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华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研究

2017-03-12卢攀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321017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制瓷金华瓷器

卢攀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321017)

金华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研究

卢攀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321017)

浙江金华是我国原始青瓷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烧造陶瓷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其婺州窑更是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金华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金华地区历史发展中重要时期的陶瓷及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其工匠精神,希望本文对当代金华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陶瓷;婺州窑;金华地区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夏商周时期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吴宝鼎元年划会稽郡的西南部分立东阳郡。唐代初年改为东阳州,分婺州和衢州两部分,现在的金华市在唐朝时属婺州境内。该区域从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开始烧制夹炭红衣陶,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等影响和发展,在商代晚期成功烧制出原始青瓷。之后,又经千余年的延续和改进,在东汉晚期成功烧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国,两晋至南朝期间,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渐趋安定,金华地区的制瓷技术在各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该地区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入发展阶段,瓷器的需求量增加。这就为该地区瓷器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成为第二个鼎盛期。

一、 汉晋时期

从两汉开始,金华地区的窑场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增大,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瓷技艺,特别是堆塑技艺,更是达到了当时瓷器烧制的鼎盛状态。这一时期的陶瓷产品大量出现,工艺特点也较多样化。

1.社会背景

金华地区地处于东南,在汉晋时期,远离中原中央集权的偏远地区,因此,在处于战乱的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时期,金华地区依旧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中原地区的居民被迫战乱开始南迁,使金华地区接纳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些人口不但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制瓷技术,这为金华地区陶瓷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汉晋时期,金华地区的经济状况开始提升,特别是三国时期,江南东吴割据,金华地区的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从而推进了瓷器消费,为该地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西汉开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进过几百年的本土化发展,佛教的佛造像艺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影响我国的制瓷业。造像艺术开始出现在瓷器的生产上,逐步形成堆塑工艺。由于佛教讲究生死轮回,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厚葬的丧葬文化,大量的陶瓷陪葬器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汉晋时期的金华地区按照当时的风俗,也出现了大量陪葬器,特别是堆塑作品。

2.主要特点

金华地区在汉晋时期烧造的瓷器较多样化,其烧造的主要釉色有:青釉、青黄釉、褐色釉、黑釉、花釉、乳浊釉、点彩瓷等;主要器型有碗、盆、杯、罐、洗、钵、豆、谷仓、鸡笼、水井、扑满、熏炉、水盂、虎子、瓷枕、盘口瓶、鸡首壶等;

(1)粉砂岩的开采和应用

金华位于浙中地区,地处金衢盆地东部,是浙中丘陵盆地地形。该地区多为红色粉砂岩土质,因此,金华地区在汉晋时期,烧制瓷器的主要原料为粉砂岩粘土。这种粘土粘性强,可塑性较好,在制作大型器物和结构较复杂的器型时,成型率较高。粉砂岩的利用,为汉晋时期,金华地区出现大量大型器物和堆塑器型提供了可能。

(2)化妆土的使用

由于该地区瓷土中含铁量较高,杂质颗粒较粗,导致烧成后的瓷器质量较差,颜色呈现较暗淡,这与当时中国素雅的文人观念相背离,因此,当时金华地区的制瓷者在当地红色瓷土制成的胚体表面,覆盖一层含铁量较低的白色化妆土,从而掩盖由于瓷土导致的颜色暗淡及杂质颗粒粗等问题。

(3)乳浊釉技术的萌芽

在使用化妆土的过程中,由于化妆土中物资的不同,在窑内的气氛不同,导致有些化妆土融化,从而与化妆土表面的釉发生反应产生析晶失透,形成窑变现象,演变成为局部乳浊釉。当时金华地区的制瓷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些经验为后来唐宋元时期的婺州窑乳浊釉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帮助。

(4)点褐彩装饰艺术的应用

汉晋时期的一些陶瓷制作者发现,在上釉的胚体上点画高铁物资后,烧出来的瓷器会出现褐色点彩,于是,在长期的摸索中慢慢的掌握了这门技艺,形成了点褐彩装饰艺术。这种技艺打破了传统的单色釉装饰方式,为唐宋时期婺州窑乳浊釉的烧制成熟打下了基础。

(5)堆塑工艺在陶瓷中的应用

汉晋时期,金华地区的陶瓷制作者在不断的制作与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堆塑、贴塑、制模、镂空、刻画等造型技艺的经验,这种积淀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造像艺术开始出现在瓷器生产上,促进了堆塑工艺的发展。

