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社会孝道伦理失范探析

2017-03-14宋璐娜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失范孝道父母

宋璐娜

【摘要】“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孝”是中国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基础。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孝文化也在日渐走向衰微,孝道所起的规范作用变得越来越小,表现出孝道失范的状态。

【关键词】孝道;父母;失范;家庭

孝道伦理是我国文化中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传统伦理思想,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才能探究当今社会孝道伦理失范的原因,以更好地发挥孝道伦理的作用。

一、家庭生活中孝道缺失

1、家庭教育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孝德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对儿童来说,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园地,又是一个受教育的场所。但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都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过度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只要孩子学习好,考高分,父母就眉开眼笑,反之,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没出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孝德教育,没有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孩子也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高分低德的人。

2、家庭结构小型化,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

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成了我们这个年代特有的现象,孩子少了,父母给孩子的“爱”却增加了。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却忘了教孩子要学会与父母分享,这种“爱”在天长日久中传递给子女的信息就是:父母能给予我一切,也必须给予我想要的一切。孩子们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更没有感恩之情。父母辛辛苦苦的供子女上学读书,为子女结婚所需的一切必备物质埋单。但等其结婚了,却大多另立门户,为自己的小日子奔波,留下父母单独居住,有的一周回去看一次,而有的几个月都不回一次。

3、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父母权威弱化

生产方式几乎决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部生产方式的变迁史。而一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直接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也直接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实质与核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中,首先引起的就是我与“第一他人”即父母关系的变迁。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主体我与父母大都通过手工或半机械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即使父母至花甲之年,也仍能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体现其在这个家庭中的应有价值,特别是农业或手工劳动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劳动形式,越臻年老,经验越丰富,威权性也越高。然而到了机械化的现代社会,主体我通过掌握现代化机械操作,完全可以一个人去承担过去几个人才能干完的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所体现和创造的价值明显不如以前,从而也就失去了其经济上的家长身份和权威地位。

二、学校孝道教育缺失

1、孝道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在古代,孝是入德之门,为道德的起点,为一切道德的动力,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孝经》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本源,读书人接受教化就是为了接受孝道,产生孝德。就教育目的而言,是“学而优则仕”,而出仕之路,在察举制中,拥有孝名,能通晓《孝经》是入仕的捷径;科举制度实施后,《孝经》又是其考试的重要内容。由于考试内容重孝知识,入仕条件重孝行为,读书人在受教育阶段有了孝知识,产生了孝意识,践行了孝行为。

而中国现代教育以“成才”为目标,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可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现代读书人必须掌握除政治道德之外的大量知识技能,才能立足于这个时代。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学校为了考出好名次,必须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与古代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占教学的比例大为下降,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但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2、学校未能形成正确的孝道培养方式

古人在进行孝道教育时就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孝敬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做起,由小事做起,才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今天我们教育孩子,是否也应把德育教育的起点放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善待父母的心理。而学校在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学校即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多是参观革命先烈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如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孝道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现今的学校教育中缺少孝内容,教育方式中没有孝实践,孝道走向衰微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崩溃,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的道德处于真空状态,这让许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化建设,这种转型是仓促而急剧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是一种负担,敬老观念日渐淡薄,弃养老人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这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给父母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老传统。在这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见利忘义、淡漠亲情,在横流的物欲中迷失道德,不孝行为也以各种方式出现。

通过对传统孝道伦理失范原因的探析可见,造成目前这种失范现状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孝道伦理的重建也迫在眉睫。显然,这已不是某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应由家庭、社会、政府都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对于传统孝道伦理的失范,我们不应只处于埋怨或恋古状态。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有基于不同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同特征,尽管几种社会在某些时候有其伦理道德上的一贯性,但要渴求其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道德本身是一个很难量化和具有齐一性的概念,即使在同一社會,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也会参差不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个社会不给老年人一个安身之处,也就是每个人心里永远得不到着落。你想,若是你明明知道总会被人奚落,掉在冷宫里受罪,而且这运命一天近一天,你能平心的过日子吗?一个人若把老年人看成不幸,我觉得,他决不能真正安心过日子的。一个完善的社会首先应该安顿好老年人,让所有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参考文献】

[1] 张 黎. 传统孝道伦理失范的原因探析[J]. 陇东学院学报, 2005(1):65.

[2] 江 侠, 唐 鹏. 现代孝道伦理失范探析[J]. 桂海论丛, 2007(4):25.

[3] 杨振华. 农村孝道衰微原因探析[J]. 理论探新, 2010(68):70.

[4] 杨彦京. 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及现实意义[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4):36.

[5] 伍晓明. 重读“孝梯为人之本”[J]. 伦理学, 2002(5):76.

[6] 韩克庆. 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再检视[J]. 社会学, 2002(9):61.

[7] 魏英敏. 传统家庭伦理现代化探寻[J]. 伦理学, 2002(7):74.

[8] 廖小平. 伦理的代际之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失范孝道父母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