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内探析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功能
——兼论历史虚无主义

2017-03-11李新民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政治

李新民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0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内探析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功能
——兼论历史虚无主义

李新民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01)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在尊重近现代史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的同时,将近现代史教育的积极因素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发挥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载体泛起,任意抹黑历史典型人物、肆意歪曲历史事件,在“学术研究”、“科学理性”、“反思历史”、“价值中立”等名目繁多的外衣之下,传播其鲜明的政治诉求。中国近现代史则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对近现代史的大肆“虚无”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扰乱了公众的思想、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损坏了政治文化生态,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带来现实的挑战。基于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需要将近现代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充分借助其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唯物史观科学有力的分析手段,发挥两种教育的叠加合力作用,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原因和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近代的舶来品概念,但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并不囿于中国,也不囿于中国近现代史,改革开放后作为一种思潮泛起有着复杂的国内外原因。

从国际方面看,苏东剧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并未改变,反而凭借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优势地位在“软实力竞争”的外衣下大肆兜售“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人权”等思想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思潮在中国的轮番上演都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渗透目标——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增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从国内方面看,首先,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利益矛盾交织凸显的深水区,对历史的“反思”、“重评”、“剪接”等虚无手段“满足”了一些民众的“猎奇”、不满和失落心理,部分民众借虚无历史、戏谑历史抨击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表达利益诉求。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管控逐步放松,在对思想多元舆论场的调节、引导和控制上,我国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亟需提高。该思潮借助大众传媒的载体,从学术领域向大众生活领域迅速蔓延,给民众思想带来较大的混乱,严重侵害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有鉴于此,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2014)。中央高层重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对当前思想状况的真切回应。再者,“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主要针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政治思潮的真实面目”(梁柱,2016),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是国内极右的政治力量在思想上的反映。经其之手,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采用“剪接”、歪曲、夸大细节、无中生有等方式虚无历史,目标却实实在在落到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上。最后,我国正史教育“有效供给”的不足,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欠缺是该思潮泛起的重要原因。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

1.弱化历史文化认同,搅乱公众思想领域

历史是一个民族珍贵的集体印记,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库,是维系一个族群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继往开来的思想底座。费正清先生曾高度赞扬中国历史文化,认为中国有独一无二的过去,亦必有独一无二的未来。历史虚无主义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肆意破坏,严重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搅乱公众思想领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损坏民族集体印记,消解民族凝聚力,不利于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龚自珍将历史文化的传承放到了关系国之兴衰、纲纪道德、育人大业、祖宗存废的高度,对其作用的说明尤为催我辈深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1959)。历史虚无主义对公众思想领域的搅乱,容易导致民众“价值虚无”的倾向,不利于积极乐观心态的培育。近年来,俄罗斯文教部门正视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科学评判苏联领袖的历史地位,公正看待苏联时期的贡献和挫折,可以说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后果进行疗伤和补救,其目的在于珍视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国民心态,调节国民思想生产,扭转国民“价值虚无”的倾向,借历史文化传承重塑国民价值标准。

2.侵蚀意识形态安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像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福山等西方学者所兜售的“走向终结”,“而所谓意识形态终结、历史终结以及现代性终结的论断本身也可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不仅没有带来意识形态的最终消亡,反而显示出意识形态争论仍然存在且很激烈”(安德鲁·海伍德,2014)。当前历史虚无主义集中泛滥于中国近现代史。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崛起的历史,就是中国有识之士不断抗争与探索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激荡着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中华儿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勤劳奉献、攻坚克难的历史。对近现代史的虚无,是对唯物史观所彰显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否定,是对中华民族近百年深重苦难的公然漠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公开挑战。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是摧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而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瓦解又是其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催化剂。诚如马克思所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和恩格斯,1980)。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以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改造人们的思想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主要探究两者的契合点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并非否定近现代史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当前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主要把“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多将“历史观教育”排除在外,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理应将中国近现代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科学发挥其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思想道德塑造功能、意识形态认同功能,努力改造人民思想、提升人民道德素质。

