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视角
——优化“人—自然”系统的途径选择

2017-03-12

岭南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人类绿色

蓝 强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视角
——优化“人—自然”系统的途径选择

蓝 强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优化“人—自然”系统使之达到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价值选择上,必须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弘扬生态道德和维护生态公正;在实践选择上,必须把绿色化理念和原则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认识选择上,就是要大力培养人们的生态思维和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人—自然”系统;价值选择;实践选择;认识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重要报告之中,这表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我们可以把生态问题看成是“人—自然”系统的失衡,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优化“人—自然”系统使之达到和谐。

一、优化“人—自然”系统的价值选择

在价值上,需要的异化、生态道德和生态正义的缺失破坏了“人—自然”系统,这就确立了优化“人—自然”系统的价值选择。

1.大力满足生态需要。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是指人类对自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这表明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满足生态需要能够为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价值选择。

满足生态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促进人的需要的全面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具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大层次。生态需要具有生存需要属性、享受需要属性和发展需要属性。生态需要的生存需要属性表明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尤其是吃穿住用提供基础和保障;生态需要的享受需要属性表明作为享受需要的自然能够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生态需要的发展需要属性表明自然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三者构成了生态需要的层次性特征。因此,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促进人的需要的全面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二,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人类对自然的生态需要的满足越渴望,生态文明建设就越全面,人类就越爱护自然系统,“人—自然”系统就越和谐。第三,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生态需要满足的渴望与自然不能满足好人的生态需要之间的矛盾,满足生态需要能够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

满足生态需要的的基本要求:第一,把满足生态需要控制在生态阈值的范围之内。生态需要至少包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的需要和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的需要这两个方面。但自然系统存在着生态阈值,这样,就要求人对自然的需要必须维持在生态阈值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即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必须使人向自然索取时不超过自然的承载限度。另一方面,人类不能无限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即人向自然排放废弃物时不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和涵容能力;同时,实现排放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之,人类只有从自然中有取有还,取还得当,并使二者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也才能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第二,满足生态需要要求必须保持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需要包括人对生态因子的需要即对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2]454人们对生态需要的满足越来越渴望,但这必须建立在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2.弘扬生态道德和维护生态公正。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需要与需要的满足、目的与目的的实现的价值关系即生态价值。当人们用生态价值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就存在着生态伦理即生态道德和生态公正的问题。只有弘扬生态道德、维护生态公正,才能形成合理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是实现“人—自然”系统和谐发展的价值选择。

弘扬生态道德。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自然获取资源,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人与自然交往的行为准则即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不是将自然作为道德客体,而是将人与自然之间交往作为道德对象。形成和弘扬生态道德必须遵循以下要求:一方面,完成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道德首先应将人作为关爱的对象,但是,人是从自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是自然的一分子,这样,只有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才能确定人的价值。因此,只有把自然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尺度,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这样,就在人类中实现了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完成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道德还需把自然作为关怀的对象。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系统关联,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因此,只有按照人道主义的尺度对待自然,才能在保证自然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持续发展。这样,就在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因此,只有在人类中实现自然主义,在自然中实现人道主义,才能真正形成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调控人与自然交往行为的规范体系,因此,必须弘扬生态道德,才能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才能保护“人—自然”系统。弘扬生态道德必须弘扬以下内容:其一,弘扬仁爱。仁爱就是人类对自然、对其他生物要关爱。任何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所以人类要对自然万物仁爱。其二,弘扬生态平等。人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平等的伙伴,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在人的活动下不断向前演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所以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其三,弘扬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是一体的,因此,要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兄弟,人热爱自然就像是爱自己的兄弟一样。

维护生态公正。生态公正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主体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确立公平正义的秩序。维护生态公正不仅要维护代内生态公正,而且还需要维护代际生态公正。当前的“人—自然”系统的失衡并不是所有人的过错。从全球来说,资本主义正在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和产生大量废弃物等,这些不利的后果不平等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富人比穷人更容易免除这些影响,而且更能够在面临危险时采取减缓策略以确保他们自己的生存。”[3]2这样,生态善果往往由发达国家的富人摘取,而生态恶果却由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承担,这是有失公平正义的。人们必须清楚意识到生态问题的真正责任者,树立生态环境权利的意识,捍卫自身的生态权益,与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斗争,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公正。维护生态公正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权利和生态责任。自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家有共同的权利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具有共同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当然,权利和责任必须是对等的,这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占有和榨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实现自己的发展,并通过全球化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全球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以弥补自己之前生态权利的不合理利用的过失;这还表现在富人要在生态治理上承担更多的责任,给穷人生态补偿。富人往往是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更多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走上致富的道路,获取生态善果;而穷人只能承受生态恶果,所以富人在生态治理上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才合乎公平正义。第二,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维护代际生态公正。自然是我们世世代代共同的财产,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权利利用和开发自然。我们当代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当前利益而不顾后代人的权益,不断掠夺自然,造成自然的枯竭。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对自然合理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代际的生态公正。

