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兴:做大写的“人”

2017-03-13杨阳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药读书理念

本刊记者|杨阳

张兴:做大写的“人”

本刊记者|杨阳

导 语:流沙河曾说:“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人字只有两笔,但一笔是坚挺的脊梁,一笔是闪亮的人格。从无公害农药到生物源农药,从农药的无公害化到植物保健与和谐植保,三十余载春秋,张兴一直践行做一个大写“人”这一准则。

十一月,正是杨凌这个西部小镇最热闹的时候。一年一届的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张兴教授。只见他神采奕奕,面容和蔼却不怒自威,丝毫看不出已年过花甲。环顾办公室,物品摆放整洁有序,知识的气息中多了几分舒适之感。在交谈过程中,当记者提及农药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时,张兴教授痛心疾首:农药并不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祸首。交谈中,记者感受到张兴教授对我国农业安全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大写的“人”原则的坚守。

贵州仁怀有机高粱基地种植者

“研究农药的目的是不使用农药”

张兴对农药的研究历程,是农药使用理念变迁的过程。在四十余载的科研路上,张兴与农药相伴,但并不局限于农药,逐步带领农药走出新的天地。

张兴与农药结缘,始于一种植物——川楝。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张兴对楝素杀虫作用与机理进行研究,他从《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书中得知“楝实以川产为佳”的记载,并根据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利用川楝提取物生产驱蛔虫药片,经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发现川楝杀虫效果优良,在我国也有较好发展空间。张兴以川楝中川楝素为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从川楝素的致毒机理到川楝素制品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研究,关于川楝素的研究事无巨细,张兴数十载如一日。有人称张兴如同挺拔的苦楝树,这是对张兴这十几年的川楝素研究的最佳称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992年10月,经过十多年苦心研究的无公害用药“0.5%楝素杀虫乳油——果蔬净”一经问世便产生轰动效应,一时间,无公害农药成为国内外发展绿色农业的热门话题。

“我提出‘无公害农药’的概念是在八十年代初”,张兴说道,“真正让‘无公害农药’这一理念产生影响还是九十年代‘果蔬净’的诞生”。

无公害农药“0.5%楝素杀虫乳油——果蔬净”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开始向常规化学农药提出挑战。

在无公害农药“0.5%楝素杀虫乳油——果蔬净”之后,张兴也在无公害农药研制的路上不断探索。1993年,他针对我国棉铃虫危害影响棉花生产的问题,完成了“30%棉虫必杀(甲久)乳油”等三种新型农药的研制。1994年12月,在张兴积极倡导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业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建立,在无公害农药研制历史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无公害农药概念之后,张兴又提出了“农药无公害化”理念。“这不是简单的汉字排序的简单调整,”张兴解释到,“这一变化从根上改变了对待农药的态度——不应是全盘否定,要客观评价农药的功过是非”。无公害农药强调的是非常规的新型农药,符合人的主观愿望,但是技术层面的产物,不易获得。“农药无公害化”则是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提出的理念,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措施,减少农药在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推广使用等各个阶段减低或逐步消除农药的公害,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

研究农药、探索农药理念二十余载,张兴渐渐跳出农药的局限,将思考方向转向植物本身,提出“植物保健与和谐植保”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从单一的杀灭害物行为转向调节植物本身固有的抗逆潜力,针对害物从一味的杀灭转向“和谐”——协调害物种群。“原始森林中的动植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殊死的争斗,千万年也没有因为这种斗争导致种群灭亡,反而是我们的单一品种的人工林会因为虫害大面积死亡”,张兴说道,“在原始森林中各类动植物是和谐的状态,在害物和作物种群之间也应有这种和谐,害物不能一味杀灭,只有提高植物本身的抗逆性让其与害物达成动态平衡”。

“无公害农药”、“农药无公害化”、“植物保健与和谐植保”这三个理论并称“三论”。“农药研究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植物本身”,张兴说道,“研究农药的目的是不使用农药”。三论的提出历时26年,每个理念的间隔都有十数年,是张兴在农药领域孜孜不倦探索的最好写照。

宁夏大地公司有机枸杞基地

创新路上不怕质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创新。牛宏泰说:“创新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与定势,开辟新市场、新领域、新天地,达到新境界。”在科学研究上创新必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张兴强调“理念优先”。

