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字小史兼释“加少”“加多”

2017-03-14王彤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梁惠王寡人引申为

王彤

【摘要】本文首先从“加”字的字形对其进行了分析,从本义开始讲述,结合大量文字材料,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加”字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孟子·梁惠王上》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一句中的“加”字的准确意义进行考察探究。

【关键词】加;本义;演变

作为语言要素的词汇的历史是汉语史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词汇史又是由众多单个词的历史构成。所以,从理论上说,弄清所有单个词的历史也就弄清了整个词汇历史,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汉语史。我在学习汉语史课程过程中,对于词汇产生了较多的兴趣,本文就选取“加”字为例,浅要分析一下其演变历史。

《说文解字·力部》:“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依据《说文》,“加”是个从力从口的会意字。“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然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

例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嘻公十年》

例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例1“加”可训为“强加”,例2“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和说话有关系的,这是它的本义的反映。同时,从这个意义出发,“加”字有“诬枉、夸大”之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说文》的解释改为“语相譄加也”,并注云:“‘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也,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引申之,凡据其上曰加。故加巢即架巢。”这段话是说,“加”本义就是“譄”、“誣”。即“虚构之言”、“不实之词”。引申义为“凡据其上”,即“欺凌”、“增益”等等意义。所以能够再进一步虚化为“更加”这样的副词用法。

“加”从“力”之义引申为“欺凌”、“逾越”。例如:

例3: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左传·襄公十三年》

杜注:“加,陵也。”

例4:献子加于人一等矣。《礼记·植弓上》郑注:“加,犹逮也。”

由“逾越”可引申为“超过”、“胜过”,例如:

例5: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增益、增加之后的事物要比原事物的量多,所以“加”引申而有“多”、“超过”之义。再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西京杂记》卷三:“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典而丽,虽诗人之作不能加也。”

因为“超过”了,那一定比原来的事物有所“增加”了,“高”了。例如:

例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例7: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礼记·内则》

例6“加”与“增”同义,“加增”为同义复词。例7郑注:“加,犹高也。”

引申而有“增益、增加”之义。

《尔雅·释诂上》:“加,重也。”清郝懿行义疏:“加者,增也,益也,故为重。”《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由此可引申为“更、更加”,例如:

例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类。《游衰禅山记》

但是有些文献中的“加”字似乎与此类引申脉络并不一致。如:在《孟子·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这句话中的“加”,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为:“加,更。以上几句反映了战国时的这一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较安定的生活;劳动力的缺乏迫使友协统治者对人民做些让步以便‘夺民”。教材只是做了“加”的单词注释,而没有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做出翻译。金良年先生《孟子译注》则没有给“加”字出注,而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翻译是:“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金先生的这个翻译显然是意译,因为“加”不能表示“见”的意思。我们认为,这里的“加”字意义应该是“变”。这个意义也是从“加”字本义引申而来,是符合引申脉络的。事物的量增多、超过原来的量之后,较之原初是一种变化,因而“多”又引申而有“变”义。《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及禹为少府,比九卿,禹酷急。至晚节,事益多,吏务为严峻,而禹治加缓,而名为平。”这句是说,赵禹为少府时治狱酷急,到了晚年狱事增多、他人专务严峻刑法之时,而赵禹治事却变而缓。前后行为明显不同,故而我认为在这里“加”为“变”义。

“加”字用为“变”义,古书中较为常见,只是前人未能充分认识。例如:

例9:《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唐成玄英疏:“荣子率性怀道,謷然超俗,假令世皆誉赞,亦不增其劝奖,率土非毁,亦不加其沮丧,审自得也。”宋林希逸《庄子口义》:“敬我亦不以為喜,侮我亦不以為怒。即所謂‘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也。”按:以上二家的注释,我们以为林注更为允当。《庄子》这句话是在说,宋荣子这个人是不受外界影响的,外界评价不会对他产生任何作用,不会给他带来任何改变。即便是整个社会都赞誉他,他也不会为之而变得努力,整个社会都非难他,他也不会为之而变得沮丧。这是因为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即“审自得也”。此句中之“加”正用“变”义。

例10:《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按:这里是说:无论是怎样的旱灾和水灾,海水和海岸都不会因此而有变化。“加”正用“变”义。

例11:《庄子·知北游》:“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唐成玄英疏:“所谓不增不减,无损无益。”按:“不增不减,无损无益”即是无变化之义,“加”正用“变”义。

例12:《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按:“见者远”不是因为手臂的变化,“闻者彰”不是因为声音的变化,这里的“加”正用“变”义。

由此可见,“加”为“变”乃常用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此文中之“加”正当用此“变”义。“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意思应该是:“邻国的百姓不变少,我的百姓不变多”。如果将“加”释为“更”,那么这句的翻译就应该是“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但是这样就会有失前后文意照应:因为前面并没有说邻国之民少、寡人之民多,既然没有多也没有少,那么哪来的更多更少?这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将这句翻译成“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虽然句子通顺,但是“加”字在这里的含义是没有着落的,因为“加”没有“见”的意思。所以,“加”在这里为“变”意。

另外,“加”还可引申为“加上、放上”,例如:

例1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加”从“加上、放上”之义可引申为“施加、给予”,例如:

例14: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唐唯不辱使命》

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好处、益处”,例如:

例15: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就感情色彩而言,“加”本来是个贬义词,但由于词义的演变,它已逐渐转为中性词了。

综上所述,“加”字的本义是“夸张、夸大”的意义,后来扩大词义范围含有“欺凌”、“逾越”之义,由“逾越”可引申为“超过”、“胜过”,进而增添了副词含义“更加”,“增加”的意义。同时,引申义中并不能一言概之,其中还有“变”字的含义。其后随着词义的发展引申为“施加”、“益处”等等。今作综合考证,以冀追本溯源,统揽历史。

【参考文献】

[1] 金良年. 孟子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 ﹝汉﹞许 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04.

[3]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 ﹝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M]. 中华书局, 2006.

[5] ﹝汉﹞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1997.

[6] 吴增荣. 释“加”[J]. 语文知识, 1999.

猜你喜欢

梁惠王寡人引申为
兔死狗烹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神奇汉字
编辑部的故事
寡人之于学习也
开心校园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