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纪念文化视域下的仪式行为探析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2017-03-12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人民日报建党

邓 阳 艳

(岭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48)

中共纪念文化视域下的仪式行为探析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邓 阳 艳

(岭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48)

中共纪念活动是一种仪式政治,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在中共纪念文化中,有集会仪式、展览仪式和媒介仪式三种仪式行为,三者既各有其丰富内容和重要价值,又共同构建纪念活动的整体效果。

中国共产党; 纪念文化;仪式行为

中共纪念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通过仪式化行为,怀念、反思和追问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逐步产生和积聚的纪念资源、纪念制度和纪念思想等文化要素的总和。仪式是中共纪念活动的重要行为方式,它通过符号形态、概念体系和情景模式,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情感和认知,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选择。在中共纪念活动中,仪式行为主要有三种:集会仪式、展览仪式和媒介仪式。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中心,考察三种仪式行为具体情形和基本特征,以进一步掌握中共纪念文化的发展规律。

一、集会仪式

集会是指社会成员有目的的聚集行为。中共纪念活动中的集会仪式,依据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庆典和公祭两种类型。

(一)庆典

在中共纪念活动中,庆典即喜庆的纪念仪式,逢喜庆节日、重大胜利纪念日和生辰举行庆典活动,其中以“十一”、“七一”和“五一”纪念最为典型。解读2009年国庆庆典,可以了解庆典仪式的具体情形和基本特点。

其一、以“隆重、喜庆、祥和”为基调。

庆典是对喜庆之事表达祝贺之意,具有喜悦的情绪和愉快氛围。60周年国庆之时,早在9月中旬,全国各地开始营造隆重、喜庆、节俭、祥和的节日气氛。在北京,仅用于装扮重要景观节点和主要联络线的各类花卉,就达到4000余万株[1]。9月30日晚举行国庆招待会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国徽高悬,鲜花盛开,张灯结彩,“一派庄重、热烈、祥和景象”[2]。10月1日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的天安门广场,由彩旗、花卉和大红灯笼,“烘托出热烈、喜庆、祥和的氛围”;进行阅兵和群众游行时,现场观礼的各界代表“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城楼上下“真情交融”,广场内外“一片欢腾”[3]。国庆期间每一场活动,都洋溢着喜庆气氛,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

其二、通过适度的时空延展,呈现丰富的活动内容。

一是在时间上,整个庆典以10月1日的庆祝仪式为核心,从9月中旬开始营造节日气氛,到10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筹办国庆活动的各类人员的代表,宣告国庆祝纪念活动圆满结束,前后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二是在空间上,以北京为中心,首先延伸到全国各地,接着延伸到部分国外地区。庆祝大会、阅兵式、群众游行、国庆招待会等主要活动都集中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纷纷呼应,国庆期间,全国放假3天,各地群众在收看盛大庆典电视直播的同时,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同时,在海外部分地区开展宣传活动,如9月中旬,“中国印象”图片展在联合国总部开幕,中国驻外使领馆、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和国际友人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三是形式上,以庆祝大会(包括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为主,辅之以国庆招待会、文艺晚会、展览活动、座谈会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整场仪式,都通过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来增加它的饱满度。

(二)公祭

在中共纪念活动中,公祭是指具有悲伤情绪、带有苦难色彩的纪念仪式。它包括历史人物忌日和灾难事件中遇难者的纪念活动,以及端午、清明、烈士纪念日等有悲情色彩的节日活动。通过分析烈士公祭仪式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可以呈现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特点。

其一、仪式现场庄严肃穆,悲而不伤、哀而不怨。

以烈士纪念日为例,烈士纪念日可溯源到建国初,1949年9月30日,新政协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祭奠革命烈士,继承了“国庆勿忘祭先烈”的历史传统,开启了国家褒扬烈士的新阶段。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国家在每年的9月30日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安排烈士纪念日各项纪念活动:一要举行公祭烈士活动,二要向烈士墓敬献鲜花,三要开展网上纪念烈士活动,四要关怀慰问烈士遗属。至此,我国的烈士纪念日公祭制度基本形成。