(一)历史文化传承功能

历史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里作为“有效载体”涉及两个维度:真理性和价值型,是“求真”和“求善”的有机统一。求真,要求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如实考察阶级力量对比、内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客观呈现人物面貌和事件全过程;反对“剪接”、“夸大”、“扭曲”、“伪造”等虚无主义手法。“求真”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基本的尊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还原”或解构历史,其实,究其本质而言,“价值中立”的旗号下隐藏着真实的价值立场和评判标准。马克斯·韦伯提出和倡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性”,但依然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维度。正如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在《自由主义的终结》中对马克思思想的点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知识反映着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所有思想源自于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伊曼努尔·华勒斯坦,2002)。历史虚无主义者带有鲜明的政治诉求,借虚无历史的手段传播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对以人民福祉作为价值归宿的唯物史观的公然违背。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政治思想滥用历史最常见的手法,是让时代倒错,而不是说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2015)。当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虚无,不仅体现在“时代倒错”上,更体现在“说谎”上,比如他们宣扬“洪秀全式的农民暴动对历史的进步是莫大的阻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总共消灭日军不足2000人”、“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是一无是处的民族挫折史”,如此等等,谎话连篇不胜枚举,其错误的价值立场和对历史事实的公然否认对于历史的有效传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近现代史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具有内在的科学的一致性,在历史文化的传播、选择和创造上,都遵循真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以“求真”为教育内容、“求善”为价值导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文化的传播、选择和创造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思想道德塑造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是塑造公民思想道德的资源宝库,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肩负着发挥其思想道德塑造的功能。这里的“塑造”,要围绕着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采用教育的手段,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人物和主线事件为教育内容。历史文化修养是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涵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和阶层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出激励人心的历史篇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以造福亿万百姓的福祉为目标,历经无数苦难的砥砺,逐步扫清各种障碍,缔造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虽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失败,但在其艰难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事业、外交事业等等方面仍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严重的挫折面前并没有裹足不前,而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智慧和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有序展开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一不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公而忘私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公民思想道德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素材。近现代史教育要充分整合和运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培育人们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为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思想混乱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虚无主义给人们的思想领域带来混乱,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今天,对历史的肆意虚无容易引起人们的价值混乱,导致“价值虚空”,进而助长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消极颓废、萎靡腐化的不正之风,给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带来现实的挑战。要克服这一弊病,需要积极发挥近现代史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正史的“供给量”,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卓有成效地引领人们的思想,为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营造健康的氛围。

(三)意识形态认同功能

对离现实社会较近的近现代史的科学解读是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柱石。人们在既有的条件下开展现实的生产和生活,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是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性的结果。历史不可以虚构或“假设”,其生成有着当时现实的土壤,历史的展开服从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近代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革派、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摆脱被奴役、被支配的局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是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合乎规律性的必然选择。历史虚无主义借虚无历史特别是借虚无中国近现代史宣传唯心史观、漠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形象,以此来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科学解读中国近现代史,尊重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努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加大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俞吾金先生认为:“个人是通过接受传统和教育的方式来接受意识形态的,被接受的意识形态则表现为一种具有实践倾向的精神力量,它成了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俞吾金,2009)。这里,俞吾金先生既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又指明了接受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接受传统和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其的教育力度是提高对传统认同度的重要举措,而对传统认同度的提升又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提升提供可贵的情感支撑和理性支持,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意识形态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撑和理性认同上,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通过近现代史的教育,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重感,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坚持的自信感;在良好的情感的影响下,更好地体味、思考和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抵制侵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

三、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

有效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要在近现代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上下工夫,尤其要在两者的交汇点、融合点上下工夫。当前,网络空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切实增强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时代的问题导向,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思想领域客观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人们的思想问题。把近现代史的教育内容有选择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野,以增强教育实效。根据沈壮海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结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I);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I)进行组织、编排,以直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沈壮海,2008)借助近现代史的内容按照相关性、目的性、时效性等原则编制、加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上述层次结构的第二层次,有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教育内容富含鲜活的素材,达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内容的筛选和编制过程本身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规律,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环境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切实增强正史的“供给效能”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从侧面反映出正史“供给效能”的不足。增强近现代史的“供给效能”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是提高“供给效能”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凸显唯物史观的导向作用,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读、宣讲近现代史,引领教育对象自觉端正立场、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知历史,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第二,要增强近现代史教育回应现实问题的力度,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针对现实问题,科学梳理近现代史的逻辑结构、合理突出与问题相关性较强内容的教育安排。第三,近现代史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载体,“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党史国史主要问题的研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杨建义,2016)。教育者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增强网络舆论空间的“正能量”。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2015.论历史[M].黄煜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0.

安德鲁·海伍德.2014.政治学的思维方式[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7.

龚自珍.1959.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2.

梁柱.2016.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及其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12-17.

马克思,恩格斯.19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35.

沈壮海.2008.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81.

习近平.20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153.

杨建义.2016.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110-114.

俞吾金.2009.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7.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等.2002.自由主义的终结[M].郝名玮,张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6.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discuss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LI Xin-min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In recent years,China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becomes the hardest hit by historical nihilism,and it produces an adverse impact.In respec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its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this paper takes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it into the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es it play a big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i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as it opposes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improve s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storical Nihilism;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ideolog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unction

G64

A

1671-055X(2017)02-0051-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13

2016-04-19

李新民(1984-),男,贵州贵阳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2276193763@qq.com.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