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

2017-03-11王炳茗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孙策悲剧性周瑜

王炳茗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文学评论】

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

王炳茗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周瑜这个人物在正史当中属于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形象,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其变为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极强的人。作为小说形象的周瑜显现出性格悲剧以及命运悲剧。导致周瑜悲剧性的因素有:《三国演义》二元叙事结构、历史真实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错位、周瑜自身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正是因为周瑜强烈的悲剧性,才使他的形象变得异常丰满,具有了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周瑜;人物形象;悲剧性

在审美类型的悲剧性文化艺术分析中可以发现,悲剧类型与喜剧类型呈现出相对应的特点,且意义较为广泛。研究中认为,悲剧性不仅仅是戏剧的一种,而是将其作为审美艺术中的一种,实现在各个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渗透。通过对我国古典文艺作品的分析发现,很多艺术典籍都是以矛盾冲突的缓和及大团圆为结局,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就意味着我国悲剧文化的缺失,但是文学创作中仍然存在着悲剧的英雄人物形象。[1]《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鲜明,是一位具有十分浓郁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对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人物破灭的惋惜等语言描写中,都充分展现出周瑜的人物悲剧性。

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的形象就是如此,在小说家的笔墨熏染下,周瑜是一个少年的英杰形象。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但他的形象却深入人心。例如,在第十五回中,周瑜第一次出场,作者这样描写:“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可见,他有一股子的英雄气,且还有英雄的志气,他一出现就表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志向(对孙策):“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业。”[2]

周瑜生在一个乱世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其更是要努力向前,以展示自己的英雄之力。一个英雄,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去改变一场战役,让自己留名千史,被后人所记住,就如前人所说,“一个男儿活在世上如果未能建业立功,那如草木没有区别”。周瑜正是这样,也为了建立起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在他24岁时,就成了建威中郎将,从这时起,周瑜与孙策一起开拓疆土,为江东基业打下了基础:进军寻阳、镇丹阳、平定豫章,直到统一整个江东地区。孙策向东汉政府的《表》中称“诸将首位,当周瑜是也”,可见其在这孙策心中极为重要。正如《三国演义》中周瑜所赞扬的:“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3]他的幸运在于处世于乱世,作为一个好男儿而征战沙场,为理想而战,实现自己的价值。他生在乱世之中,一生都在战场上厮杀,并成就了一世的英名,他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

二、周瑜性格的悲剧性

(一)“智商高,情商低”的悲剧性

《三国演义》中大部分的人物性格都存在着连贯性的特点,但是,周瑜的人物特点却是例外。首先,在罗贯中笔下,周瑜风流倜傥、从容不迫,在处理帅将矛盾时十分从容,但存在着脾气暴躁、目光短浅的缺点,通过这种反差性的性格描写,充分体现出了周瑜“智商高,情商低”的特点,这种性格状态也正是周瑜性格的悲剧所在。罗贯中通过对周瑜与诸葛亮的性格对比,充分体现出周瑜与诸葛亮的智商差异,例如,在“瑜邀孔明入帐共饮。……原来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瑜曰:‘既我两人所见相同,更无疑矣。幸勿漏泄”[4]中,充分体现出了周瑜与诸葛亮的情商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塑造了周瑜的悲剧形象。其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周瑜及司马懿三人才智相当,但是最终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在诸葛亮与周瑜相争的过程中,周瑜一败再败,诸葛亮与司马懿相争时,有胜有负。作者在创作中,意在通过周瑜的性格反衬诸葛亮,这种“有意为之”也正是周瑜悲剧形象的体现。最后,在罗贯中笔下,周瑜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这种现象也是周瑜人物悲剧的体现。例如,在举荐鲁肃与二张时,主要是在保证自身地位稳固的基础上扩大东吴的利益,作者虽然体现出周瑜的才智过人,但又写到计谋被诸葛亮识破,通过这种对比尽失周瑜宽宏大度的性格特点。

(二)壮志难酬的悲剧性

周瑜属于江东的重要臣子,给孙权建立了汗马功劳,其功劳仅仅次于孙策,且其给东吴立下的功劳不少于诸葛亮给西蜀立下的功劳,但是周瑜在选择效忠孙策和东吴的时候,就注定其壮志难酬的结局。周瑜自己清楚任重道远,但是其从来没有退缩,并且一直在努力,始终没有想过改变初心。当时,曹操实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拥有皇叔这个名号,并高举正统的旗号;东吴不管是拥护刘备反曹操,还是拥护曹操反刘备,江东均处于不利地位,始终是陪衬的角色。但是周瑜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一直尽力为东吴大业寻求利益,这充分体现出周瑜的赤诚之心。

