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供给侧”改革: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创新发展新路径

2017-03-12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栏目

李 晓 艳

(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9)



“知识供给侧”改革: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创新发展新路径

李 晓 艳

(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9)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加快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科期刊担负着重要使命。新形势下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必须进行“知识供给侧”改革,努力提升刊发稿件的社会乃至国际影响力。为此,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应开拓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择机创办哲学社科类英文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特邀专家型学者主持栏目,确保优质稿件长效供给;创办特色栏目和学术专栏,凸显供给栏目的特质和问题导向;扩大数字化阅读的有效供给,寻求高校哲学社科期刊新的价值增长点。

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英文期刊;特色栏目;学术专栏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该讲话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部署了重大的崭新课题。高校哲学社科期刊作为科研工作者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应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顺势而为,积极作为。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能否担当起变革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取决于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若以2016年两会热词“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学术语进行解读,就是要进行哲学社科期刊的“知识供给侧”改革,以此满足“知识消费侧”的社会需求。“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对于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而言,就是要加大优质稿件的刊发量,减少学术价值低的稿件的刊发量,提升刊发稿件的社会乃至国际影响力。笔者认为,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知识供给侧”改革,尽快做到“去产能”“补短板”。

一、积极创办哲学社科类英文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国际领域占据重要一席,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众多,每年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很大,为了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应该扩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英文版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量,这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传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中国哲学社科期刊迫切需要英文版期刊

虽然中国已有不少英文版的期刊,但是总体而言哲学社科类期刊所占比例还是很小。经笔者查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共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831本,其中只有1本英文期刊(2014年创刊,刊名为World History Studies,出版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SN为2095-677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EB/OL].[2016-06-02].http:∥www.nssd.org/journal/record.aspx?p=42&t=0&e=&c=8&s=0&h=.。中国现有的831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只有29本没有ISSN(ISSN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采用此编号的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也就是说,其他的802本期刊都有ISSN,都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发行,但是只能发行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批准的语言版本,即801本期刊只能发行中文版本,只有World History Studies能够发行英文版本。可以预料,绝大部分外国读者不懂中文,801本有资质在国外发行的哲学社科期刊,实际上能够发行多少本呢?又有多少外国读者能够读懂中文内容呢?结果不难预料。而且,中国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发展态势,他们的科研成果多是以英文等外文形式表达,这样就不可能在中文期刊上发表。如果译成中文后再发表,不仅会延误时间,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其原汁原味的表达韵味,甚至可能扭曲作者的真实本意。因此,为了拓展外国作者的稿源,切实需要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传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中国作者,同时也需要外国作者。或许,外国作者因其身处异国会将中国的声音传递得更远,也更具说服力。

(二)具备条件的高校可考虑创办英文版的哲学社科期刊

众所周知,我国对期刊的创办发行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制,笔者仅以2015年期刊审批情况为例来说明。据统计,2015年1月21日至12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57本新期刊;2015年1月6日至12月31日批准更名116本期刊*2015年总局共批准创办57本新期刊、更名116本期刊[EB/OL].[2016-05-22].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92636927.html.。批准创办的57本新期刊中有17本英文期刊(其中包含哲学社会科学类4本),中英文双语期刊有3本(其中包含哲学社会科学类2本);116本更名的期刊中有1本由中文期刊更名为英文期刊。从2015年期刊审批创办及更名的情况看,英文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严格审批管控状态有所放松。若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英文版的哲学社科期刊的发行应是新态势,应该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读懂期刊内容,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立场、理念和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因此,可视高校哲学社科期刊中文版在国外发行的实际情况,择机创办英文期刊,或者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政审批通过后,可与国外出版发行机构合作发行,以此降低发行成本,扩大发行量。

二、特邀专家型学者主持栏目,确保优质稿件长效供给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A/OL].[2016-10-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0/c1001-28364670.html., 对于期刊人而言,需要打破用人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有不拘一格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胆识。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挖掘优质稿源,吸引、激励优质稿件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之道。我国科研人才队伍规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好的稿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很多期刊栏目却苦于缺少优质稿件,原因就在于保守僵化的办刊理念无法适应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

