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教学中“双融合”模式的思考与优化

2017-03-11胡合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融合政治

胡合琴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1 政治教学中“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辨析

政治学科的“双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新理念下优化教学成果的新型模式,以打造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协同体系为目标,并力争在构建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实践基地和反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政治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与传统政治教学体系不同,此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整合了社会与学校的双重教学资源,以新时期背景下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有效资源和教育理念来对校内教学体系形成补充,以期不断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大体来讲,“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一是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即将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综合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杠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实践素质,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将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到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来,促使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前景、岗位需求以及规划路径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二是课上与课下的教学融合。政治课堂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适当穿插实践知识或布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作业,学生课下难以将逻辑性较强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生活,为弥补这一缺陷,此模式倡导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到假期社会实践、读书访谈会、慕课学习等过程中来,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化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对政治发展前沿、社会实践需求以及代表性案例有正确的认识;三是校内外的融合。校内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此模式积极将校外政治教育活动应用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等。在当前“双融合”教学大背景下,政治课程实践与专业课程实践的协同发展关系是当前研究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理论出发点。

2 建设“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政治课程实践的实施条件、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测评机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两种类型的实践体系可从共同基点出发,进行融合与交互发展。从课程培养目标角度来看,政治课程实践的主要教学宗旨在于从传统道德理论出发,探究新时期背景下对社会生活及公民行为进行引导与规制,其中有关职业道德素养、权责意识以及社会发展路径分析的内容,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协调意识以及自我测评反馈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促进“社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此种相契合的培养方向与价值观念是“双融合”实践模式的协同发展基础;同时,从保障机制层面来看,学校教育是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与考核标准进行多维度教学,将政治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来增强学生的权责意识与道德修养,借助专业课程的鲜明指向性来将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更为系统地转化为实践成果,以此来共同促进专业技能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

3 当前建设“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的此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障碍:

3.1 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政治实践活动涉及校内外两方面的共同参与,与工程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政治课程实践覆盖面更广、教育理念更灵活且与时事政治理念联系紧密,需要相关教育人员采用更为有效灵活的综合教学策略,来获取更全面的教学资源。而当前社会或学校对政治实践的重视度欠缺,教学的经费、课程资源与人员广泛参与度难以充分保证,对实践的成果反馈缺乏及时有效的效果跟踪,教师和学生难以充分汲取实践活动的有益元素来完善当前教学,更易出现认知偏差;

3.2 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双融合“实践模式要求学生兼具政治道德素养和专业课程素养,接受来自双方的综合考核机制。与单一的理论教学不同,此种融合机制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成绩考核机制,力争从专业实践的熟练度、方案设计水准、专业实践素养以及任务协调处理能力等角度进行多维度的考核与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部分教学人员没有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诉求、实践能力、政治素养以及社会期望等要素的差异性形成明确的认知,对”双融合“实践模式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建设“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策略

根据以上阐述的模式发展不足,现从专业课程实践与政治课程实践的协调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4.1 合理选取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具有思维发散性强、社会时事联系度高、参与范围广等特点,需要施教与受教双方以开放包容、批判继承的视角来进行实践板块的有效设计。“双融合”体系并非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与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全融合,而是从对应的专业时间的可行性、运行周期、学生参与成效以及基础设施出发,选取适当的政治教学内容来应用于专业实践中,如职业规划、专业素养以及行业准则等,促使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以及现有实践成果形成有效对比与基础认知;此外,在课程实践内容选取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主体课程需求、实践教学范围以及专业导向等方面的因素,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匹配的政治教学内容,例如:十九大对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倡导对当前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进行组织领导与改革优化,对公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责、企业排污审核办法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的施用范围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亟待我们提升在此领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以此为出发点,在设置政治实践课程时,可结合环保类的知识,将思想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素养,并结合实践课程的发展理念全面带动学生主体的综合素养;又如,会议提出经济体系多元化作为一个调整与创新并举的过程,需要融合五大发展理念与增长动能转化目标,学校在进行政治课程中有关”经济结构“这一板块内容的教学时,应根据新时期的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归宿、内涵构建体系与机制评价策略,并以此作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观念补充,力争同时把握公共政治课和专业课的核心实践素养;

4.2 注重政治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时空融合性”。在科技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新时期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面临着更新理论观念、促进创新以及深化实践等多重发展诉求,政治课程则作为历史理论文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体,不断指导着社会的变革与阶段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政治理论与实践模式难以满足专业课程内容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有规律地进行两种实践方式的时空整合。为保证“双融合”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思政课课程实践安排也应以此为序,结合实践场所、基础设施以及实践学制等综合因素,协同发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此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与实践对专业课程实践的指导意义。应该均衡两类实践活动的时长与教学目,教学人员可结合两类实践活动的课程需要、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考核测评标准,制定更为科学严谨、完善有效的教学大纲和监管方案,带动“双融合”教学机制的规范性与综合性。此外,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殊性选择更为贴切的政治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学生专业发展需要与综合实践的充分对接。在模式应用过程中,可设置“专业实践模块”与“公共实践模块”两大分支,构建特点鲜明的政治实践体系来支撑实践教学,从而促进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共通性,如环境工程系的学生可阶段性开展“文明环保校园行”、“周边环境微治理 提升公众文明”等贴近实际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将社会政治道德素养内化为本专业发展优势,借助公众力量与专业技能来促进两种实践类型的协同发展;

4.3 构建科学评价与保障机制。“双融合”实践机制的构建需要明确实施主体、实践时空场合以及教学反馈考核机制,故相关教学人员应该秉承综合提升、吸收借鉴的态度,不断汲取领域专家、参与主体的评价意见,深入调研当前实践教学不足并以此构建反馈评价机制,明确学生实践成果计分规则、教师教案设计方向以及“社会-学校”协同运行机制,鼓励师生之间采用师生互评、自评以及阶段性双方考核等方式对实践成果进行巩固与完善。应对“双融合”实践模式进行实时监管与调整,避免出现实践内容空洞、现实应用价值差以及体系设置盲目等现象。完善的保障机制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组织保障,即学校领导与教学管理人员应重新审视当前教学模式,加强对实践基础设施与基础教学的投资和参与力度,促使相关部门多维度运行与协同发展;其次是制度保障,即应将“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纳入到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来,以此来保证新型教学模式的可实施性、规范性以及连续性;最后是师资力量保障。

整体来看,政治教学中“双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政治公共课建设的双重发展需要,以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克服新模式发展障碍并建构更为全面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此来保证其更为优质、有效地运用于综合实践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肖志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农机.2017(11)

[2]薛凡.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1)

[3]鲁继平.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04)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