春天落红无数的美丽,诗篇无伤春叹落花的无端愁绪,而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审美体验。

雪夜,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也是永恒的主题,女诗人也写雪夜,在《雪夜》中我们读到的是另一番情景:“夜静窗棂湿有光,开门白雪欲平廊。料应此际离家客,想着梅花小阁香。”写出雪夜时女诗人的所见、所感、所怀。寂静夜晚,那窗棂上因积雪堆砌而似有光芒,开门一看那满地白雪快要将走廊填平。写出雪之大、之厚。此时,诗人料想着远离家乡的游子,面对这寒冷的夜晚,可能也正想象着自己回到家中,与亲人在那梅花开放、有淡淡幽香的温暖小阁中相互依偎的浪漫情景。首联寒冷、洁白的世界与尾联所构筑的温暖幸福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富有新意。尾联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有相同之状,但“梅花小阁香”却充满暖意,给人温馨、明快的体验。

这组写景抒情诗是成就较高的诗篇,观察细致、感情真挚、描写细腻,诗人一般都能另辟蹊径,在传统题材中写出新意。

总之,苏竹窗虽仅留下十四首诗,但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精品,其诗歌成就,很多男性诗人较难超越,在云南诗坛是独树一帜、有较高成就的女诗人。当时人评论苏竹窗的诗歌“居然正始之音”。指出其诗歌具有魏晋时期的“正始之音”,说明苏竹窗的诗歌寓意深邃、内容纯正、风格古雅、音节谐美。作为那一时代的女诗人,其诗作有个性、有特点,值得人们仔细品味。

〔1〕袁文典,袁文揆.滇南诗略:卷四十六〔M〕//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0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744-745.

〔2〕袁文典,袁文揆.滇南诗略:卷二十〔M〕//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0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326.

〔3〕弥渡县志编纂委员会.弥渡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Su Zhuchuang,A Famous Gentle and Refreshing Bai Poetess in Qing Dynasty

Zhou Jingu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n mid-Qing dynasty,in Zhao District of Dali prefecture(now Mi Du county),there came a family,the Gongs,which was famous for writing poetry.In the Gongs,Su Zhuchuang,the wife of Gong Xirui had created numbers of Chinese modern-style poems which had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and showedgreat master's charm.By reviewing Su's life experiences and discussing about her retained poems,this paper is to uncover the sentimental narrations and the refreshing lyrical expressions of the landscape in her poetry.

Qing Dynasty;Bai;poetess;gentle;refreshing

I206.2

A

2096-2266(2017)05-0045-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5.008

(责任编辑 党红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代白族女诗人研究”(15BZW200)

2016-12-22

周锦国,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白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女诗人诗人
最帅的诗人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诗人”老爸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女诗人梅尔诗集《十二背后》三人谈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天与清才偏薄命——记晚晴女诗人郭仲年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