(一)“编辑学者化”易说难做

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社会环境、学术资源、作者群体、学科优势、编辑素质等,其中编辑素质对于期刊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学术素养高,服务意识强,职业品德好,人际关系和谐,等等。在此,仅就编辑的学术素养来讲,“编辑学者化”这一定位早已被编辑界广大同仁所倡导,意即编辑不仅要精通编辑方面的国家技术规范,做编辑方面的行家里手,还应具备学者的素养,是某研究领域的专家。为何对编辑有如此高的要求和期待呢?这是由学术期刊和编辑岗位两方面的特性决定的。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的期刊,学术性鲜明是其本质特征,编辑如何才能在良莠不齐的纷繁来稿中将那些学术价值高的稿件甄别筛选出来呢?只有那些精确掌握专业知识且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动态的编辑才能做到,这样的编辑实际上已是这个领域的学者了。但是通常情况下,编校工作占用了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日益精细化且复合化发展的当下,一般的编辑很难达到学者的学术素养,对于稿件欠缺专业性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编辑学者化”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可望不可求。

(二) 特邀专家型学者主持栏目,把好稿件质量关

期刊发展的驱动力在于创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对于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而言,所谓的人才既指作者又指编辑,有千里马更要有伯乐。若想实现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仅依靠自然来稿的用稿观念早已陈旧落伍,坐等优质稿件送上门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应在组稿用稿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期刊人应到国内外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诚聘各栏目研究领域的专家型学者负责组稿约稿工作,此即栏目主持人。栏目可长期聘请固定的主持人,也可根据每期策划的不同主题聘请不同的主持人。目前,很多哲学社科期刊的特色栏目、教育部名栏或核心期刊的栏目都是采取栏目主持人的运作模式。因为专家型学者立足于科研领域的最前沿,具有非常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圈的良好人脉,具备审稿的学养优势和组稿约稿的人脉条件,能够把好稿件的质量关。在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中,稿件内容才是王道,稿件质量关把准了就意味着栏目成功了一大半。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主要负责栏目的策划、期刊的运作管理及稿件的编校等工作,通过栏目主持人和编辑的通力合作,实现稿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匹配。

三、创办特色栏目和学术专栏,凸显供给栏目的特质和问题导向

期刊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优质稿件供给、减少学术价值含量低的稿件的无效供给。能否吸引优质稿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栏目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如果设置的栏目接地气聚人气,不仅能为科研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将会迎来期刊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进而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我国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目前,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运作良好的栏目,其设置范式有两种——特色栏目和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的学术专栏,而不再拘泥于按学科设置栏目的传统做法。

(一)按学科设置栏目的缘由及其问题所在

高校哲学社科期刊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办刊的宗旨主要是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教育部文件曾对此有明确规定,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很多高校哲学社科期刊依此规定设置栏目,通常根据本校开设的学科设置栏目,在用稿方面也主要倾向于本校师生,以满足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需求。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高校哲学社科学报的定位和作用较之《管理办法》有了重大突破和超越,就是高校哲学社科学报不再局限于反映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而应立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全面反映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这种转变实际上是高校办刊理念的转变,即由保守转向开放。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因循守旧意味着走向衰弱甚至灭亡。但是很多哲学社科期刊依然囿于按本校学科设置栏目的旧观念,因考虑本校教师评职晋级、课题结项、学生毕业等现实需求,不愿意也不敢变动学科拼盘式的栏目设置,由此导致栏目的保守、僵化,发展每况愈下,本校的精品力作却流往其他名栏或名刊。

(二)打破学科边界,以开放的理念创办特色栏目是哲学社科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有些思维敏锐的期刊人早已意识到按学科设置栏目的痼弊,果断打破学科边界,依托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地域环境、前沿课题等优势条件创办特色栏目,发展得特别好。近年来令期刊界瞩目的特色栏目很多,例如,《阅江学刊》的 “气象与人类社会”、《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人类学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以及《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北京学研究”等栏目。不难看出,这些特色栏目通常属于几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多个学科的融会与贯通,只有打破学科边界才能发展得风生水起。经过多年精心运作这些特色栏目已发展为教育部名栏,因名栏的示范效应而带动整本期刊的良性发展。特色栏目或名栏因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应作为主打栏目全力打造、悉心经营,待主打栏目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可视其他栏目的稿源情况进行栏目的适当裁减,而对主打栏目则可继续扩展或细化其研究方向,整本期刊就会逐渐显现出某种专业性特色,或可逐渐朝着专业性期刊的方向发展。