在周瑜第一次遇到孙策时,就和其立下了约定,共建大业。周瑜这里说到的大业与张纮给孙策计划的一样,且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有名的将士张纮,孙策给张纮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5]而张纮给孙策的回答是:“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6]孙策认同张纮所说的话,这就代表孙策的理想绝对不只是偏安江东。虽然这些话是张纮说出来的,但是整个蓝图所描绘的正是孙策和周瑜两个人共同的理想。

(三)时代动乱的悲剧性

时代动乱的背景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在乱世中,英雄的结局基本都是悲剧。他们的悲剧是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所造成的,同时,他们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战争成就了英雄。如周瑜一样,如果没有战争,他的才华可能得不到发挥,但是,也正是由于时代的动乱性,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如果没有在乱世中,曹操也许会成为治世的能臣而并非奸雄。在乱世之下,骁勇善战的武将死于战场,足智多谋的文臣机关算尽却仍然不得志,霸权一方的英雄一个又一个逝去,而这些不得不说是由于时代所造成的。第二,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茫茫大众的生活苦难。上到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挣扎在灾害、战争、疾病中。而周瑜,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不断地和命运抗争,和时运斗争。第三,《三国演义》中,盗贼猖獗、奸雄当道,在社稷畏难之时生灵涂炭,就像是周瑜这样的英雄与豪杰,在动荡年代中也是渺小的。

三、周瑜形象悲剧形成的原因

(一)《三国演义》二元叙事对周瑜价值的撕裂

《三国演义》创作受到二元叙事结构的影响,也就是将蜀汉及曹魏作为叙事框架,对于蜀汉,作者认为应该是被称赞的大汉正统,曹魏是被批评及鞭挞的,在这种双方分明的立场下,也就形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在这种创作背景下,“三足”之一的东吴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其既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正面立场,也不是所要鞭挞的负面立场,因此,在人物设计中,人物形象存在于善恶、正邪及美丑之间,无法进行合理定位。小说中通过对周瑜性格弱点的放大描写,使诸葛亮使用三次简单的胜利和辅助讽刺,将周瑜气死。虽然说周瑜的死是因为诸葛亮的设计,但实际上是其嫉妒心太强的性格导致他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悲剧结局。周瑜这个人物风度翩翩、文武双全、满怀才气,最后却由于心胸狭隘,导致英雄气短、壮志难酬,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可悲可叹。

(二)真实历史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错位

由于大众的接受度与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此,作者在创作中会进行人物特点的重塑。周瑜所处的东汉末年与《三国演义》成书相差千年,读者的审美以及接受度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周瑜形象也就出现了一定的演化。小说作者对周瑜这个人物内涵进行了小说化处理,改变了其原本的历史命运,由于作者并没有像历史上描述的剥去其才能,这也就使得周瑜命运产生悲剧成为了必然,若周瑜和被孔明骂死的王朗相同,则一定不会让读者存在一种悲剧感。命运从来不会特别眷顾任何人,但是英雄始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瑜直到最后也没向诸葛亮屈服,同时也没有任由命运的摆布。周瑜始终相信活着就要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拼搏,虽然仍然没有办法和命运抗争,但是英雄依然给读者展示出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屈的精神。

(三)周瑜自身理想与社会矛盾导致悲剧形象的出现

汉朝强大的文明最终被战争与废墟所替代,正如小说开篇首句说的那样:“天下大势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归于晋,鼎足成梦魇。在动荡年代,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在历史长河当中,那样轰轰烈烈、振奋人心的年代已如梦一般不再回来。战争四起的乱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悲剧的,可英雄周瑜并不因此而屈服,也不会去等待死亡,更不会因为这样的命运而感到绝望。他们是生命中的强者,他们与命运及时代抗争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悲剧的精神成为了一种气势,可以镇压历史的气势。就好像周瑜一样,他的生命或许是短暂的,但是,在他消逝之前,他所谱写的英雄生命的乐章,成为了现在抗争的精神乐曲,在那消失的一个瞬间,都化作了悲剧,变成了力量。

本文主要对《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从分析中可知,即便作者对于周瑜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小说化处理,但依然没有减少周瑜的艺术价值,反而更加凸显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浓厚悲剧色彩。

[1]孔智恒.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3-27.

[2]杨晓.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悲剧性[J].学理论,2014,(5):166-167.

[3]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刘召明.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J].中文自学指导,2013,(4):55-59.

[5]张振钧.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4-63.

[6]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责任编辑:周 丹】

I206.1

A

1673-7725(2017)07-0075-03

2017-05-10

王炳茗(1973-),男,山西太谷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孙策悲剧性周瑜
赛雷三国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孙策和吕范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悲剧性的探索*——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