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话语模式构建研究

2017-03-12王向丹

关键词:丹东红色旅游导游

王向丹

跨文化视角下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话语模式构建研究

王向丹

(辽东学院 旅游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丹东作为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本文在分析红色旅游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丹东红色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其跨文化发展需求,对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的话语内容模式、话语节奏模式、话语表达模式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当地红色旅游的跨文化服务质量,推进其红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跨文化交际;话语模式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在革命时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走过了战争的历程,伟大的革命历史和众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铸就了城市的发展历史。近年来,以弘扬和传承我国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市政府根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加强了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的保护、重建和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跨文化交际;话语模式对外宣传等工作,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作为丹东全域旅游的五大精品集群之一,精心策划,全力打造丹东红色旅游品牌。

一、红色旅游及其特点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红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所在地和革命纪念地成为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而红色旅游别具一格的中国文化特色承载着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旅游者通过旅游观光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景观景区,了解革命历史、学习红色旅游所蕴含的宝贵革命精神,在旅游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通过自身的旅游实践和旅游体验满足红色求知欲,达到旅游的目的[1]。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在旅游市场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红色旅游巧妙地将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将革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入起来[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当代红色旅游范围宽泛,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一切反对外来侵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红色旅游的重点在于红色人文景观的参观学习,它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所传达的旅游信息和文化需要尊重革命历史,因此,红色旅游文本又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可学性。

二、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意识

红色旅游所散发的独特中国文化魅力,具有超凡的吸引力,入境游客与日俱增。然而,在旅游活动中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避免不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交际交流,要求他们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可靠有效地完成旅游信息的传达和文化的传递。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并将其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所进行的人际交往与交流活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经济条件、性格爱好、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都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在交际过程中欲达到有效交际,就需及时地感知并弥补交际中所存在的差异,以避免交际失误的产生。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人际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双方需要有清晰的文化认知力,进而快速的反应到语言符号生成系统,使交际本身的信息转换自如恰当。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历史、宗教、价值观、风俗等文化因素都对跨文化交际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且它们始终操控和引导着人类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国家的人们从事交际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影响因素[3]。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旅游形式,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成了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为首要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质量的高低也间接地影响着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质量。

在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中,激发并培养从业人员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即跨文化意识,是红色旅游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跨文化意识是对自身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理解包容的态度,最终接受并适应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跨文化意识被分为四个层次,即认知文化意识表层的奇异现象、认知与母语文化相反且意义无法被理解的文化特征、认知可理性分析取得的文化特征、可通过“移情”和“文化介入”感知异文化[4];而最后一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由于红色旅游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政治特性,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须具备成熟的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活动组织中与国外游客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捕捉力和职业语言沟通力。

三、丹东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及跨文化发展需求

丹东作为我国最大边境城市,经历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饱含着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革命圣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丹东红色旅游市场入境游客的接待量逐年增多,市政府、旅游局虽全力改善以往单一、死板的旅游形式,加强如大鹿岛、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革命地和革命纪念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修重建工作,加大国外游客的食宿接待力,但大量国外游客的涌入却给旅游从业人员带来不小的接待压力,其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国外游客在红色旅游活动中由于自身知识结构、风俗和生活背景的差异,在涉及历史政治事件时,从业人员需要及时弥补其认知结构中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及社会方面的知识缺省,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但目前丹东红色旅游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在工作实际中缺少跨文化意识,历史文化功底较弱,语言沟通和解说能力较低,在景区景点的解说中只是一味地背诵英文解说词,不懂得如何与国外游客进行跨文化沟通,解说的方式方法更是单一死板,从而影响国外游客对景区红色文化的理解,降低了旅游体验质量。另一方面,多数从业人员英语语言水平不达标,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应对国外游客提问时,大多从业人员出现了对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够,对历史、政治敏感话题处理不当,话语模式不合理,职业语言不规范等现象。例如,在当地红色旅游中,游客会接触到许多与之相关的地方文化和饮食,而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的词汇缺省现象成了许多导游在话语建构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如“二人转”“杀猪菜”等词汇使导游不知该如何用英语更准确地表达,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不利于丹东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及品牌建设。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的语言建设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视角下文本的英译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景区导游的话语模式,如内容、节奏、表达等多方位的研究并不多;而由于丹东地域性差异,根据当地主要红色旅游景区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之在理论上借鉴不足。因此,培养丹东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合理地处理交际中产生的跨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跨文化话语模式,是丹东红色旅游行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话语模式的构建策略

