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短期贸易效应分析

2017-03-12燕秋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消费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成员国关税

燕秋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短期贸易效应分析

燕秋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短期贸易效应的核心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影响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主要因素是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消减。此外,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经济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也和自贸区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贸易效应 关税消减 自由贸易区

一、关税消减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影响

(一)消减关税产生的效应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之前,如果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较高的话,那么一体化组织的成立会使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较大,产生贸易创造效应的机会就较大;如果成员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较低的话,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产生贸易转移效应的可能性就较小。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前,除新加坡之外,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都有较高的关税壁垒。中国对东盟进口的产品征收的关税也比较高。如对泰国的大米、印尼的棕榈油都设置了高进口关税和配额。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关税大幅度消减有力推动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东盟全年贸易额达到4522亿美元。2017年1-5月份,中国—东盟贸易额达1956.6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16.2%,其中对东盟国家出口达1088.6亿美元,自东盟进口868亿美元①。此外,由于消减关税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消费增加又带动了贸易增长,创造出了自贸区建立前没有过的新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拥有19亿消费者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因其消费能力巨大,所以关税消减为中国—东盟间的产品出口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贸易创造效应较为明显。由于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在产业结构、竞争力水平、贸易国别分布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日、欧、韩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主要是日、韩、北美和欧盟。中国和东盟都以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因此,中国和东盟彼此之间都很难替代对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关税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效应不是很大。

(二)取消非关税壁垒产生的效应

从非关税壁垒来看,自贸区建立之前,中国和东盟10国彼此之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例如海关程序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通关程序的协调简化、标准和认证相关技术条例的统一,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大大提高了彼此之间贸易的效率,增加了双方的福利。

二、比较优势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影响

东盟各国依据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在动植物油脂类产品、燃料、矿藏、木材及其加工品、鞋类、热带作物和一些未分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优势;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水果蔬菜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但东盟各国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化学及化工制品、金属制品和光学仪器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杂项制品、简单机器设备和机电产品、烟草、加工食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比东盟国家高。但我国在非食用原料、矿产品、动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其他未分类产品上贸易竞争劣势比较明显。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在成员国间既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也存在贸易创造效应。由于其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所以自贸区内会产生正的贸易效应,这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出口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三、经济结构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一体化组织中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越相似,一体化组织建立后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就会越大。反之,如果各成员国之间贸易结构相差较大,贸易创造效应就会较小。目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与东盟绝大多数同样尚未完成产业升级的国家大致处在同一水平上。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产品结构中,纺织品和成衣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低端技术密集型产品均占据主要地位。双方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都已经成熟,生产也已标准化,出口市场又共同集中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贸易对象具有相当程度的同一性。中国由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多,产业基础的日益多样化,以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其保持着相当强的出口优势,与东盟国家形成了竞争态势。但由于很多东盟国家是农业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在农业、机电产业和化工产业链分布上,中国和东盟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这有利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升级,从而使自贸区产生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地理位置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影响

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各成员国,地理位置越靠近,相互之间的运输成本就越节省,从而自贸区内贸易发展的自然优势就越突出。中国和东盟毗邻而居,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这有利于自贸区内要素的流动,有利于中国和东盟通过国际分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自贸区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

总之,从短期的贸易效应理论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会产生更多的贸易创造效应,因此,自贸区净福利是增长的。

注释:

①凤凰网:http://news.ifenj.com.

[1]许宁宁.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报告[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张恒俊.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此文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我国自贸区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6XJG006。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成员国关税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欧盟敦促成员国更多地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