(三)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创办学术专栏是增强栏目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才能繁荣发展。我国高校哲学社科期刊的办刊人应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要领,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焦点问题进行栏目策划和组稿约稿。以中文核心期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办刊理念是“全球视野 前沿聚焦 问题探究 丝路情怀”,突出问题意识,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焦点问题策划为学术专栏进行研究是该刊的鲜明特色。仅以该刊2016年第1~4期为例,紧紧围绕治疆方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数据”“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以及绿色发展、人口均衡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新疆城镇化等社会改革焦点问题,进行栏目的特别策划或者专题研究,这些清新亮丽的栏目由于定位准确,密切跟踪社会热点问题,极大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刊发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稿件,被引用和转载的频次很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扩大数字化阅读的有效供给,寻求高校哲学社科期刊新的价值增长点

数字化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关于阅读方式,国民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传统阅读的人数,数字化阅读方式成为阅读的新常态。对于高校纸媒哲学社科期刊而言,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其因具有传播知识的单向性、滞后性、狭隘性等先天性不足,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已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纸媒哲学社科期刊正在探索纸媒和数字化媒体的融合发展,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期刊人共同努力。

(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倒逼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iPad、移动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日益普及,知识的获取方式以及国民的阅读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其特征就是深深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来自数字化的互联网,国民的阅读行为方式主要转向数字化阅读。2015年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数字化阅读率为58.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 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EB/OL]. [2016-02-16].http:∥www.gapp.gov.cn/ztzzd/rdztl/2015worldbookday/contents/6179/ 249963.shtml.,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了传统阅读。当当网、腾讯公司、百度等商业巨头纷纷进驻数字化阅读的市场。传统的纸质媒介在数字技术的强势发展中,生存现状令人担忧。2013年,《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收购;《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申请破产保护;《新闻周刊》停止纸质发行*汤雪梅.互联网生态下数字出版发展新方向[J].编辑之友,2014(2):75.……多媒体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些知名纸媒的命运轨迹。因此,传统纸媒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就是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多元化的媒介融合中谋求发展。

(二)高校哲学社科期刊谋求媒介融合发展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推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两年先后下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是2014年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5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推动全民阅读”被首次写入国家规划,“数字出版”被列为新兴产业要求加快发展。这些政策性文件为高校哲学社科期刊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必须迎合国民数字化阅读的行为方式,在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又不能任由纸媒期刊衰落,而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纸媒和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纸媒哲学社科期刊已和多家电商合作,依托大型数据库平台实现稿件的优先发表、网络查阅、下载等,这是媒介间浅层次的合作形式。从扩大高校哲学社科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迎合国民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这种合作形式仍不能满足当代人获取知识的需求。有些期刊在媒介融合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例如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微信推送稿件、通过期刊APP软件实现网络及时推送稿件,这样期刊人、作者、读者可实时互动交流,通过留言、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既实现了公众便捷高效的阅读以及裂变式的知识传播,又提升了高校哲学社科期刊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期刊人也可从作者读者的反馈信息中寻求自身发展的灵感。还有很多数字平台正在致力于多家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发展,例如“学术派”就是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通过微信推送、转载多家纸媒期刊中有学术价值的文稿,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总之,高校哲学社科期刊的媒介融合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期刊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寻求哲学社科期刊新的价值增长点。

〔责任编辑:张秀红〕

“Knowledge supply side” reform: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ath of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eriodicals

Li Xiaoyan

(JournalEditorialOffic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Learning how to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es about the promotion and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pirit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periodicals must conduct knowledge supply side reform and strive to expand the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articles.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should open up a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unding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 in English, promoting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world by introduction of expert scholar for MC section, ensuring high quality manuscript long-term supply, setting up special columns and academic column,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olumns and problem orientation, enlarg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digital reading and seeking value point of growth with new print journa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English journals; special columns; academic colum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4070

2016-11-16 作者简介:李晓艳(1971-),女,辽宁瓦房店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栏目策划与编辑学研究。

G206

A

1000-1751(2017)04-0070-05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栏目
社科成果展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