语言交际抽离不了文化,文化的理解也无法脱离语言这个载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在语言交际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而交际也在文化的操控下交流进行。语言符号的生成存在于一个潜在的系统中,其中相同和相对稳定的构成可以反映出该系统规律和特点。

红色旅游的景区导游在与国外游客的跨文化交际中,其职业语言必然承担起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用。这种导游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知识结构即可成为导游话语模式,因此,景区导游的话语作为因职业原因而引起的社会语言变异,其所在的语域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生成系统,该系统反映出导游在跨文化交际服务中,为提高国外游客旅游体验而形成的有章可循的话语模式建构原则。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结合丹东红色旅游的跨文化发展需要和景区景点的旅游实际,丹东红色旅游景区导游的话语模式可在内容、节奏、表达上形成总体的构建。

(一)话语内容模式构建

导游的话语内容多以旅游景区解说词为主,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在跨文化交际服务中需充分考虑由跨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旅游文本英译原则,做出内容模式上的构建。

1.增译与删减相结合

研究语言现象就要充分考虑其社交功用及跨文化差异,语言字面含义只是传递了表面信息,导游在传递话语内容时应进一步操控其深层含义,即文化背景知识。国外游客红色旅游的目的在于体验中国红色文化,但由于游客对中国革命历史相关背景知之甚少且因行程和时间的局限性,国外游客很难理解其深层含义,这就需要导游在诸如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景区的讲解时,适当地增加相关文化背景信息,使游客更有效地理解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其旅游目的,提高旅游质量。

例如,在鸭绿江断桥风景区的解说词中,这样介绍到:

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立了两座桥。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座开闭桥梁。它长944.2米,宽11米,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每次旋转须20分钟。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该桥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抗美援朝战争中,该桥是志愿军出国的主要通道,也是运输战略物资的大动脉。

那么,考虑到国外游客对中国历史知识的熟知度,景区导游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格外增译注释如辽代的起始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及与朝鲜战争的关系;且鉴于红色旅游的特点及旅游的愉悦与文化体验目的,可适当删减关于桥体在建筑学方面的详细介绍,将景点信息传递为: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for bridge building over Yalu River,which can date back to Liao Dynasty(907-1125).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the iron bridge was firstly built.There were 2 iron bridges built over the river between Dandong and Sinuiju of North Korea.The first one was built in 1909,which is equipped with open-closed device.Korean War breaking out in 1950,this bridge was bombed out by American aircrafts,but its piers are kept well for commemorating the war period as sightseeing area known as Ending Bridge.During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a part of Korean war,whose aim is to avoid another war in China,the bridge was the main transport channel for both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 to enter Korea and war materials to offer the aid.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在红色旅游体验中的真实目的在于愉悦而非学术,在添加相关文化背景时只需保证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不同语境下,也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不要给游客过多的信息负担。因此在景区讲解时,导游可根据游客需要删减不必要信息,如过多的引用典故或大篇幅的冗长信息,抓住景区核心信息直奔主题会对游客红色旅游体验更有帮助。

2.音译与注释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地域、宗教、风俗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词汇系统,这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中几乎不可能都找得到一一对应的词汇信息,这种词汇空缺现象也成了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在话语内容模式建构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例如在抗美援朝红色游中,游客会欣赏到以二人转传统小帽名段《月牙五更》的创作作品,该作品形象地赞颂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五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及其军功。因此,在向国外游客介绍作品时,如“二人转”“小帽”等民间艺术形式的民歌小调,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几乎没有直接对应的英语词汇可以表达其含义的现象,如英语表述不当会使国外游客对景区文化出现理解偏差或碎片式解读,这就需要导游通过音译加注解的方式,既可保证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原汁原味又能使得景区介绍变得不再晦涩难懂。这里的“二人转”可直接音译成errenzhuan,

