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以电影《左耳》为例

2017-03-13祁佳佳江苏师范大学22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左耳身份个体

祁佳佳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解读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以电影《左耳》为例

祁佳佳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中国电影屏幕上,青年身影从不缺乏。九十年代,作为中国开启新世纪的中介点,赋予转型中的中国鲜明的时代色彩。本文从记录着青年成长记忆的青春电影《左耳》为立足点,对电影中的青春表达进行梳理,阐述了电影中人物成长过程的个体发现,并提出电影《左耳》中身份认同的影像书写。

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左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下,人作为个体,逐渐被发现和重视,而不再依附于集体或者单位,关于人的尊严、价值以及权利等的研究和讨论也是数不胜数。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满是诱惑的物质现代性,让处于社会现实中的个人,总是充满迷茫和无力感,并对自己的将来和定位有着强烈的不确定。而这种蜕变在我国青年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80后、90后一代,探讨青年们的身份认为极为重要。

一、电影《左耳》中的青春表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自然人向现代人的发展过程却极为缓慢。在这个现代化的路上,摧毁与建构空间让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体验,而处于成长期的青年一代,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反应却更为激烈和敏感,生活于现代与传统中的他们,迷茫、挣扎,但顽强,而他们的生存故事为青春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左耳》是一部关乎青春成长的影片,但它又与其他青春片有很大不同,影片不再是贩卖那些校园初恋的“狗血”往事,而是颇有岩井俊二风格的青春残酷物语。《左耳》中的青春是不可拆穿的谎言,影片中弥漫着浓郁的青涩味道,它的青春表达是个不可拆穿的谎言,影片从情节的处理到演员的表演,都呈现出一种青涩状,展示的是对自我思想的审视和取舍,是成熟的蜕变,是价值观的形成,有阵痛亦有希望。

二、电影《左耳》中人物的个体发现

九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攸关中国命运变化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取代,随之而来的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人”这个个体逐渐被发现和重视,同时,个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们生活的社会实践中,个人权利、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不断蔓延。电影《左耳》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下的个体发现,影片中青年的情感无依托,感情得不到宣泄,这是一群由着性子活的人,客观真实地给观众再现了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

黎吧啦是影片《左耳》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许多人心中,黎吧啦的形象就是一个坏女孩,但她又是一个性格张扬、任性、敢于追求真爱的女孩,她用短暂的生命告诉我们她眼中的爱情。她的爱在张漾面前尽管是如此的卑微,但她敢言敢爱,为了张漾,她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她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同情,这也是影片阐述的游离于现代都市文明之外的离心人,在物质、实现和自然的刺激下,遭遇着一次次的排异和离心。

张漾,是一个叛逆、痞子气息、比较帅气的人,因为他母亲从小就抛弃了他,嫁给了许弋的父亲,所以他对许弋充满了恨意,他为了让许弋身败名裂,于是他利用黎吧啦对自己的爱,让她诱惑许弋。到最后,他的父亲告诉他:“他母亲改嫁的真正原因”。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他的恨,使许多人受到了伤害;因为他的恨,黎吧啦意外的发生了车祸,而黎吧啦的死也让他深深感到了愧疚,所以即使到后来的大学生活,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爱情时依然会悲伤、难过和愧疚,在影片中,现代化的都市浪潮,剥夺了他的简单快乐和生存世界的完整,他与这个物质时代,他与他所生活的城市,似乎格格不入,无法达成一解,这一点在张漾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春电影中,爱情永远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同样,在影片《左耳》中也不例外,以许弋为例,他是一个帅气清秀的大男孩,刚开始他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是众多女生追求对象。后来被爱情伤害过后,他变得颓废沉沦,并且用爱的名义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小耳朵,我不知道他是否爱过小耳朵,但我知道他却深深地伤害了她,最后,他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何处,也没有人知道他过得是否好?带有自传色彩的许弋,他的爱情并不如期望的那样,而是更多的抹上了个人色彩,承载着太多的现实意义,渴望爱情,又对爱情不抱期望,并使他在爱情上走上极端。

