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

2017-03-14方媛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发展路径产教融合

方媛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要把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是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加快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社会化高职教育体系,对于现代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社会化;高职教育;发展路径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把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要加快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化高职教育体系,探索社会化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

一、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1、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明确了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各行各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这一基本要求决定社会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社会性、职业性和应用性,要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对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2、专业设置的紧密性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要实现“行业拉动”,其特色是企业和市场缺什么样的岗位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因此,岗位职业的针对性较强,人才培养的可塑性较强。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为核心进行展开,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属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体系,以此确定相应的课程體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再单独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教育体系,达到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应用要求,这是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着力探索的教育教学特色。

3、职业素养的岗位性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化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这些职业素养,包括遵纪守法、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公正公平、团结协作、崇尚卓越、讲究效率和效益等。除了这些共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外,还需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养,例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和很好的美学素养,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能力等。

社会化高职教育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还体现出办学形式的灵活性、人才机制的多样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等特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体现了社会化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的职业性。

二、社会化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投入和社会认同度较为缺乏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一直认为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或“末流教育”,存在“只有差生才上职业院校”的观念。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公众也应转变观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技能人才与科学家具有同等的价值,要逐渐形成关心和支持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同时,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依然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庞大的教学实践、教育培养需求。应不断提升对社会化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与重视程度,构建更加合理科学、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化高职教育体系。

2、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

目前,社会化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主要表现为:

(1)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适应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不够;

(2)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社会需求、企业实际相脱节,教授课程多以传统密集型或者夕阳产业为主,对信息化、高端制造、高附加值产业缺少相应的研究和专业课程设置;

(3)现有专业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行业、市场的概念,实践经验、技术操作能力偏弱,产教结合、融合度不高。

3、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

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在传统的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上,资金配置与就业环境上都较中西部地区有显著的优势,使教育存在地区性发展差异并具有差异累积效应。

在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农村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并导致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相对缺失,宣传力度与接纳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4、学生缺乏终身学习平台

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基本是“断头教育”。高职教育毕业生还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学生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收入待遇偏低,在择业、深造、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和歧视。高职教育不仅升学渠道不畅,学生工作后想重新学习的渠道也不畅。

即使工作经验和取得诸多职业资格证书,若想提高自身学历仍需要重新参加考试入学后重复学习。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属两套体系,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互不相关,盲目考证、重复考证现象严重,学生终身学习平台尚未搭建,高职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三、构建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思考

1、产教融合,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办学,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主要路径是:

(1)高职教育设置的每一个专业都要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中选择代表,形成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做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由学院、行业和企业共同制订;

(2)课程设置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一起按专业岗位“应知应会应用”要求共同确定;

(3)高职教育的学生和教师定点定时到行业企业实习和实训,行业、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定时定点到高职院校任教,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向交流”;

(4)完善高职办学条件,利用行业或企业的现有条件,建立建设校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5)强化学生技能考核,由高职院校和行业共同制定一系列技能考核的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严格测评认定;

(6)优化学生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环节,要求针对岗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生产第一线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2、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高职教育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高职学生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同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2)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开放办学,推进教育生产协同发展

(1)服务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协同。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紧跟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重点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切实增强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2)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行业协同。高职院校要以区域产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强化保障,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建立與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改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高职教育支持力度,深化东西部地区在高职教育体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5、推进融合,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可以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推进行业组织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行业组织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6、畅通渠道,建设学生终身学习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畅通学生终身学习渠道,搭建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后续发展基础,强化高职教育体系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15年度科研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共融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5-ZJXH-13229,项目负责人:陈玉婷

【参考文献】

[1] 雷正光.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 职教论坛, 2009(9).

[2] 林旺兴. 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2(3):25-26.

[3] 牛士华, 陈福明. 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6(04):25-27.

[4] 姜大源. 刍议如何做好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J]. 教育与职业, 2015(32):5-8.

[5] 谭 焱, 林 鹂.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实证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3(07):87-90.

[6] 彭聚凯. 职业学校社会化办学的新尝试[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03):162-163.

猜你喜欢

社会化发展路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