并需注释为a kind of folk art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which is popular as a song-and-dance duet;而“小帽”作为二人转表演形式中的一种精悍的民歌小调,同样可音译成xiaomao,并注释为a kind of short refined ditty of errenzhuan.

需要注意的是,如景区中有图片等直观图像或是相同词汇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时,这些图像或语境都会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信息暗示,帮助其理解景区文化,这种情境下导游无须再使用注解画蛇添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两国之间缺省现象已逐渐被双方认同[5],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将有助于弥补认识缺失和文化缺失,从而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3.话语用词的选择倾向

红色旅游翻译主要为国外游客介绍中国革命历史,使其掌握中国文化精髓。红色旅游主要包括历史遗址及历史事件,较多地涉及时间及地点,对其描写需要绝对的客观性和忠实性,能够如实地再现景区或事件的历史信息,精确地传达中国的政治观点及政治地位,是红色旅游景区导游话语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如在大鹿岛景区的解说词中:

大鹿岛环境自然、优雅,景色宜人,岛上林草茂盛,山清水秀,海滩细软,海景奇特,环境优美,大鹿岛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大鹿岛历来为辽东半岛海上的要塞,海路可通全国和世界各港口,在其南面海域,是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的古战场。1894年9月17日,震惊中外的甲午黄海大海战就爆发在大鹿岛海面,民族英雄邓世昌及700多名将士和“致远”号等四艘战舰就牺牲和沉没在大鹿岛南附近海域。凭吊甲午英灵,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及“致远号”化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访古追今,让人慨叹。

The environment of Dalu Island is natural and beautiful,and the tour resources on it are rich and unique.It is always the traditional fort on the sea of Liaodong Peninsula,which can be connected with every harbor not only the whole China but also all over the world.In the southern sea,there isan an cientbattle field of Sino-Japanese War breaking out on September 1st of 1894.The national hero,Deng Shichang,and more than 700 soldiers with 4 warships are sunk into the sea.They are all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nation's spirits.

由于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说词叙事性较强,语言一般相对比较平实质朴,因此在解说词中英文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多地添加描绘性词语,以通俗易懂、平铺直叙的朴实风格准确、严肃客观地传递红色文化信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旅游包含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解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一味地追求文本语言学形式,需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可接受性。

(二)话语节奏模式建构

节奏是语言的内部规律,语言中每一句话的系列音节会有轻重、长短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6];英语是一种以重音为主要构成的语言,重读音节之间的间隔时差相似,这一以重音计时的特点对语速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红色旅游跨文化交际时,导游需熟练且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节奏特点,可根据语境、文化传递的需要重读重要信息点。例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解说墙中有这样一段介绍:

In'August'1951,to co'ordinate with the'armistice ne'gotiation,the'UNC e'xerted'pressure on the Chinese and Ko'rea side.While'launching the'summer o'ffensive,it'waged a“cam'paign to'block the'transport'line in the'air”in the'north of Ko'rea by re'lying upon its“'Air Superi'ority”.The'aim was to'cut off the su'pplies'transport'line in the'rear of the Chi'nese Volun'teers and Ko'rean'People’s'Army,which would ex'hausttheirsu'pplies of'food and ammu'nition.

