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017-03-11栗四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栗四海 孙 颖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相继出台并完善了关于学生资助的一系列政策,资助范围、人数、金额和比例不断扩大,资助领域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财政部公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4281万人次,资助总金额956亿元。基本实现了国家关于“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贫困学生认定和资助、困难学生的帮扶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内容。高校因扩招致贫困人数的暴增导致资助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更好地落实、创新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国家资助资源及政策能更公正、公平、公开、合理的分配到贫困学生手中,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上学的后顾之忧。因此,高等学校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安心学习,顺利成长成才。

1 高校在学生资助、认定等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有效标准和合理的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和合理的认定是各项资助政策能否真正落实、资助政策是否得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校资助工作首先要通过贫困认定来确定困难等级,而困难等级的有效地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难题之一。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一个动态、大数据对比分析的过程,会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变化而变化,学生刻意隐瞒家庭信息、虚报隐瞒消费数据等情况致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由于缺乏真实的、可核实、可对比的、可反应地区差异性的家庭收入等具体指标和相关数据,使得困难学生等级认定困难重重,资助政策还难以面向真正的需要资助的个体。目前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是通过学生本人提供《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村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入学后班主任对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常消费的了解、学生提供消费数据票据、同学的反映来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这一做法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带来很大难度和不准确性。另外,很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很多学生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巨大的地区经济差异,收入水平、物价、最低贫困认定标准在不同省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与认定等级难以形成指标可量化的统一标准。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过程中也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班级、系部、学院对认定指标把控不一致导致认定标准不统一,尤其是对新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入学时间短,认定时间短,无法及时家访和实地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信息有限,认定工作只能依靠学生提供信息,不能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学校如何界定特别困难、以及如何评定困难的等级、如何考虑地域性诧异、如何动态管理贫困生信息库、如何对贫困信息的真实行进行核查,大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缺乏科学、系统、合理、有效的机制。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统筹

在以“奖、贷、助、勤、补、减、缓、建档立卡减免” 的多种混合资助体系中,大多高校在缺乏统一规划和重点学生重点资助。第一,校内奖学金的奖励金额及评选条件不合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提供的奖学金大部分都倾向于奖励在校表现良好优秀的学生,而对表现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资助。这类资助往往金额大名额少,然而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学业困难,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获奖学金人数少,奖学金率低。在获奖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根本不贫困,奖学金与其奖励家庭经济苦难的品学兼优的初衷并不完全相符合。同时由于专门资助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多,任务重,往往一个项目接到通知后就匆忙分配名额到院系,对特困人数分步、贫困总人数及系部间贫困人数差异没有考虑,以至于有些班级分配的名额与实际贫困人数不符。在班级评选时往往有的贫困生得到几项社会资助,有的贫困学生一项资助都没得到,导致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第二,各类奖学金和各种补助之间缺乏优化整合。各类奖学金和补助形在发放时间、评审标准、审核发放部门等方面缺乏整合,会产生重叠、缺漏现象,有时会出现一人同时获得多项资助和奖学金、而其他人却获得很少或遗漏的情况。各资助项目间缺乏统一管理和汇总,导致在不同的时间段评审,汇总到不同的负责人,导致资助总人数和比例较小,资助的重点资助功能下降。第三,勤工俭学范围窄、岗位少、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问题突出。各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数量有限和种类单一,岗位少,专业性差,数量波动性差,工资少等问题普遍突出,严重削弱了勤工俭学作用的发挥。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由于缺乏监管与监督,缺乏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学生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学生在黑中介上当受骗。第四,困难补助、学费减免资金来源少,补助金额小,人数有限,对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困难补助,导致学生家庭突发紧急情况时不能很好的得到资助。第五,减免学杂费效果差,减免学费金额低人数少,不能有效减轻困难学生上学负担。由于在以“奖、贷、助、勤、补、减、缓、建档立卡减免”的多种混合资助体系中,相应资助政策办理的时间不一致、录入的系统不一致、审核管理的部门不一致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统筹资助,造成资助项目分配不均,不能有效的解决特困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问题,资助公平性降低。