“理念是优于科研的”张兴说道,“在科研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理念,只有打破旧的思路才能创新”。1983年3月,在广东佛山召开的一次北方八省、南方十六省的“菜篮子工程”会议上,张兴首次提出“无公害农药”的新概念。“当时会上就有人质疑,觉得我这个说法是在胡说八道”,张兴笑着说道,“新理念的提出免不了质疑,那次会议上我给与会的专家解释了很多。”1992年无公害用药“0.5%楝素杀虫乳油——果蔬净”的问世,无公害农药这一理念才被广泛接受。

“我对农药的理解是很广泛的,一切能为农业生产杀灭害物的就可以称之为农药”张兴说道,“以虫治虫、以菌治虫都算是农药范畴,一定程度上讲,赤小蜂也算是农药”。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张兴根据农药类型对农药种类进行细分,提出了“生物源农药”。 生物源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物质作为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生物源农药按其来源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张兴研究的重点是植物源农药。

生物源农药也曾引来质疑,因为在生物源农药与生物农药字面理解区别不大。“生物源农药强调农药来自动植物、微生物,这与生物农药还是有区别的”张兴说道,“一个‘源’字很形象的强调了与化学农药的区别”。

张兴说:“我主张理念优先,或者说是理念超前。我们的很多理念会比国外落后,例如IPP理论,就是国外很早就提出来的。没有新的理念,只是依靠科研摸索,就没有合理的方向。敢于理念创新,敢于提出新理念,也要敢于面对质疑,创新开始肯定是会有阻力的。创新,除了原始创新、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外,如要出大的成果,还必须有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当然,新理念、新想法也要有一定基础,不能天马行空想当然。”

陕西洛川苹果园

好读书,读好书

张兴是一位爱读书的人,在他的办公室,摆放着很多书籍。关于读书,张兴有很多想法。当记者问到如今很多人抱怨没时间读书时,他提出了“四的”观点:时间是挤出来的、工作是干出来的、成绩是写出来的、人才是逼出来的。“挤时间也要读书,常听有人工作、学习紧张忙碌,没时间读书,其实是一种托词”,张兴说道,“要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时间自然能挤出来”。

广泛的阅读让张兴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早在研究楝素时,他便翻看《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为他选择川楝提供了参考。“读书最重要的是运用,”张兴说道,“要善于从读书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钻研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读。我从儒佛道法四家之言学到很多。儒家提倡中庸、和谐,佛家讲究行善、宽容,道家讲辩证、无为,法家则是刚正、严谨。这些思想多多少少在我的研究中有所影响,‘和谐植保’理念正是如此。”

张兴讲到:“读书需要胸怀、境界和高度。站在不同的制高点上读书,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读书的横向并不是最重要的,纵向才是。科学研究到最后是融合共同的,一流的书也是如此。这大概就是常说的读好书吧!”

桃李满天下

影响张兴最大的人,是他的导师——赵善欢院士。在张兴读研期间,赵善欢院士在科研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不仅如此,研究生时期的张兴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比较困难。张兴与导师赵善欢院士共通署名发表的论文,稿费赵院士一分不要,全都给了张兴。在毕业时,赵善欢院士曾与张兴“约法三章”:一是45岁之前不要从政;二是得干事业,实业与专业相结合理由是“在我所有的学生中,目前看,只有你是干实业的料”;三是要与西北农大(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行好好合作,把西北农大的事情做好,使之成为中国北方农药研究的中心。张兴三十多年来,一直按照与老师的约定在做科研,履行着当时的承诺。

正是赵善欢院士的影响,张兴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时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在张兴办公室墙上,有一副字,为“桃李满天下”。在记者与张兴交谈过程中,张兴曾经的学生过来看他。据他学生回忆,张兴对学生很关心,对待学生虽然要求严格,但是不刻薄。曾有学生带病坚持上课、做实验,被张兴“轰回去”休息,事后还去看望他。张兴授课时也很注意方法,尽量将理论知识更为生动的讲述出来。即使是科研占用时间最多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给学生讲课。

鲁迅说:“在人生的路上,将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乐。”做一个大写的“人”,想必正是如此。

猜你喜欢

农药读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