2014年首个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北京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个仪式既为当年各级各部门的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提供了范例,也是以后烈士纪念日公祭仪式的样板。

一是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当日的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花坛上,镶嵌着用白色菊花、红色康乃馨编织成的18个花环,寄托着人民群众对英烈的深深哀思;仪式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静静肃立”;《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庄严高亢”;9个大型花篮里,一串串明黄色的文心兰寄托对人民英雄的思念之情。

二是仪式过程主题凸显。从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肃立默哀,到献花篮、绕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整个仪程以革命先烈为尊,仪式空间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

三是仪式目标指向未来和希望。仪式开始时,军乐团10位小号手吹响号角,起初深沉悠长,继而高亢激越,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又带回到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光荣时刻;9个大型花篮,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少年先锋队敬献,花篮里一朵朵心形的红掌、一簇簇绽放的百合寓意亿万人民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少年儿童唱队歌、致队礼,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等等[4]。这些安排,使得纪念仪式悲而不伤、哀而不怨,有许多振奋人心、憧憬未来的想象。

其二、仪式影响力呈波纹状逐层传递。

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为例,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分析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可以看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化安排,整个活动呈现出以下三个层次,使公祭仪式的影响力呈波纹状向外层层传递。

一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隆重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通过奏唱国歌,向死难者默哀和献花圈,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宣读《和平宣言》,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程序[5],表达全国人民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愿景。这是公祭的核心仪式,意义最为集中。

二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国家公祭日前后,江苏省和南京市陆续开展21项宣传教育活动:7月6—7日,中、英、日、俄、法、德、韩七种文字版本的国家公祭网上线。从9月17日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资料,连续公布100天。12月1日起,在纪念馆内的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12月2日,南京市小学生和中学生上“国家公祭”的第一课。从12月5日开始,包括5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首映仪式在内的与国家公祭相关的11项文化活动逐一开展。13日上午,在北极阁、正觉寺等17处遇难者丛葬地举行各界群众悼念活动;下午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傍晚举行为死难者守灵暨烛光祭活动[6]。上述活动是对核心仪式的衬托和铺垫。

三是全国各地开展的主题纪念活动。公祭日前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群众性纪念活动。从香港到哈尔滨,从上海到西安,活动的范围几乎遍及全国;从武警战士到中小学学生,从公务员到普通市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从主题宣誓到交响音乐会,从专题展览到献花仪式,用各种形式表达哀思[7]。这一层次的活动,是核心仪式的延展和深化。

二、展览仪式

展览仪式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将实物、图片、文字、数据、音频、视频等要素,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按照一定的主题组合起来,对观众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活动过程。根据不同标准,展览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常设展览和专题展览是中共纪念文化中两种最为典型的展览方式。

其一、常设展览。

中共纪念文化中的常设展览也就是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是长期的室内固定展览,是纪念馆对外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例,该馆目前的基本陈列名称为“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个部分,以“伟大胜利”为主题,以珍贵的图片、文物为基础,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历史。 抗战馆的基本陈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布展的权威性。布展过程就是展览仪式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抗战馆的主题展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委联合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布展完成后还需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看。二是展览仪式的高规格。开幕式有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共中央总书记、全体政治局常委悉数参观展览。三是展览活动的影响巨大。展览活动有国内各界代表的参观专场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还有境外团体、机构和媒体的参观和报道,“产生了良好、巨大的反响,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驻华使节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8]。

其二、专题展览。

专题展览是基本陈列的补充和延伸。在纪念馆内,除了基本陈列外,一般都设有临时展览,其展期不长、经常更换,专题展览题材更丰富、内容更具体。 以抗战馆为例,从2005年至今,举办了系列专题展览,这些专题展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所有的专题展览都是围绕抗战主题展开。它们或从不同视角切入,或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对主题陈列进行拓展、补充和细化。如题为《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专题展览,主要介绍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与抗日战争相始终的特殊大学,在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做出了世人瞩目的卓越业绩。

