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儿童理解 注重价值引领

2017-03-12马志响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女孩价值文本

◎马志响

尊重儿童理解 注重价值引领

◎马志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建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阅读教学要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一、阅读教学中在儿童观和价值引领方面有失偏颇的案例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认知世界,有其独特的思维、解释和表达方式。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独特思想和独特表达,在学生的认识不能深化时,在学生思维困顿时,用正确的价值观顺势而导。但现实如何呢?

案例1:

一位老师在执教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课外阅读课) 中“议一议”这个环节时,指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匹诺曹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最应该感谢谁?”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是小仙女、爸爸、小蟋蟀等,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可这些答案,因为这些人在匹诺曹有危险的时候救了他,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在他犯错误的时候原谅了他,教导了他。但学生的答案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人物中。有些学生认为,匹诺曹最想感谢的人是他自己,因为匹诺曹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从来都没有退缩过。他积极寻求帮助,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最终战胜自我,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孩。当学生这样理解的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下一步“爱与宽容”的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追问引导,一味地让学生向教师预设的答案靠拢。这样,学生的思想、创见,就没有被充分尊重。老师最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顺从教师的理解,绑架了孩子,儿童的思维之水被截流。这可谓课堂教学中的“事故”。

案例2:

四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叫《一路花香》,这则寓言主要讲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他知道它的裂缝,并利用了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许多美丽的花。从而告诉了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应当恰到好处地利用他们的特点,物尽其用,人尽其责。”一位教师在课堂最后的“收获哲理”的环节引导中,这样引导:“为何一条裂缝换来一路花香?人身上有没有这样的裂缝?”如何看待自己身上的裂缝?(人的缺点、不足、残缺……)即使有孩子总结道“要扬长避短,发扬优点”“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特点,实现自身的价值……”本该大加赞赏的观点,老师也不以为然,继续往下引导心中的“标准答案”,最后竟总结出:不要以缺点为耻,要以“缺点”、以“耻”为美这样一个主题。之后,教师借此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的引导就有失偏颇了,偏离文本所要表达的价值内涵和寓意,绑架了孩子的理解,是十分失败的。

二、要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如上案例,现实教学中,我们嘴上说着尊重,备课时体现着尊重;但一到课堂,实际做得却恰恰相反。我们的课堂并不缺少“价值引导”,而缺少尊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 脱离知识本位的思想,摆脱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束缚

案例1中,面对孩子的独特想法,老师不予尊重和肯定,而以自己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同化学生的理解。当自己的理解与孩子的理解发生冲突后,总是想法设法地用自己的理解绑架孩子的理解,硬是要孩子接受老师的教学意图,掌控学生,强求一致,最终以儿童放弃自己的思想为代价,实现教师预定的教学意愿和教学目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深蒂固的知识本位思想和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教学思维是扼杀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是禁锢学生思想的利刃。因此,教师自身要解放思想,在进行引导的时候,要脱离知识本位的思想,摆脱追求统一答案的思维束缚。教师要开放课堂,学会“放”手。“放”是为了实现由教师“牵着走”到“伴着走”的转变,真正形成从儿童立场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格局,让课堂不再有绑架和压迫。教学中,教师要变统一、标准答案思维为“开放”思维、“多元”思维。真正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碰撞,情感得到激活,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在此基础上要想方设法围绕文本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主问题”,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待问题,提倡多元解读和多元解答。力求课堂向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摆脱“求同”意识,做到“存异”,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独特想法和个人创见。

(二) 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文本,浸入文本,吃透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尊重文本已存在的客观意蕴,把握文本主旨,正确解读和预设文本的主体价值。准确把握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更不要偏离一文本价值的取向,不要忘“本”,或一味地去“超越”文本,进行意义和价值上的“拓展”。

如案例2,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实际上是一致的,却未获得教师足够的尊重,教师对文本的主旨意蕴引导显然偏颇了,这要引以为戒。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保护学生的独特感悟,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理解有所“偏颇”时,教师不要慌张,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契机,利用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恰当的价值观引领。

一位教师在执教课文《花瓣飘香》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品词赏句的过程,很多学生说她懂事,孝敬父母;但就有少部分学生就说她不文明,不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因为她虽然关心妈妈,但她乱摘花瓣是不对的,她可以采用别的方式去关爱妈妈。此语一出,满座哗然,老师们“大惊失色”,学生也议论纷纷,课堂瞬间陷入沉默。作者和编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学习这个小女孩懂事、敬爱父母的美好品质,在备课时,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孩子说她不懂事。孩子们一贯受到的教育与文本人物行为发生了碰撞,该怎么办呢?面对意外生成,教师机智地抓住时机,放弃了预设的教学流程,顺势而下,马上表扬这个学生是敢于向课本挑战的勇士,然后抛出话题:“小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再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关键的词句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已显得迫不及待,他们在静默中品词悟句,找到了小女孩摘花瓣时“小心地”“摘一片”“低着头,不好意思,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等词句,体会到人物的丰富情感,最后达成共识:小女孩是懂事的,因为她爱惜花朵花又关爱妈妈,只摘花瓣是她爱花又爱妈妈的最好选择。接着老师深情设问:“若你是那朵美丽的花儿,看到小女孩这温暖的举动和其背后的大爱,你忍心责怪她吗?”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小女孩怎能不打动孩子的心呢?大家怎能忍心责怪呢?此刻,小姑娘的美好品质也扎根于学生心中。

学生汇报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后,面对看似“跑偏”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顺势引导。教师首先是尊重孩子,肯定他的敢想敢挑战,呵护孩子的幼小心灵,面对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进行正面回应,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和文本对话、碰撞中寻求答案;并指引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关键词句再一次深入地理解、品悟;再次浸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文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发现,最终在彼此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这种引导秉承儿童立场,一切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出发。结论不是教师端给孩子的,而是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体悟的;这种引导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盐在水中,尝到盐味,却看不见盐,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小女孩价值文本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可爱的小女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爱哭的小女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