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及物性理论看《武陵春》及其英译文

2017-03-14柯雪婷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英译

【摘要】及物性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等六种不同的过程。本文试从及物性角度入手,对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及其两种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探讨不同译本的得失,评析译文质量,阐明及物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分析;《武陵春》英译

一、功能语法与及物性理论简述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的是一个子系统,也是概念系统得到体现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

及物性系统作为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由此,韩礼德把这些过程总共分为六类,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覺”、“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由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这两种关系过程又可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三种。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

二、《武陵春》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武陵春》是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表达了作者经历国破家亡,失去爱侣的无尽哀愁。下面笔者从及物性角度对原诗进行分析。

第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一个归属类关系过程。“风”、“尘”、“花”为载体,“住”、“香”、“尽”为属性。描写了风吹雨打之后现在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情景。第二句“日晚倦梳头”是一个物质过程。此处省略了主语即动作者李清照本人,“倦”充当该过程的动作,“日晚”为环境成分,表示时间。第三句“物是人非事事休”为关系过程,“物”、“人”、“事事”为载体,“是”、“非”、“休”为属性。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一切都已经完结了。第四句“欲语泪先流”是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行为过程。“欲”想要说话的欲望是一个心理活动,是心理过程。“流”流泪则是一个生理活动,因此是一个行为过程。第五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是一个心理过程,有两个参与者。此处省去的主语作者本人即为感知者,“双溪”即被感知的“现象”,而“闻说”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第六句“也拟泛轻舟”为心理过程,“拟”一词是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同时在这一小句当中还包含了“泛轻舟”这个物质过程,省略的主语作者本人是动作者,“泛”即是物质过程的动作,“轻舟”就是动作的目标。第七句“只恐双溪舴艋舟”是一个心理过程,省略的主语作者本人为感知者,“恐”体现心理活动,“舴艋舟”则是被感知的对象。最后一句“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物质过程。上句的“舴艋舟”是动作者,“载”是物质过程的动作,“愁”则是动作的目标。

三、《武陵春》英译本对比分析

从及物性角度出发,本节将对该诗的两种英译版本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许渊冲和王红公、钟玲(以下简称许译和王译)。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许译:Sweet flower fall to dust when winds abate。

Tired,I wont comb my hair,though its late。

王译:The gentle breeze has died down。The perfumed dust has settled。Its the end of the time of flowers。

Evening falls and all day I have been too lazy to comb my hair。

原句为一个关系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先看第一小句,原诗是关系过程,而在英译版本中,两位译者都变状态为动作,把它译成了物质过程,在及物性角度上都与原诗不对等。但是两者的翻译还是有差别。许译只译了两个事物,花和风,并且把着重点放在花上。关于风,许译把它处理成了一个时间状语“when winds abate”。尘和花结合在一起了,许译为“flower fall to dust”,花入尘而尘香。再看王译,它用了三个小句子分开描写风、尘、花。对比两者,许译比较简练,但是王译更加贴切原文的意思,翻译地更准确。

再看后一小句,原句是一个物质过程,“倦”是动作过程,“梳头”是动作的目标。然而两个译本都将“梳头”处理成了动作,把“倦”处理成了关系过程。省略的主语作者本人为载体,“倦”为属性。对于“倦”字的翻译,许译用的是“tired”,而王译用的是“lazy”。相比这两种译法,许译更胜一筹。Tired一词能够表达出李清照当时的心境,丈夫去世物是人非,因此心累不想做任何事。Lazy只传达出一种慵懒。Tired有lazy一词所表达不了的苦闷和抑郁之情,更符合作者悲痛的心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许译:Things are the same,but hes no more。

Before I speak,how can my tears not pour。

王译:Our furniture is just the same。He no longer exists。All my efforts would be wasted。

Before I can speak,my tears choke me。

第一小句为一个关系过程,对比两个译本,许译处理成关系过程。反观王译,将这一句处理成两个过程,前一半为关系过程,后一半譯成了存在关系,和原诗有些出入。我们都知道作者感慨的物是人非,“人”指的就是她的丈夫去世,人已不在,因此两个译本都用了he,这是合理的。再看另一载体“物”,许译和王译处理不同,许译采用“things”一词,王译则采用了“our furniture”。对比两者,“our furniture”指的是具体的作者和丈夫一起生活的家具,而“things”则抽象的多,不仅指这些具体的家具,还包括了景物等,许译更出色。

第二小句为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行为过程。这一句将作者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对比许译和王译,两者对于“欲语”这一心理过程的处理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主要的区别在于“泪先流”这一行为。许译用了“pour”一词来描写泪水,表现出了泪水之汹涌和作者的悲痛之情。而王译则用“choke”来形容泪水。相比两者,许译更好贴切恰当。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许译:Its said at Twin Creek spring is not yet gone。

In alight boat I long to float there on。

王译:I hear that spring at Two Rivers is still beautiful。

I had hoped to take a boat there。

这一联为连续的两个心理过程,都省略了感知者作者本人。但是在第一小句中许和王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一样的处理,许没有像王一样添加感知者“I”而是用了“Its said”。另,两个译本对“春尚好”这一被感知的现象翻译不同,许译成春天还未结束,王译成春天还很漂亮,与原诗相比,王译更符合原意。

第二小句中,许译和王译都添加了心理过程中省略的感知者我。原诗中“也拟”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出游之兴只是一时所起。两名译者分别用了“long”和“had hoped”,相比两者,王译更出色。Long一词相比hope有更强烈的渴望,与作者的一时兴起不符。再看“轻舟”动作目标的处理,许译用了“light boat”,王译只是翻成“boat”缺少了原诗中的“轻”,表达效果不如许译。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译: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 upon the Twin Creek cant keep float。

王译:But I know so fragile a vessel wont bear such a weight of sorrow。

原句为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两个译者都从整体上关照到这一点。然而对于“恐”和“载不动”这两个经验活动,两译本有区别。先看第一小句,两者对比,许译更胜一筹,王译则平淡了许多。许译用了“afraid”来对应原诗中的“恐”字,但是王译却用了“know”,并没有表达出原诗中作者的那种担忧。“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运用想象力把“舴艋舟”变成了一个秤盘,愁是秤盘支撑不了的,也就是小船承担不了,体现出作者愁苦的巨大分量,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后一小句“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个物质过程,省略了动作者“舴艋舟”。许译把“舴艋舟”处理成“the grief-overladen boat”,王译成“so fragile a vessel”。许译直接把愁具象化以后翻译成装载哀愁过重的小船,和“载不动许多愁”联系紧密,王则翻译成脆弱的小船。两者对比,许译对于“舴艋舟”的处理更加到位形象。

四、结语

通过对《武陵春》原诗以及两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发现本文分析的两种译本——许译和王译在及物性上与原诗都有一些偏差。相差较大的主要是对于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之间的处理。但总的来说,许译比王译在及物性角度上与原诗更为接近。及物性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通过分析过程、参与者的类型,来发现语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能首先准确地判断出原文的及物性过程类型,才能保障译文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上尽量符合贴近原文。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原诗的及物性,并努力达到译文和原诗过程类型对等,在翻译时就能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诗,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 王春梅.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汉诗《春夜喜雨》及其三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M].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 廖治敏. 从及物性角度剖析《春江花月夜》与其英译文的对等[M].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邹湘西.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译文[M]. 海外英语, 2010.

[5] 胡月月. 从及物性理论看《如梦令》及其英译文[M].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2.

【作者简介】

柯雪婷(1991—),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重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译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校名及其关键词的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