3.影响

汉晋时期金华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很多战乱地区的居民迁入金华,接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及先进的制瓷技术。地区的政治稳定,人口增长,促进经济的增长,瓷器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这促进了这一地区的陶瓷行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金华地区的制瓷工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制瓷技艺和艺术风格,这些都为后来唐宋时期,金衢地区婺州窑陶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唐宋时期

唐代开始,金华地区被称为婺州,唐代苎地窑场常以州名命名。故将婺州境内的窑场称为 “婺州窑”。

《景德镇陶录》:“婺窑亦唐时婺州所烧者,今之金华府婺州窑也是历史名窑。若按陆羽在《茶经》中所排名次:“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乳浊釉等。

1.社会背景

长期的和平环境是唐宋时期,金华地区制瓷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金华地区,社会相对稳定,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政治动乱都未波及金华地区;即使在五代的割据时期,金华地区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政策支持促进婺州窑发展。唐宋时期,社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频繁,当时政府很重视外销瓷器,特别是南宋时期,政府为了维持朝廷巨大的财政开支,将外销瓷器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轮船水路运输是古代瓷器运输的重要手段,而当时的金华水路发达,婺江至兰江,出钱塘江到明州,即当时的宁波,当时宁波就是个重要港口。

唐宋时期,金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制瓷业的发展。在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这使得当时中国的整个经济重心开始向江南地区转移,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经济发达地区。这为唐宋时期的婺州窑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人口的发展为婺州窑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和社会需求。在相同的政治制度下,区域开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往往决定该区域的人口密度。由于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得金华地区的人口发展迅速,人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瓷器产业的发展,为婺州窑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和社会需求。

2.主要特点

当时的婺州窑瓷器相比汉晋时期较精致化,其烧制的主要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黄釉、乳浊釉、褐色釉、黑釉等;主要器型有:盆、碗、杯、壶、罐、钵、洗、瓶、香炉、粉盒、茶盏、盏托、烛台、茶入、水盂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可以成熟的烧制蓝白色乳浊釉了。金华是琅琊镇的铁店窑遗址出土的唐早期瓷片中就已经出现大量乳浊釉瓷片,这种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可以覆盖住坯体的杂色和缺陷,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较少见,其质感晶莹,如玉石般美观。和江南大多数地区一样,其成型方式也是采用拉胚轮制法,不采用匣钵装烧的方式,而是采用叠烧的烧造。这种釉色从唐代早期创烧延续到元朝,经久不衰。

唐代婺州窑乳浊釉的施釉部位大多出现在器型上半部份,底处无釉,颜色以月白釉为主,施釉厚度比同期青釉较厚。宋代婺州窑乳浊釉的施釉部位与唐代相比较靠下,颜色以天青色及天蓝色为主。

3.分布

据记载,唐代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的窑口有22座,宋代婺州窑乳浊釉窑口有3座,分布于金华、衢州、龙游等地。其中在金华市雅畈镇周边的丘陵地区分布着16座窑口,形成了有规模的窑址群。在唐代的22座窑中,有16座窑不仅烧制乳浊釉,也烧制青瓷、褐釉。宋代3座乳浊釉瓷窑为金华沐尘塘窑、东阳马龙山窑和常山黄泥畈窑。3座窑均烧制乳浊釉和青釉。

4.影响

唐宋时期,婺州窑乳浊釉的创烧,将乳浊釉的生产历史向前推进到了唐早期,这在中国陶瓷史中是一项重大发现。另外,唐宋时期,社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频繁,婺州窑的大量外销,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为我国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四、结语

金华地区烧制陶瓷时间较长,从一万多年前浦江县的上山文化夹碳陶器到汉晋时期的堆塑工艺,再到唐宋时期的乳浊釉工艺,都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005. 4重印).

[2]雷国强.东方收藏[J].古代陶瓷堆塑艺术集大成者—对婺州窑堆塑艺术的探讨,2010. 11.

[3]赵伟乾.新美术[J].婺州窑瓷堆塑造型辨析,2010. 03.

[4]王胜利.收藏界[J].越州青瓷堆塑罐鉴赏,2010. 08.

猜你喜欢

制瓷金华瓷器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北京毛家湾瓷器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