1.3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资助力度尚不能统一

目前高校专业资助工作人员少,因此工作内容和重点上多偏重常规事物,如贫困学生的认定与汇总、奖助学金的汇总、审核与发放、助学贷款申请汇总管理、困难生档案管理、勤工俭学管理、建档立卡学生统计、残疾学生学费减免、特困学生综合资助等工作当中,而对于如何解决困难生的精神贫困、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没有有效的方法。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生长环境、个人性格、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自身综合素质本来就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学习、生活、性格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同学成绩差,在人际交往、个人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叫薄弱。以至于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责任心弱、能力欠缺、借贷不还、诚信缺失、组织纪律性不强、感恩意识薄弱。在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存在心理焦虑、嫉妒、抑郁、自卑、内向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学习、生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在关注对他们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却没有同步开展思想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2 建立科学认定体系、整合各种资助资源体系

2.1 建立有效的可量化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困难生认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各省份间的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困难线标准和贫困认定标准。判断学生经济是否困难的几个具体的指标可以是家庭收入、生源地、在校生活费用支出情况、学生反映星系、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情况、家庭兄弟姐妹及上学情况等信息。由以上几个指标中筛选出几个重要的信息来界定家庭经济情况并不难,由标准如何选定、值班如何分配权重还需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更新性。全国应制定出台统一的贫困等级认定的指标和标准,将衡量家庭经济困难的几个重要指标分配权重,各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参考全国标准,结合个人实际折算出分数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分层抽样、定量分析调查、统一折算的办法得出各省份基本值来进行比较,以此来划分不同地区学生的困难等级。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库和消费信息数据库。由村委会将申请资助的家庭困难情况以及以前受资助情况在规定时间短进行网络登记,由乡镇民政部门对此认真调查后建立档案和录入数据库。高校通过网络获取本校学生的档案和数据,结合学生个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对比系统中资料,据此进行困难学生贫困等级的认定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动态认定体系。同时高校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实行访查、抽查制度,高校利用教师走亲访友、假日旅游、培训出差、学生走访等机会就近访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资助中心提供学生地址和信息,提供回访情况表,教师核查后上交并修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管理。

2.2 统筹优化各种资助资源,提升资助整体效果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奖、助学金的评定制度,扩大资助金额在资助系统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家庭困难学生的评定标准,使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资助。高校应联合学校新健康中心,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思想、生活、心理等问题隐形帮扶,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鼓励他们到学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建立定点班,提倡教育捐助,扩大资助面。其次,要优化各种资助资源,综合使用各种资助方式。逐步加大助学贷款力度。通过贷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怀和帮助,减轻家庭负担,从而珍惜学习机会,增强责任意识。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毕业后能认真履行还贷义务。学校应拿出更多的资金和岗位投入到勤工俭学中去,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利于增强贫困生社会交往的能力,消除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最后,高校可借助社会力量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行现代学徒制、定向委培、合作办班等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垫付学生在校学习学费,学生毕业后到所在企业上班。以合同培养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既解决了学生的经济苦难情况,又保证了学生将来的的就业,拓宽了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2.3 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加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成才是目标,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举行“大学生自强典型人物”评比、诚信教育宣讲会、十大校园之星等多项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正视贫困,认识贫困,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关爱教育,让贫困学生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知恩图报、感恩社会的健全人格体现。过开展见面会、去捐赠单位参观、写感谢信、定期汇报在校表现、视频寄语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体辅导、志愿者活动、感恩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叫康教育,增强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情,引导他们全面成长成才传递爱心来回馈社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学生、家庭等多个角色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政府应该从高校、学生实际出发,联合多方资源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高校应深入研究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点,联合各类高校集思广益、互相探讨来做好资助的难点,促进学生资助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1]2011年全国学生资助金近 900亿,已初步建立资助体系[EB/OL].新闻中心-中国网.

[2]杜德省.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工会论坛,2010.05,第16卷第3期.

[3]刘天问.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浅析[ 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8).

[4]黄建龙.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J]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5]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5).

[6]杨爱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合理运行模式研究[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7]黄建美.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12,(04).

[8]吴金妹.关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J]技术与市场.2011,(1).

[9]李国琴.论高校学生资助的五大特征[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