二、优化“人—自然”系统的实践选择

在实践上,“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的进步是以破坏自然条件,特别是破坏土地的自然条件为代价”[4],这样,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帮凶,不断地掠夺自然,伤害人的健康,造成“人—自然”系统的失衡。因此,在实践选择上,我们要走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的道路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5]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6]。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绿色化”,并把其与“新四化”并举,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样,优化“人—自然”系统的实践选择就是要把绿色化理念和原则融入“新四化”发展过程中,从而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1.工业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

从人类文明演进形态来看,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不断破坏着自然系统,是造成“人—自然”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现阶段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把工业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将绿色化的原则和理念融入工业化过程中,开辟一条新型的绿色工业化道路,以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工业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资本主义工业化促使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化过程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即将自然物质通过工业作为生产工具加工成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同时工业化过程还会产生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同时其消极后果是污染自然。如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破坏自然系统,造成“人—自然”系统的失衡。因此,工业化过程必须以自然承载能力为前提,消耗和排放都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把工业化和绿色化结合起来,必须将绿色化的原则和理念融入工业化,实现绿色化的工业化。绿色化的工业化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基础上。“‘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7]52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绿色化的工业化也不断向前发展。这样,通过绿色化的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使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工业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工业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通过粗放型发展方式,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具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工业化,是不可取的工业化道路,也不符合我国的人均资源较低,自然承载能力较弱的生态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业化和绿色化融合起来,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传统工业化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完全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是把绿色化的原则和理念融入工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来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第二,以信息化、绿色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化。新型工业化必须是在信息化和绿色化带动下才能实现,通过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带动能够实现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能够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型,最终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互动的工业化,强调工业化对自然系统的亲和性,通过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用更少的资源和更少的污染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合二为一。

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经过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社会形态。我国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将绿色化的理念和原则融入信息化的过程中,用绿色化引领信息化,信息化促进绿色化,实现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合二为一,这样,就有助于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

信息化与绿色化合二为一的必要性。信息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实质是生产工具的智能革命。信息化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发展,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但信息化对“人—自然”系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信息化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技术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工具系统在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自然”系统和谐发展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造传统工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利用的节约化和循环化,促使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过程中蕴含着信息污染,这对“人—自然”系统将产生负面影响。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于发展为基础构建的信息技术系统。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伴随的是信息污染和电磁辐射。虽然这些是看不见,但对人体健康将产生更大的危害,对自然系统将产生更大的污染。因此,信息化对“人—自然”系统的二重性影响内在地要求要将绿色化的理念与原则融入信息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合二为一。

信息化与绿色化合二为一的要求。信息化生产过程是以具有信息化知识的劳动者为劳动主体通过运用智能化的机器系统作为劳动工具作用于信息这一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信息化与绿色化合二为一,才能减少信息污染对自然系统及人的系统的危害,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信息化与绿色化合二为一是指用绿色化引领信息化,信息化促进绿色化。这也就是要走绿色化的信息化道路,实现信息化的绿色化。信息化的绿色化有以下要求:其一,信息化过程中会产生信息垃圾,信息化的绿色化就是要求完善信息垃圾的回收,实现信息垃圾的资源化和循环化。其二,加大对绿色化的信息材料、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研发,这能够为绿色化的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绿色化信息材料应具有可再生、低污染、智能高效和可回收等特点,这样就可以减少信息污染,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其三,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合二为一就是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生产过程,具有工具理性,但不必然具有价值理性,仍可能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所以,必须把绿色化的价值理性融入其中,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从而促使“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3.城镇化与绿色化的深度交融。

城镇化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大工业企业要求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7]406,这样,就形成工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伴随工业化过程产生的城镇化同样会产生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因此,必须坚持城镇化与绿色化深度交融,把绿色化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绿色城市,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

