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向数学化”视角下的教学思辨与效度回归

2017-03-12臧亚丽姚建法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

臧亚丽+姚建法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可以把数学当成一种活动,“数学化”是实施这个活动的方式,也是这个活动的目的。“数学化”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横向数学化”,注重把生活世界引向数学的符号世界,将现实情境引向数学体系,建立两者间的联系;第二类是“纵向数学化”,注重在数学符号的世界里,在数学体系内部,实现抽象符号的生成、变换、重塑与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并从中剥离抽象出数学学习内容,实施从生活到数学的跨越。教师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横向数学化”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情,是否能提高学生正确感知学习内容的效度。下面以苏教版四上《简单的周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对“横向数学化”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尝试:舍弃教材例图,使用学生珠串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图形规律,探索过“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对探索形象直观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小学生对于珠串手工活动比较感兴趣,于是,教师前期布置学生串一串或几串“你认为具有数学特点的珠串”,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认识,串出了具有“数学味”的珠串。因此,教师舍弃了教材例题图,改用学生的珠串作品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1.PPT呈现珠串作品,学生欣赏并交流从中发现的数学现象。

师:下面这两串珠串(如图1)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先独立观察,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1: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生2:第一幅是蓝珠、粉五星、蓝珠、绿花,再蓝珠、粉五星、蓝珠、绿花,再蓝珠、粉五星、蓝珠……第二幅是黑珠、紫五星、白珠、紫五星,再黑珠、紫五星、白珠、紫五星……

师小结:这两串珠串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板书: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把一组一组看得更清晰吗?

生3:串珠串的时候把它们一组一组适当分开一些,比如这样……(该生上台摆一摆)

生4:在图上可以画线隔开。(该生上台画一画)

生5:还可以圈一圈。

师追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一组里面珠串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生6:每一组的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师提炼并板书: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叫作周期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周期》。

2.练习。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珠串作品的照片(如图2),让学生判断其中的珠串是否具有周期现象,具有周期现象的打“√”,不具有周期现象的打“×”。

实物投影学生作品,重点选择两张照片交流:

①为什么这个珠串打“×”?可以怎样调整使其具有周期性?

②这个珠串打“√”,你能说出其中的周期规律吗?

3.活动。继续看图,图上的珠串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形符号。

…………

二、“横向数学化”视角下的思辨

教师设计珠串这一教学环节,是想引导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对简单的周期规律获得正确的感知。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真的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其中的周期规律吗?

从教学反应来看,学生虽然已经能串出具有数学特色的珠串,并能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但由于珠串形状繁多(星形、球形、心形等),大小各异,颜色又多种多样,势必导致学生观察它的特征时受到多重无效影响。除此之外,男生对珠串的兴趣远低于女生;有些珠串只有两三组,组数较少,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而且珠串个数较少,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对个数较多甚至个数无限形成更好的感知。

反观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如图3),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有规律地摆放着,且从左往右看隐喻着个数的无限或不确定性。摆放的顺序(即周期规律)聚焦于颜色,简洁、清爽、醒目,便于学生看出来,利于学生说出来。教材设问: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排列,寻找它们排列的共同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比较,可以体会到“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三种物体都是一组一组地排列的”“同一种物体中,每组的排列完全相同”。学生获得的这些体会与认知,就是对简单周期现象的初步感受。

可见,引例素材的选择,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而应围绕相关学习内容,挖掘其核心的本质要素,为学生的探索作清晰简明的素材准备。

三、“横向数学化”的效度重构与教学启示

教学规律探索课,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例题蕴藏的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引例,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观察、交流与讨论,逐步明晰引例中隐含的内在规律。如果仍要用珠串作为引例,就要精简珠串的形与色,或形同色不同,或色同形不同,还要有“无限”的痕迹体现,比如在出示的学生作品图的后面加上“……”,便于数学化的横向演进。

另外,笔者注意到,教材中对于“周期现象”的概念揭示,是在学生探究完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并能正确推理出第几个是哪种颜色之后。“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这些“高效能”的数学化用词出现略显滞后,不利于学生表达规律。而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珠串作引例揭示数学概念又显过早,不利于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因此,可以調整为在学生判断其他珠串是否也有这种规律后再揭示概念。随后,可以补充一个教学环节——举例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实现“生活数学化”与“数学生活化”的双向关联,使学生更加高效地经历与体悟“横向数学化”的过程,也为后面“纵向数学化”的符号化表达与应用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实现“横向数学化”,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选用的例题素材进行筛选与优化,要彰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二是合理把握概念揭示的时机;三是注重原生态资源对数学化过程的层次推进;四是关注全体学生的情感调度,让现实情境适合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材味、学生味、数学味,提升“横向数学化”的效度。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英语错误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综艺节目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职业技能大赛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