二是发挥专题展览灵活方便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展,促进了国内外相互交流。专题展览是短期的临时性展览,它具有展示内容专题化、展示规模小型化、展示手段轻便化等特点,便于交流。抗战馆的大多数的专题展览是抗战馆与其他单位或团体合作举办,展出地点也多元化。如抗战馆将《回顾胜利》、《德国纳粹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等专题展览送到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韩国独立纪念馆等“二战”类纪念馆展出;抗战馆还分别在香港和澳门展出《血写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罪行图片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抗战馆还与美国、日本的民间友好团体合作,举办《为了正义与和平——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友谊铸春秋》、《日本人民的反思》等专题展览,增进了两国民间友好交流[9]。

三、媒介仪式

媒介仪式是指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被邀请参与到重要的公共活动之中,最终形成象征性和表演性行为的过程。在中共纪念文化中,媒介仪式主要由印刷媒介仪式、电子媒介仪式和网络媒介仪式构成,三者共同呈现出媒介仪式的效果。

其一、印刷媒介仪式。

在中共纪念文化中,印刷媒介主要是党报党刊,它们是呈现媒介仪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人民日报》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可以呈现媒介仪式的具体情形。

一是有完整的仪式周期。《人民日报》纪念建党90周年的仪式周期表现如下:2011年5月31日,分布中央外宣办、各有关部门、各省市党委将举办建党90周年纪念专题系列新闻发布和采访活动的消息,开始刊登关于建党90周年纪念的各种消息和稿件,这是营造氛围的酝酿期。从6月20日至7月1日,隆重推出“跨越90”纪念特刊,形成纪念高潮。此后,刊登一批反馈纪念活动的影响和效果的文章,一直持续到7月6日,仪式周期结束。

二是突出核心仪式。核心仪式由7月1—2日的版面构成:7月1日《人民日报》,隆重推出90块版,分为要闻和纪念特刊两大部分。在要闻部分,刊登了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封题词,题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的社论,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贺信,部分外国领导人、政党和政党组织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贺电贺函。纪念特刊通过历史启示、时代先锋、红色足迹、辉煌伟业等四个篇章,“解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揭示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10]。7月2日的《人民日报》,详细报道了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盛况,刊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全文,继续刊登部分外国领导人、政党和政党组织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贺电贺函,还有广大干部群众颂党情、谢党恩、祝福党的生日的红色短信。通过上述内容,呈现了一个热烈精彩的核心仪式。

三是主题鲜明。在仪式周期内,《人民日报》推出了“跨越90”、“伟大历程”、“红旗飘飘”、“追寻”等系列特刊专栏,将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推向深入。如“红旗飘飘”栏目,从科技人员到救灾英雄,从边防军人到理论工作者,呈现了一个个光辉的共产党员群体形象;从统计数字到各界来信,呈现了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勃勃生机。“伟大历程”栏目,由《敢教日月换新天——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等8篇文章组成,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与经验,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上述特刊专栏,深化了建党90周年的纪念主题。

其二、电子媒介仪式。

中共纪念文化中的电子媒介,主要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的电视和广播等,运用电子技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分析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纪念活动,能够反映出电子媒介在仪式构建中如何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是直播纪念大会盛况。如建党95周年纪念之时,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外语频道等多频道并机直播了庆祝大会,不同频道的直播方式各具特色。新闻频道推出的特别报道,在大会开始前,选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址作为景观镜头开篇;连线前方记者介绍大会会程、现场筹备情况;邀请中央党校专家和特别评论员,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秘诀,讨论新时期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外语频道在向海外传递大会盛况时,还积极播发国际社会及主流媒体的反响和评价,推出了“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等特色报道。通过对纪念活动的现场直播,可以充分表达和实现组织者的诉求,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开辟纪念专栏。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纪念活动中同样承担着旗帜鲜明地表达党和人民声音的政治功能。如建党70 周年之时,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新辟“共产党人”栏目,介绍了数十位各条战线的先进共产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则从6月初至7月中旬,在《联播》、《报摘》等重点节目中,开辟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专栏,连续播出60个优秀党员和党支部;在颇受欢迎的《午间半小时》节目中,还开展《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有奖征文活动[11]。通过专题专栏,引导人们形成对党和政府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