李珥,是一个性格倔强对“爱情”偏执、清纯唯美的乖乖女,然而当遇到了坏女孩吧啦,被其自由、随意、放纵的“坏”气质深深吸引,也想变成这样一个坏女孩。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她可以在众人面前承认黎吧啦是她最好的朋友,却没有勇气接受自己喜欢的许弋,为自己的爱傻傻地付出,却不曾考虑是否值得,最终回报她的是背叛和眼泪。

故事的结尾有人感到伤感、有人感到遗憾、也有人感到惋惜。但这样的结局,我们不能怪谁,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磕磕碰碰、有弯路、有难过、也有悲伤……但是我想说的是,青春不可能只有欢笑没有眼泪,痛并快乐才是属于我们的青春;人生也并不是只有爱情,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事,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三、电影《左耳》中身份认同的影像书写

九十年代以来的青春电影中,关于青春个体,一直坚持着一种私语化书写,将个体将代表大众的群体中剥离出来,从而进行私人化的主流意识书写。影片《左耳》正是为了显著青春的学生身份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最鲜活的一个角色就是吧啦,可以说是全剧的灵魂人物,随着吧啦的死,这群青年的高中生活也随之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大学生活,李珥为了追求自己的白马王子,只身去了上海,而蒋皎、张漾则选择了北京,看上去平静的大学生活,实则每天都在变化,吧啦之死是他们每个人心底最深的痛,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每个人,并不断到蔓延到他们的生活里,而在影片的最后十分钟里,青春的躁动已经褪去,人生又开始了新的转折点,他们开始走入成人的社会,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珥仍旧是个好姑娘,蒋皎成为了歌星,张漾经营着自己的购物网站,影片的基调也变得积极、光明,影片通过对成长这个主题的深入挖掘,就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将徘徊天社会边缘和底层,缺乏归属感的青春人作为叙事对象,写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挣扎,希望实现自己的身份定位。

四、结语

《左耳》电影的出现,是一次青春题材火爆的作品,有更多令人产生深刻反思的内涵。张漾对身世的释然,似乎才让他意识到黎吧啦的死是对自己的惩罚。影片处理得含蓄婉转。《左耳》又不是只谈“青春”。正“青春”的17岁,就得扛下命运安排的捉弄,触摸人性的善恶,回不去的拐点,回不了头的选择。因为“青春”所有的一切都么有想象的那么残忍。始于欺骗,止于原谅。腹黑的利用勾结,感情的背叛,为了真爱的抉择,为了前程的挣扎,堕落、重生、励志、坚强、救赎。因为“青春”又得以原谅!

[1]冯娟,白冰.《左耳》:从文本到影像[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53-56.

[2]王亚超.青春电影的共性分析——以《左耳》《夏洛特烦恼》等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6,02:95-97.

[3]陈英.国产青春影片《左耳》的自由奔放与怀旧[J].电影文学,2016,08:135-137.

[4]齐瑞星.校园青春电影《左耳》的成长主题解读[J].电影评介,2016,05:41-43.

[5]王盼盼.电影中商业因素的融合与转换——以《匆匆那年》《左耳》为例[J].戏剧之家,2016,11:120-121.

[6]刘宝杰.疼痛的青春也灿烂——电影《左耳》的主题解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7:195-197.

[7]辛珏.由《左耳》看中国青春电影的浪潮[J].艺术评论,2015,08:86-89.

[8]王亚丽,何春耕.复仇中救赎追求中成长——青春电影《左耳》主题分析[J].新闻世界,2015,10:142-143.

[9]翟婷婷.小清新难挡重口味青春贴难遮创伤痕——评电影《左耳》中的青春情爱[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37-138.

猜你喜欢

左耳身份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左耳问题
左耳问题
凡高的左耳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你的话像花,开在我的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