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中“和”的寓意

2017-03-12钟长祺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

钟长祺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215000)

浅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中“和”的寓意

钟长祺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215000)

本文意在阐述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中“和”的寓意,从历史成因、构成形式和赋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和”思想的表达及具体体现。继而探讨这种寓意和表现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方式,力求这一传统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

一、“一团和气”中“和”寓意的由来

“和”是一种天地万物平衡健康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是万物产生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朱熹在《中庸》里写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致中和”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道德伦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古人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念,同时也对后来国人认识世界发展规律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以和为贵”自古以来就是民众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炎黄子孙追求和谐社会世界观的智慧结晶。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和”的思想就有了深刻认识,《论语·学而篇》称:“礼之用,和为贵”2,《汉书·刘向传》一书中也详细论述了和合对于国和家的重要性,“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和气致祥,乘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3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所创的《一团和气图》。画中三人盘膝而坐,互相叠加,呈现出三人合一的视觉效果。皇帝在《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中写道:“合三人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4朱见深绘此图是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的。因景泰八年(1457年)所发生的“夺门之变”对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所以皇帝寄此图传达文武大臣能够和谐共处,朝野各派团结一致,共同效力国家的愿望。《一团和气图》所反映的和合观念深得人心所向,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仍沿袭了这一思想作为画面主旨。

二、“一团和气”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

最早的版本应是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此图粗看似一个盘腿而坐的笑面弥勒在手持经卷,细看发现竟由三人而合一。左边是一位着道冠的老者,右边是一位戴方巾的儒士,两人各执经卷一方,相对而笑,中间则是一位手搭左右两肩、面带微笑的僧人。整幅作品以其乐融融的画面内容和诙谐的造型传达了皇帝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期望,烘托出画面“和”的气氛。

其后的各版本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在造型上更具装饰性。将画面人物巧妙统合在一个接近正圆的圆里。“圆”自古就有着圆融和谐、一团和气、轮回往复的意义。先民们通过对太阳、果实、眼球等圆形事物的观察和体会,逐渐形成了对圆的心理崇拜和视觉上的普遍认可。因而这种饱满的圆形构图更加突出了画面“和”的寓意。

此外,“一团和气”在画面形式上还表现了“对称性”的艺术特征,画面左右两边保持了严格的对称。平衡可以通过对称达到,在平衡状态,各影响因素都会受到反作用的牵制。5“一团和气”采用对称表现画面,不仅仅可以获得视觉上的平衡,使得作品更具装饰性,同时也将有利于表现“和”的氛围。此外,“一团和气”人物造型中手持的卷轴内容将“一团和气”或“和气致祥”之类字样直接书于手卷之上,“和”观念的体现更明确直白,贴合大众审美。

“一团和气”的色彩表达也遵循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趣味,以赤、黄、青、黑、白、为正色的“五色观”为主流。6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其色彩语言上既有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面貌。

色相上的“强对比”和纯度上的“弱对比”可视为“一团和气”最典型的用色特征。用互补色为观者的视觉感受提供一种平衡感和某种心理补偿。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我们长时间盯住一片红色,然后再迅速地把眼睛转向另一片白色表面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绿色而不是白色”。7因此我们把这种幻觉补色称之为心理补色,它们互为对立又互为需要8。这种相互作用的互补色的运用为画面“和”思想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清代嘉庆版“一团和气”作品整体色彩纯度较低,用色柔和,以暖色调为主,呈现温和、祥和的视觉效果。人物衣服采用了代表吉祥寓意的象牙红,间以灰赭、深蓝、浅蓝、绿色、黑色相配,冷暖色调分配适宜,更加烘托出作品富丽端庄且不失文雅的运色之妙,贴合作品“和”的寓意和视觉效果的需要。

三、“和”的寓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团和气”通过画面内容,造型特征和赋色方法三个方面表现了“和”的寓意,使作品在极具审美价值的同时又有切实的实用价值,因而得以广泛流传。当代艺术家通过借鉴“一团和气”图式及其“和”寓意进行创造的作品很多,比如运用到海报设计、标志设计、雕刻、刺绣等领域,使得“一团和气”能够以另外一种语言和方式表现出来。

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作品大多是对“一团和气”原有图式的照搬和表现手法的挪用,但对深含其中的寓意的挖掘稍显不足。对传统的借鉴,不应仅仅停留在艺术特征的吸收、提炼和转化,更应对深含其中的寓意进行发掘,以使优秀的传统思想更加发扬光大。“一团和气”以其求“和”致“中”的理念一直为民间所青睐和流传,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审美习惯。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符合当今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追求,因而,对“一团和气”这一图式的传承,更应落脚在“和”寓意的发掘和创造。

注释: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86.

2.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M].长沙:岳麓书社,1962.

3.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41页.

4.边鹏,陈见东.年画“一团和气”图像初考[J].艺术理论,2009.04.第28页.

5.[美]帕特里克·弗兰克 俞鹰 章妗娣译.艺术形式(第11版)[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第100页.

6.袁玲:论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的特征[J].美与时代,2005年08期,第34页.

7.[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 滕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第467页.

8.张小鹭 戚跃春主编.色彩构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47页.

猜你喜欢

桃花坞木版年画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侯琪版画作品选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