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探究

2017-03-14张晔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策略

【摘要】全媒体建立的媒介平台严密包裹了大学生受众生活现场,基于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向受众传输多元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用已经“符号化”的多种媒介信息建立成“景观”,对大学生受众心理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文章就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

【关键词】景观社会;大学生受众心理;策略

新世纪之后的十余年中,媒介形式的变革较为明显,相比于纸媒与电视等媒介而言,新媒介具备特殊优势,不仅不断整合和分裂传播功能,而且构建了“景观”,于是形成了景观社会。这一概念来源于传播界对“分众”与“聚众”的研索,用于所有媒体提升大学生受众影响力,但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对传播能力的冲破,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受众心理的重要影响。

一、当前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状态

毋庸置疑,媒介技术迅速发展转变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方法,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后工业时代的物质较为丰富,当前的大众生活现场不再时为了纯粹的生产力发展进行布置,而是将“符号”与“意义”作为新型的生活空间。著名文化学者费瑟斯通说过:“从经济文化维度来说,符号化过程及物质产品使用,既展现了使用价值又扮演了交流者角色”。依据辩证维护主义观点,物质依旧具备决定意识与能力的第一性,但是大学生在实际过程中转变了物质使用目的,即转获取物质生存发展为享受物质“符号化”精神感受与体验。

当前学界在讨论文化语境时,认为当前消费主义的发展趋势为由冷静转向狂热、由踏实转向浮躁,若将传统审美中的心理特征与传统媒介时代下的大学生受众相比,那么他们便可称作“素食主义者”,而当前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则可称作“素质主义者”,二者之间的意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素食主义者”值得是具备传统审美观的大学生受众,生活节奏较慢,对物质要求较低,对社会多种诱惑的抵抗力较强,专注于自身生活,向往和谐美感;“素质主义者”则摒弃了恬淡的生活理念,他们追求高效尊崇的生活模式,乐于享受快感,在他们眼中,物质现实便于获取,所以及时行乐是最佳选择。

在全媒体环境中,几乎任何媒介人物与事件都能够被称作具备特殊涵义的“符号”,且这些“符号”日益演变成各种“意义”,并延伸与解释了受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物质表象。另外,这些“意义”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同时还加快了大学生受众在景观社会下的心理改变频率,呈现出动态景观,一定程度上说,景观社会下“符号”与“意义”发展发快,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受众心理与行为习惯。

二、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与媒介关系

全媒体有效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形式、理念与功能,无论是基于商业利益的推动还是传媒发展的考虑,都提升了大学生受众的媒介依赖度,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和媒介关系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大学生受众过于依赖媒介,产日常人际互动日益弱化。景观社会下的各种媒介是人体所有感官功能的拓展,即电视与广播为听觉与视觉的拓展;手机等设备为听觉与四肢的拓展等,这些感官拓展的有效融入便是新媒体。正因此,大学生受众更加依赖媒介。长期以往,媒介仿佛已经成为了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感官中融入工业技术,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更不愿继续遵循常规方式参与现实生活活动,感官惰性日益明显,并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的被“割裂”感官得以整合,渐进回归于“整体的人”。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和大学生受众关系有着决定性作用。文字还没出现的原始社会,人们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于现实人际互动,没有显著的感官分化,可以称作“整体人”;在使用平面印刷画面阅读文字的纸媒社会,除了加强了视觉感官还将人们“割裂”成“视觉人”;二十世纪上半叶,纸媒取而代之了广播并成为了主流媒体,对于大学生受众而言,接受直接的文字信息更容易,所以大部分受众成为了“听觉人”;之后电视日益普及,有效结合了文字、视频、声音与图像,大学生受众的“被割裂”有所整合,但主观能动性较低;只有步入互联网社会才能更好地融合人的主动性、视觉与听觉,大学生受众的各种感官才能更好地回归于人整体部分。

三、引导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首先,高度认同景观社会下的受众本位。景观社会下的审美展现是一种“感性”对于“理性”的冲破,“受众本位主义”得到了高度认可,且充分尊重大学生受众感性体验。景观社会下,技术理性虽然为大学生受众取得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对于受众本文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获取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影视、文字还是电视、互联网等,以理性为中心的内在技术都没有得到大学生受众的关注,他们在乎的是媒介所传播的文化、表述的精神、引导的价值观,这些才是大学生受众接受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尽管技术在不断创新,但人性不会随之改变,感性需求也较为稳定,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受众需求,全媒体平台需要充分发挥所有媒体的作用,建立合理传播桥梁,帮助大学生受众全方位地获取与自身需求相适宜的感性体验。

其次,创新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模式。景观社会下,可以结合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大学生个体实际创新大学生受众模式,产生强盛的信息辐射网络,合理笼络大学生受众,进而强化主流舆论对大学生受众的正面影响。媒介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大学生受众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利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搜索信息,而并非从报纸与电视上获取信息,这无疑增加了媒介获取大学生受众注意力的难度。加之,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具备较为显著的“私人化”与“个性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于每个大学生个体都会被多种媒介设备所包围,产生一种归于看重自我的心理习惯。从表面上看,媒介设备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但从深层次上看,这无疑加重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且具备较强的指向性。所以,创新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模式至关重要。

最后,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加用心便会发现受众舆论与大部分媒体报道信息之中存在一些具备负面色彩的人物与事件,这无疑影响了大学生受众的幸福感,而正能量的传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所以我们需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基于媒介引导“正能量”已经成为了景观社会下较为重要的任务。新媒体具备的“娱乐性”等特征可以促进信息传播成效的提升,可以提升大学生受众接受程度,但这种“娱乐性”仅是表述的手段并非目的,大学生受众在接受此种方式传播信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领悟与接受,进而被“笼络”,所以,“游戏精神”的意义除了在于宣泄感官快感,还在于对大学生受众的重要影响。基于这一点,媒介传播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大学生受众的感情与价值观倾向,可以为“正能量”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景观社会下全媒体在不断拓展,学界意义也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它的傳播与进步对大学生受众价值观和审美心理的影响日益深入,且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的话语权日益民主化,这无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和谐,因此解放受众话语权至关重要。

此文章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的结项论文,项目名称《景观社会下大学生受众的媒介心理探究》,项目主持人:张晔,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项目编号:2013KJ088

【参考文献】

[1] 仰海峰. 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0).

[2] 刘 扬. 景观社会的媒介立场[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作者简介】

张晔(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