三是播放纪念专题片和纪录片。纪念专题片和纪录片,就是运用历史资料,对纪念对象进行集中深入的挖掘和报道,具有感染力大、说服力强等特点。如建党90周年纪念之时,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广播影视剧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在5月至7月中旬的建党宣传展播期,各电视台要集中推出优秀电视剧作品;推荐剧目包括《开天辟地》等10部新拍剧目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30部重播剧目。这些剧目,生动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深刻反映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全面展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祖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有着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其三、网络媒介仪式。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构建纪念活动的媒体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国内各大网站,每逢重大的纪念活动,网络传媒都积极参与,彰显其强大政治和社会功能。

一是开设纪念专题和栏目。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其纪念专题和栏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读性和亲和力。如建党95周年纪念之时,人民网隆重推出了大型多语种多媒体专题。专题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主旨,通过“征途·党建新成就”、“开拓·时代弄潮儿”、“世界·朋友遍天下”、“党史·温故而知新”等主题栏目,“视频·学习新风潮”、“互动·我也在这里”、“推荐·千万别错过”等互动栏目,用客观翔实的信息、鲜活生动的人物、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和光辉岁月。专题页面的呈现方式前沿大气,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环境的传播需求,PC端、Pad端、手机端三端共秀,并加诸图解、音频、视频、留言、H5互动等多种元素,推出15种语言版本,调动广大网友热情参与[12]。

二是建设网上纪念平台。利用互联网这种强势传媒,建设网上纪念平台,是推动中共纪念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一次纪念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推动网上纪念平台建设的过程。如建党80周年纪念之际,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血铸中华”及“民族魂” 网站开通。“血铸中华”(http://www.china1840-1949.net.cn)以1840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是矗立在互联网上的革命纪念馆和近现代历史博物馆。“民族魂”(http://www.chinaspirit.net.cn)缅怀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献身的民族英烈和人民楷模的丰功伟绩,是屹立在互联网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构网络纪念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情感表达,扩大了中共纪念文化的影响。

总之,中共纪念活动是一种仪式政治,包含集会仪式、展览仪式和媒介仪式等多种仪式行为。中共仪式行为既具有体现人类历史传承的稳定性,又具有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创新性;深入分析其具体形态、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共纪念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

[1] 王建新,赖仁琼.北京盛装迎国庆[N].人民日报,2009-09-18(1).

[2] 人民日报社.国务院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N].人民日报,2009-10-01(1).

[3] 人民日报社.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N].人民日报,2009-10-02(1).

[4] 人民日报社.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01(1).

[5] 人民日报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4(1).

[6] .2014年国家公祭活动方案[EB/OL]. (2014-12-12)[2017-06-28].http://www.yjbys.com/news/268909.html.

[7] 人民日报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开展主题纪念活动[N].人民日报,2014-12-14(4).

[8] 李煦.巨大的反响 广泛的赞誉——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展览《伟大胜利》开展一月综述[N].人民日报,2005-08-08(4).

[9]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专题展览[EB/OL].[2017-06-28].http://www.1937china.com/clzl/ztzl/index1.shtml.

[10] 人民日报社.本报7月1日隆重推出90块版[N].人民日报,2011-06-30(4).

[11] 人民日报社.新闻界纪念建党 70 周年报道形成高潮[N].人民日报,1991-06-26(3).

[12] 人民网.庆祝建党95周年专题 [EB/OL].(2016-06-27)[2017-06-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627/c404684-28481018.html.

OnRitualBehaviorsfromthePerspectiveofCPC’sMemorialCulture:An Analysis Mainly on “People 's Daily”

DENG Yangyan

(Library,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 China)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CPC is a kind of ritual politics with abundant expression techniques that affect people's lives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 the commemorative culture of the CPC, there are assembly rituals, exhibition rituals and media rituals. The three are both rich in content and important value, and together to build the overall effect of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he CPC; Memorial culture; Ritual behavior

2017-08-28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710041)。

邓阳艳,女,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

D261.1

A

1006-4702(2017)05-0018-07

(责任编辑陈尚真)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人民日报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50岁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