从这段话语中可以看出,导游需要传递的信息点越多,语速也会越慢,话语节奏也就自然错落有致。结合红色景区情景与交际实际,导游还需将话语节奏与游客思维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游客的可接受度和信息理解度,随时调节话语节奏,确保跨文化信息有效传递。

由此可见,话语节奏模式如语音的轻重、语速快慢等将有助于增强景区导游的话语吸引力、传递红色景区文化,从而使国外游客更好地理解红色旅游文化。总体上来说,红色景区导游可运用轻细平和的声调传递中国文化精髓,缩小与游客间的跨文化距离,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感;以稳中有快地语速再现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增强解说词的氛围渲染,提高红色旅游跨文化传播质量。

(三)话语表达模式建构

景区导游解说词主要以独白式和对话式为主,独白式表达方式常向游客传递大量的景区景点信息,而对话式表达方式则更强调与游客间的互动性,积极调动游客参与兴趣,使其自然地加入到旅游活动中来,丰富其旅游体验。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思维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他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直接明了,而中国的思维方式相对较复杂,惯用迂回且含蓄的表达法。因此,红色景区导游在话语表达时应尽量避免汉语思维的影响。且鉴于红色旅游叙事性强等特征,独白式表达方式应尽可能采取叙述口吻忠实性地还原历史,平实质朴地叙述事实,客观性地传达红色文化信息。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即转入对话式表达时,导游需注意与游客间的位势差因素。因为在对话互动中,导游扮演着向导、指挥等主导角色,而游客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且大部分红色文化信息又都是国外游客所不熟知的,因此导游员在对话式话语表达时更应考虑游客的感受和接受度,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相应的服务知识,确保互动的高质量。

除此之外,旅游活动中景区导游对红色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解说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话语表达时需同时注重语调、语气等的合理运用。一般来说,语调多指一个人说话的高低起伏和升降的变化,而语气多指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或态度[7]。例如,在呈现邱少云同志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时,导游可根据事件的发展细节,在解说过程中采用直调的方式进行表达。因为语调中的直调多用于表示庄重、稳重等感情状态,对革命历史精神的学习和烈士的缅怀祭奠具有话语渲染的作用;在语气上可采用陈述的表达方式,客观再现革命历史,根据事件描述的需要适当地调节语速,可为国外游客提供良好的语言情境,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语言服务质量,满足国外游客的求知欲,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红色文化,激起共处和平年代、珍惜和平生活的共鸣,从而达到旅游目的。

景区导游话语基本贯穿于景区讲解的全过程,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别具中国特色的主题旅游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导游清晰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地感知、认知文化差异,处理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意识,增强英语语言的职业应用能力,规范自身的话语模式结构,在涉外旅游活动中提高红色旅游的跨文化传播质量。丹东作为边境旅游城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强大的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从宏观角度应提高政府的有效监管,对红色旅游行业整体应加强跨文化方面的职业培训,积极收集有关丹东地方红色旅游的英语术语、规范语言结构,逐步完善红色旅游的英语语料库建设,规范景区导游的英语职业语言,进一步促进导游话语的进步,提高丹东红色旅游服务质量,助推丹东红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促进全域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1]张静.红色旅游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三大红色旅游区为例[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2]王燕.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红色旅游翻译研究 [J].语文学刊,2015(7).

[3]赵璐.跨文化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以延安旅游文本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王燕.跨文化视角下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 [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4).

[5]林竹梅.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

[6]张冠琳.英语语音语调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12.

[7]陈琴珍.英语语气的表达 [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王 芳)

Construction of Guides'Discourse Mode in Scenic Areas of Dandong Red Tourism: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WANG Xiang-d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1,China)

Dandong,the largest border city in China,owns abundant Red Tourism resources.Based on the study of Red Tourism,the author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s of Red Tourism markets in Dandong and its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s from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and the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 guides'discourse mode in contents,rhythm and expression of scenic areas.The aim is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service quality of Red Tourism in Dandong and then to push forwar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d Tourism in Dandong.

Red Tourism in Dandong;guide in scenic are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discourse mode

H146

A

1672-8572(2017)05-0101-07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5.16

2017-06-10

2016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YY018);2017年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7DDSK077);辽东学院2015年校级青年基金项目(2015QN040)

王向丹(1980—),女,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丹东红色旅游导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网约导游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