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7-03-11蔡英谦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诚信互联网+大学生

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文化与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述评与展望

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21世纪以来,大学生诚信档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从现有成果看,仍存在内容建设需进一步丰富、实证研究需进一步强化、比较分析需进一步扩展等不足。在构建“诚信中国”目标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要在梳理中纠正不足,在建设中深化认识,在发展中培育体系。

大学生;诚信档案;述评;展望

诚信,是个人品格,是社会担当,更是国家责任。《论语》有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文件,勾勒出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尽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研究成果显然不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梳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现状并剖析不足,厘清思路并突出重点,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必要性的讨论

整体上看,学界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必要性认识趋于一致。普遍认为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不仅是大学生群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强烈诉求,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诚信档案建设对大学生诚信约束以及就业指导的作用愈发重要。诚信档案是培育大学生诚信精神、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诚信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1]。

(二)基于一定视角的研究

从哲学和人文思想视角来看,诚信是大学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与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诚信档案作为一种有机载体,将大学生在公共领域的失信行为纳入到诚信体系中,使其明确诚信道德内容,约束其日常行为,促使大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实现其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飞跃”[2]。“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要把诚信档案作为契约,把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作为缔约双方,借鉴契约精神实现行为的良序化发展,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落到具体实践”[3]。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诚信档案建设是高校坚持“培育什么样人”的重要载体,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因而,“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内容体系、方式途径等方面全力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诚信档案运行机制”[4]。通过这些举措,能更好规划学生诚信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能更好设计学生诚信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能更好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对策研究

从政府、企业等多层面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以完善机制,加大舆论宣传以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实效性等,是学界关于对策研究的主要观点。普遍认为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一是从国家层面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从社会层面要加快构建全国性、权威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三是从学校层面要建设好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加强档案的动态管理,注重档案内容记录的如实性。“要在大力挖掘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引导功能基础上,由政府、社会、高校通过内在机制与外在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完备个人信用档案法律体系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测评、奖惩和监督机制”[5]。

(四)国外研究的启示

部分发达国家对“诚信档案建设”研究已有较长发展时间,积累了经验,构建了成熟而健全的模式。学界在研究基础上也提出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提出了借鉴日美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运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主体鲜明、权责明确,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及运行模式。并提出“要从完善教育的环境和机制、丰富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等入手,群策群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6]。因此,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运作模式来开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档工作。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探索相对滞后,可行性研究弱

我国传统的诚信观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自律行为,个体的诚信品质主要依靠伦理道德约束和自觉认同,而非基于一定社会公共活动推动的诚信共识。而当下中国,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交融共存。作为思想活跃而又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自然成为“交融冲突”的重点群体,带来严重的诚信意识缺失问题。认真梳理和剖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就数量而言,文章、报告、专著等相关成果相对较少;就内容来看,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局部或已有现状的总结,略显单薄。这与建设“诚信中国”目标,营造“诚信友爱”社会环境,培育“讲诚信”合格公民(大学生)的具体要求“格格不入”。

(二)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

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国家法律是规范诚信行为的有力工具;学校制度是约束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具体规程。然而,高校建设诚信行为规范与监控体系工作仍是“短板”,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问题,“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尽管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守则、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也制订了相应的操作方法等,但在实际中却不能严格执行,成了“纸老虎”,成为一纸空文。

(三)对环境机制的影响认识不足

在多元文化时代,青年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培养有一个由模仿到内化过程,这其中环境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育人功能是隐性的。良好的环境给大学生以润物无声地道德熏陶和价值导向,由内而外的行为规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诚信环境,理应着力于推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五位一体”的环境建设模式。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能更好地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自觉认同并培育好诚信精神和行为,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基于互联网+研究展望

总结过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当下、展望未来。“互联网+”背景下,梳理和剖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研究尚有以下内容须加强。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诚信精神塑造和诚信行为规范是基础,诚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关键。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坏的制度会让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就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而言,完善法律法规以实现法制化,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以推动制度化等问题,都是当下社会须密切关注的焦点。从发展来看,“互联网+”等新常态的出现,势必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理念、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多头的个人信用档案建设及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统一有序的个人信用档案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与与社会信用体系协同发展

从高校管理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由纸质化转向数字化,条块化转向“全盘化”,个体化转向“群体化”是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的有效记录和梳理整合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客观全面地掌握大学生诚信行为规范,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诚信档案建设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起着基础性作用。就内容而言,高校建立的大学生诚信档案涵盖大学生的品行记录、学业学术诚信记录、经济信用记录和毕业就业诚信记录等资料,能较全面地反映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因此,我们要借助“互联网+”这一战略机遇,进一步推进高校包括“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在内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高校诚信档案管理与社会个人诚信档案体系的“相融相接”,为共同建设“诚信社会”奉献力量。

(三)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并实现时代价值转化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推动诚信制度法制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善于借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化古为今,创新发展[7]。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建设中,高校要继承和创新古人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也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促进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向前发展。

(四)善于借鉴先进经验实现洋为中用

在发达国家,公民的信用行为将由政府建立的数据库记录并伴随一生。大学生信用档案常被纳入个人信用档案范畴,由各国征信机构统一管理,内容包括在校期间的学术诚信状况、贷款与还贷记录、纳税情况等,其中不乏可供借鉴经验。如日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将影响其贷款是否被加息或减免;美国在校大学生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其银行贷款、毕业找工作等就会遇到一定阻碍。我们理应紧密关注他国发展的成功范例,结合本国国情和高校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和建设措施。

四、研究小结

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对大学生而言,选择诚信,遵守信用,诚信才会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上升为一种道德自觉。对社会而言,诚信是秩序。创建诚信社会,构建不失信的制度规范,方能营造和谐氛围。对国家而言,诚信是软实力。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惟有诚信成为每个个体的品质和内在素质,方能构筑美丽中国。总之,推动包含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我国树立民族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内在价值;有助于塑造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1]张予宏.浅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J].兰台世界.2006,(10):25-26.

[2]赵世环.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J].山西档案.2015,(5):90-92.

[3]李琳.契约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10):20-21.

[4]韩瑞平.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15,(6):82-84.

[5]杜庆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困境与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2013,(10):70-71.

[6]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4):68-70.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责任编辑:周 丹】

G472.4

A

1673-7725(2017)07-0154-03

2017-05-1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KDYY3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广东省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GXJK127)阶段性研究成果。

蔡英谦(1979-),男,广东澄海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诚信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