城镇化与绿色化交融的必要性。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城市混乱等。资本主义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使汇集在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破坏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样,它就同时破坏城市工人和农村工人的健康。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人的伤害:“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挤在三四平方德里的面积上,……居民的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结果肢体疲劳,精神委靡,生命力减退。”[7]409-410资本主义未能把绿色化融入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从而造成了对人的健康的破坏,造成对自然的污染。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与绿色化相交融,这样,才能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城镇化与绿色化深度交融的途径。必须把绿色化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化,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城市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城市,是人、自然与城市融为一体,是城市与自然的交融、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城市。与传统城市不同的是,绿色城市遵循绿色化的原则,这就是要从绿色化的视角看绿色城市建设。建设绿色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就是要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划分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的界限。城镇化过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所以,必须划清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界限,从而使“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第二,构建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同时循环利用水资源。绿色城市的能源必须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这样才能保证城镇化与绿色化相交融。第三,建立快捷、便利、无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重要病症,绿色城市就是要减少拥堵,鼓励使用以绿色能源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第四,把绿色化理念与原则贯穿于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科技、法律、道德等形成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环保法律、生态道德等。第五,通过城乡融合建成绿色城市。“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8]313。针对城乡对立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只有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裂缝。因此,城镇化与绿色化深度交融就是要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4.坚持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的融合。

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从而造成“人—自然”系统的失衡。因此,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是不可取的道路,必须把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结合起来,把绿色化理念和原则融入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走生态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9]579。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往往会忽略对耕地的保护即农业生产过程中缺少生态化理念,不断破坏土地持久的肥力,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人类必须有意识地把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结合起来,否则就会造成耕地的荒芜。“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他作为资产者当然想不到这一点)——会导致土地荒芜”[10]286。

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融合的途径。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相融合就是要把绿色化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农业现代过程中,走生态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这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必须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控制。“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11]137,合理的农业必须是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这样,就有助于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裂缝,实现“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二,必须依赖于生态化农业科学技术。生态化农业科学技术是联接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结点。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灌溉法、改变耕作制度等,还“可以用化学方法……或用机械的方法”[11]733。发展生态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从而促使“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人—自然”系统的认识选择

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的缺失会对“人—自然”系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优化“人—自然”系统的认识选择就是要培养生态思维和增强生态意识。

1.培养生态思维。

在资本逻辑和机械思维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成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自然”系统的失衡。这就需要将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投射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中,形成生态思维,从而在认识上推动“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生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生态系统性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系统的关系。生态思维反映的是“人—自然”系统和谐发展的思想观点,是在把握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形成的。必须要培养以下科学的生态思维:第一,自然自身就是有组织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完整的系统,自然必须看作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第二,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所以毁坏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三,人与自然通过劳动构成系统关联,以劳动为基础和中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人—自然”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和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生态思维“要求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和自然之间的联系需要对其性质进行转化”[12]14。第五,用系统性思维解决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所以,解决生态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的、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不仅是自然系统的修复,更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生态思维是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的哲学反思,是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的科学的有机统一。

2.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基于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生态意识影响着“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要通过多种措施,增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生态意识必须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科学认识为基础。加强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规律性的全面研究,是形成生态意识的必要前提,也是作为生态意识的基本要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不仅是科学认识的进步,而且是哲学认识的进步。我们要形成这样的生态意识:其一,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首要态度,这要求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掠夺者,而是建设者;不是发号施令的主人,而是平等的伙伴。其二,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要求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是因为自然的生成、演化和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其三,保护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类,毁坏自然就是伤害人类。其四,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自然的繁荣就是人类的兴盛,自然的崩溃就是人类的灭亡。生态意识的形成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产生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缺乏生态意识所导致的盲目性。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判断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大力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增强生态意识的举措。生态意识薄弱导致了人们乱扔垃圾、乱砍乱伐,在生产中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产生,从而造成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进而使“人—自然”系统受到破坏。增强生态意识,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通过劳动向自然索取,不向自然索取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生产发展是维持和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索取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第二,需要落实在制度建设上。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态意识之所以比我们强,是因为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制定和长期的实施的效果。因而,我们必须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5]19。只有这样,才能为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监督作用”[6]。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优化“人—自然”系统使之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价值选择上必须坚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弘扬生态道德和维护生态公正;在实践选择上,就必须把绿色化理念和原则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从而推进“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在认识选择上,就必须培养人们的生态思维和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只有在价值选择、实践选择和认识选择上,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最终实现“人—自然”系统和谐发展。●

[1]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罗文东.建设生态文明:观念变革与制度保障[J].岭南学刊,2010,(3).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05-0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美]乔尔·科威尔.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毁灭?[M].杨燕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武晟)

D616

A

1003-7462(2017)01-0027-07

10.13977/j.cnki.lnxk.2017.01.004

本文系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研究》(编号:13JDKD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