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与援救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原 苗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工作处,陕西西安 712046)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在我国逐年普及,中国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随着而来的大学扩招、学费上升、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日趋严峻,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突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心理援救的种种办法,是每个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人群,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较拮据,生活压力与完成学业的压力较大,若就读的专业学费不菲(如艺术类、表演类专业),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压在贫困生心中的重担。经济上的压力势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1][2][3][4]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远远大于非贫困生,具体表现为: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共存;自我封闭与自我防御并存等问题。

1.1 自尊与自卑并存

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提到贫困生的心理特征,绝大部分的教师第一反应是:自卑与敏感。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心理学上的认识误区,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自尊与自卑并存,其自卑心正是在现实状况与强烈的自尊心碰撞中产生的。由于经济上、生活上的压力以及少年老成的生活阅历,绝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本就比普通大学生要更加多思、多虑。进入大学后,在同学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自己的见识没有家庭富裕的学生或发达地区的学生广、外语基础不及发达地区的同学等等因素的刺激下,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变得异常的脆弱和敏感。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若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冲突下,极有可能让心理健康滑向灰色地带,变得自艾自怜,离群索居。

1.2 焦虑与抑郁并存

强烈的焦虑感是贫困大学生难以摆脱的现状。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压力让绝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不少贫困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去兼职以贴补生活费,学习时间被占用必然导致部分的贫困学生成绩滑坡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这又反过来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焦虑,长期的焦虑状态必然产生抑郁情绪,所以焦虑与抑郁并存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李登峰、张建卫等人的研究表明:[3][4]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为了维持生存而奔波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下降加重了心理焦虑;囊中羞涩的自己与挥霍浪费的同学之间的巨大反差刺激了他们本就敏感的心灵,渴望摆脱贫困的想法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让不少贫困学生既焦虑又忧郁,加上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人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焦虑与抑郁中慢慢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如马加爵这样坠入极端中的学生,在对社会的极度不满和自我沉沦中,将自己、亲人以及另外四个家庭一并拉入无法回头深渊。

1.3 自我封闭与自我防御并存

由于贫困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共在的情况,若未能进行正确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引导,其中一部分人可能自暴自弃,自我放逐、自我沉沦,一部分人则很有可能出现自我封闭与自我防御。具体表现为内心失衡,郁郁寡欢,除了必要的学习、工作、生活不得不与人产生交往外,绝大部分时间封闭自我,沉默寡言。这是贫困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无法排解时的一种下意识的心理防备心态——焦虑情绪越积越多,通过自我封闭和防御的方式来回避环境带来的刺激,试图降低自己的挫折感。然而,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化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和自我防御又缺少正确的疏导和排解,导致部分贫困生的孤独感、隔世感越来越强,他们渴望融入群体但又害怕受到伤害,渴望爱情和友情但又自惭形秽,久而久之,心理活动呈现病态化。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援救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贫与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环节。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从以下几个环节做好援救工作。

2.1 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境

高校要做好贫困生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的的重点与核心,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通过营造多元、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工作新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让流传五千年的国学精粹成为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和源泉。例如,学生工作者引导学生体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面对困难泰然处之的坚韧品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得失。

2.2 做好物质扶贫,减低贫困生心理压力

经济资助是帮助贫困大学生降低心理压力必不可少的措施。高校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扶贫工作。首先,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隐私保护,保障贫困学生人格尊严。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学生的餐卡刷卡记录结合院系辅导员手中掌握的贫困生申请材料筛选资助对象,学院核实后不公开受资助学生的信息,直接将资助金汇入学生账号,创新了贫困生大学生资助认证工作环节。当然,学校需要在公平与保护贫困生尊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既彰显公平又闪烁人文关怀的光芒。

2.3 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扶贫工作“助困”不“育人”的状况,要求高校经济扶贫措施与心理扶贫措施并重,做好“授人以渔”的工作。这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扶贫工作中注意糅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接纳现状。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当将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大一年级的SLC90量表排查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咨询小组和应急联动工作小组。通过组建以心理咨询活动室为圆心,二级学院书记、辅导员为内环,以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为外环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系统,防患于未然,预防极端事件发现。高校还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打开心防,提升交往能力。

3 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以马加爵、林森浩等极端心理问题学生为戒,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扶贫隐私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党委书记、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为主的心理健康联动机制,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打开心防,笑对人生。

参考文献

[1]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627-632.

[2]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5):932-934.

[3]徐彬,文迪,朱占占.国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5):632-634.

[4]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0(17):3279-3280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