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文化素养融入

2017-03-11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主持人受众素养

杨 虹

论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文化素养融入

杨 虹

访谈节目的兴起在中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体现象,它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其自身的质量持续提高,其自身形态也在不断革新之中。但是目前我国的访谈节目并未形成其文化风格,它们一般多以时下新闻热点为主题吸引观众观看,总体文化品位不高,其潜力还有挖掘的空间。本文从分析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现状入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文末提出了提高电视访谈节目中文化素养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此类电视节目的文化水平。

电视 访谈节目 文化素养 融入

一、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内涵

(一)电视访谈节目概述

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和受众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属于一种特定情境下的言语交际活动。根据对于“交谈”这一概念外延的不同认定,对电视访谈节目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还导致了其他类似概念术语的并行存在。从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话题类、人物类、新闻类、评析类,这类节目一般聚焦于社会热点,其重点是对于热点人物或事件的评议。除此之外,还有知识类、生活类访谈节目,这类节目比较亲民,能为受众提供实用的生活知识或有趣的生活观点。

(二)电视文化素养的内涵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具有独特的属性,一般来说,电视访谈节目具备较强的纪实性,主持人的主持特色显示出较高的亲和力,形式上和理念上则显得多元化。总体而言,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它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一般选取具备广阔受众基础的话题。电视访谈节目虽不是精英文化,却也显示出了丰富的、多层次的人文关怀。新闻型访谈节目在话题选取时会显示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经常为弱势群体发声鸣不平,表现出对于平等这一价值观念的推崇。访谈节目的多样性是中国民间社会多样性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反映,显示出对于多元价值观念的推崇。

二、当前访谈节目的文化现状

(一)表演成分过多,文化融入不足

电视访谈类节目所邀请的嘉宾通常是名人,影视明星的比重比较高,他们的知名度能够吸引观众观看,为电视台创造收视率,符合电视台的利益。影视名人对社会生活具备较高的影响力,他们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言论也能够对社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带入了过多的表演性质,有喧宾夺主之嫌。

电视访谈节目的重心应该是“访”和“谈”,应该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有趣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可以摩擦出思想或趣味的火花,以此为观众提供心灵滋养。然而目前许多电视访谈节目引入大量影视明星的表演,这固然能够起到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却偏离了这类节目的文化定位,从长远看来不利于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例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对文化品格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嘉宾的邀请更多地集中于当红影视歌明星和热点人物,同时也加大了表演成份。影视明星的表演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但是这也必然会减少其原先的厚重文化积淀,长期下去难免会损伤它自身的文化魅力。

(二)说教式文化融入,引起观众反感

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数量繁多,许多电视台都是看到同行在这方面的成功而跟风做起了这类节目。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存在内容重复雷同的问题,对于新闻类访谈来说,此类访谈都想选择最为热门的事件,然而热门事件的数量是有限的,其结果就是多个访谈节目都聚焦于同一个话题。对于娱乐类访谈来说,此类访谈都希望邀请到当红明星,然而明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就导致了同一个明星嘉宾在不同节目里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尴尬局面。各类访谈节目题材撞车,模仿克隆之风盛行,制作角度也缺乏新颖性,甚至使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

(三)文化融入不接地气,缺乏人文关怀

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是主持人与名人嘉宾的对话,但是其实质是主持人、嘉宾与公众的对话,其价值在于能够为公众提供有价值、有趣味的信息。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不接地气,用“明星”代表“公众”,将“公共论坛”变为“一家论坛”,并没有反映出大众媒体服务大众的价值取向。另外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提供深刻内容的能力有限,它们要么过于偏重娱乐性,要么采用乏味的说教,这两种方式都将导致受众的远离。因为提供严肃内容更为困难,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经常“为娱乐而娱乐”,这虽能让观众保持一时的兴趣,但是观众终将会因内容空洞无聊而远离。

三、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文化素养融入策略

(一)加强节目文化修养,提高其文化品位

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也应当以人为本,它首先应当以人为中心,这里的人指的是普通人,是指“大众”。电视访谈节目应当减少对于明星名人的私人关注,更多地反映社会大众的心灵诉求。即使是与明星面对面的访谈,也要注重挖掘其中与公众具有共性的成分。应当尊重人性,在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不能局限于展示社会奇观,而是关注其中人的成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人和人之间冲突的实质。新闻类访谈节目要注意挖掘人性的元素,体现人道主义的精神。电视访谈节目还应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目前这一角度在我国还较为少见。这里的“环境”指的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是人的生存环境,电视访谈节目在故事讲述时要注意显示出人与环境的互动脉络,从中显示出人文关怀。在电视访谈节目提升人文关怀属性的同时,观众也能够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从中增加对自身处境的认识,提高心灵的丰富性和人文素养。

(二)突出嘉宾的主体地位,加强主持人的亲和力

电视访谈节目所邀请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选题形形色色,这要求主持人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能够胜任对于各种话题节目的主持。主持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要能同嘉宾进行良好的沟通,要能自然而然地深入话题,并准确地捕捉到对话中的关键点。主持人应当形成一种鲜明的主持风格,这会成为该电视访谈节目的品牌形象的一部分。虽然电视访谈节目的娱乐性愈来愈突出,但是其立身之本是文化性,所以观众对主持人的文化水准、气质谈吐寄望很高。

主持人还必须具备很强的亲和力,才能同受邀嘉宾进行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对话。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代表的是该传播机构,但是他姿态放松,表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所以主持人的亲和力对于受众来讲也很有价值。电视访谈节目应采取平民化的传播视角,当嘉宾同主持人亲切对话时,观众仿佛也同主持人和传播机构拉进了距离。主持人要使用能够让人放松的语言,也应该巧用表情、肢体语言等来进行表达。

(三)改进文化融入方式,提升节目的文化引导

传统的电视文化以传者为中心,目前这一传播模式更逐渐朝“以受众为中心”的方向改变。这同受众权力的增加有关,从内容上说,媒体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媒体更多地关注受众需求,在电视节目当中反映它们的诉求。从形式上说,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更多地加入观众参与的元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节目提升了电视与观众互动的可能性,电视访谈节目也应当创设更多与观众沟通的渠道,让节目成为人人都能参与游戏的文化广场。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属性要求它必须能够向观众提供具有教益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必须是灌输式的、不平等的关系,节目制作者可以做出各种积极的尝试,还为传播创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场。

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策略也能够体现人文精神,除了现场直播外,电视访谈节目也可以运用多点、多向的直播方式,对现场予以多角度的呈现,充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深挖观众各个层次的需求,通过与具体的、以个人身份出现的嘉宾的对话,去实现与具有庞大观众群体的心灵融合。

结论

一个优秀的电视访谈节目必须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品位,然而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整体文化含量并不高,表演成分过多,存在太多单单为了吸引眼球的内容。在对严肃内容的演绎上,过多地偏重于说教,形式显得呆板,容易引起观众反感。文化融入不接地气,对于普通人的诉求反映不够,有脱离大众生活的倾向。为了提高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品位,应当加强节目文化修养,突出嘉宾主体地位,并加强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提升节目的观众参与和文化引导。

(作者系十堰广播电视台编辑)

责任编辑 温木子

猜你喜欢

主持人受众素养
主持人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主持人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