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策略

2017-03-14林钗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

林钗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揭示西方强势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揭露西方霸权主义对殖民地文化统治的实质。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赛义德理論体系的核心。翻译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化政治行为,因此无论是选择待译作品,还是选用翻译策略,英美都尽可能地采取归化的方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敌视,在翻译中过分极端的一略采用异化策略。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异化、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沼中。

【关键词】“赛义德理论”;“归化异化”;“文化”

一、引言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它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重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揭露西方霸权主义对殖民地文化统治的实质。其代表人物有赛义德(Edward W.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和巴巴(Homi Babhah)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随之崛起于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要求把社会文化、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等影响翻译活动外部因素纳入研究轨道,它强调的是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之赛义德理论体系的核心

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赛义德理论体系的核心。赛义德的《东方学》便是通过对宗主国文本中殖民话语与权力的分析,揭示出“东方为西方而存在,是西方人创造了东方”这个殖民霸权的事实。东方主义的核心是西方的权力,其目的在于界定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权力话语和全球性关系。东方的贫弱只是验证西方强大神话的工具,是文化霸权的产物,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补充。他们把东方作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上被殖民的过程。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里攫取第三世界的宝贵资源,并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殖民主义活动,甚至通过文化刊物、旅行考察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征服后殖民地人民。因此,在赛义德看来,东西方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互渗和强权对话的理解过程。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是西方帝国主义全球扩张的工具,他们打着西方文化普遍性的旗帜,用这一标准想像东方,构建东方,把东方纳入其权力话语,达到文化殖民的最终目的。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为有关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予以方法论的启示。传统的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多没有跳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固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进行单向的规定性研究。而国际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语言的内部,从语言、文体、风格等进行翻译技巧的规定性或指导性探讨,而是拓展到翻译的外部,如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大文化如何发生互动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化政治行为。无论是选择待译作品,还是选用翻译策略,英美都尽可能地采取归化的方针,这一翻译策略鼓励处于强势文化的殖民大国将外国的文本译成它们自己的话语,从而消除文化差异。在早期的殖民扩张中,欧洲宗主国为了了解“他者”,翻译了大量殖民地的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为了符合欧洲人对“他者”的想象,译者对译本中与他们预设的内容不符的进行删除,而仅保留符合他们原来设想的内容。他们对殖民地作品随意进行增删或篡改。他们这种归化式的翻译决不是对原语文本的忠实翻译在一切为了接受,为接受方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原则指导下,忠实早已不是归化策略的首要标准了。翻译成为描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所。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惟一有效的归化翻译法,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这种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基于归化的翻译传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填补或揭示文本中的默然、空缺、不在场之处。如果译文读者对这种翻译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解放。

所以异化的翻译是要改变一直以来翻译的屈从和奴性地位,将翻译的作用释放出来,这种释放则是对强势文化霸权的一种抵抗。

四、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意义和局限

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一直停留在语言层面上,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首先突破了过去一直存在但却没有被揭示出来的翻译中的政治、权力问题,更加突出了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翻译批评视角,不仅关注文本,还要关注文本外存在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认识到霸权国家通过翻译进行文化侵略的现实,随意篡改弱势文化与语言以符合其强势文化与语言的规范,从而使弱势文化与语言也得不到世界客观的认识。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殖民地人民也强烈地要求摆脱宗主国的精神控制。在解殖民化的过程中,殖民地的知识分子们呼吁在面向英美读者的译作中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纠正被霸权文化扭曲的文化“原型”。如韦努蒂就2012年第1期倡导“抵抗式翻译”,号召美国翻译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向美国的读者输入充满语言文化差异的异国文本,以抵制和纠正被归化策略所助长的霸权意识。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敌视,在翻译中过分极端的一略采用异化策略,过分抵制西方文化,最终将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将非常不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理论层面阐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此起彼伏的权力消解和转换,揭示硬权力与软权力之间的话语斗争模式,其关于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无疑会拓展翻究的视域。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从后殖民的视角来看待翻译,进行翻译批评;也为弱势文化摆脱强势文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异化、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沼中。

【参考文献】

[1] 祝朝伟.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2).

[2] 戴从容. 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J]. 国外社会科学, 1996(6).

[3] 金敬红.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 2006(2).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