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与徐爱交游考

2017-03-11张菁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习录阳明王阳明

张菁洲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王阳明与徐爱交游考

张菁洲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王阳明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心学大家,其门人遍布南北,他的学说薪火相传。王门学者中,与阳明先生关系最特殊也最亲近的,当属其妹婿徐爱。王阳明与徐爱的交流来往,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思想发展,也代表着王门学者的风采。

王阳明;徐爱;交往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因其曾在会稽阳明洞养病而自号‘阳明子’,故世称其为‘阳明先生’”。[1]徐爱,字日仁,王门弟子之一,德才兼备,曾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大清一统志》说他“值刘六之乱,有保障功。”王徐二人的交往不仅体现了王门学者的精神作风,更推动了彼此思想的发展成熟,对王学的形成、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明弘治十六到十七年间,徐爱迎娶王华之女。《两浙名贤录·卷四理学·徐日仁先生》中说:“爱娶于玉盖,文成之妹婿也。”考《明史》中《徐爱传》:“其最初受业者,则有余姚徐爱。爱字日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徳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2]这里的“女弟”指“妹妹”,《尔雅·释亲》:“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传》:“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可见“女弟夫”即妹妹的丈夫,妹婿。又考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为海日公之婿,於阳明内兄弟也。”[3]《弇山堂别集》中提道:“杨文襄公作王海日公华墓志铭。”《人谱·人谱类记》明言:“王阳明先生父海日公有以附刘瑾事诬之者,或劝之辨白。”故可知“海日公”为王华,王华即王阳明的父亲,又称龙山先生,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与《明史》一致。

一、交往活动

(一)作序送学

徐爱是最先入王门的弟子之一,他对王学经历了从存疑到信仰的转变,成为最悟王学,最能解阳明真意的弟子。《明儒学案·卷十一》载:“阳明出狱而归,先生即北面称弟子,及门莫有先之者。”[3]“北面称弟子”自《郑玄对应劭》已见:“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这句话中的“北面称弟子”即是拜入师门之意。古代君主面南而北,所以南面多指代德高望重者,臣子、学生北面行礼表示谦恭和遵从。“出狱”指阳明惹恼宦官刘谨,被搜捕入狱,出狱后谪往贵阳龙场,此时徐爱师事之,成为首席大弟子。“其后与阳明同官南中朝夕不离。”此处“南中”指“南京”,武宗九年(1514)五月,徐爱与阳明同在南京主事,彼此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结下深厚友谊。阳明更说:“日仁,吾之颜渊也。”认为徐爱德行好、天分高,师生关系就像孔子和颜渊一样融洽相知。

武宗元年(1506),王阳明35岁,武宗新政不久,被刘谨阉党蒙蔽,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忤旨,被下放入狱,王阳明第一个站出来抗疏救之,触怒当权者,杖责四十并入狱。武宗二年(1507),赴谪至钱塘,期间被刘谨团伙追杀,经历了跳江、露宿虎庙等生死考验,返回钱塘。当时听阳明讲授学业者甚多,然无以圣学为己任者,只有徐爱发奋有志于学,可发扬王学传统。徐爱与朱节、蔡宗充在这年的秋季并举于乡,别阳明北上,先生做序送别三子,阳明在序中说:“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予所不逮。”[4](P226)惜此次徐爱等三子并未高中。阳明做《示徐日仁应试》一篇:“入场之日,切勿以得失横在胸中,令人气馁志分,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进场前两日,即不得翻阅书史,杂乱心目。”[4](P911)情真意切,却又充满警醒,既有日常性又有文学性,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甚至有着一种父亲对儿子的亲切叮咛之感。阳明作《与徐仲仁》道:“吾子年方英妙,此亦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寻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4](P984)他勉励徐:“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4](P984)同时表达了希望徐能来龙场读书的良好期盼,徐爱接到此信随即动身前往龙场,与王阳明一同论道。后来,徐爱在正德三年中进士。

(二)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

武宗七年(1512)三月,王阳明41岁,由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任职京师,王门学者穆孔辉、顾应祥、郑一初、方献科、徐爱等,同在京师授业。此年十二月,王阳明收到朝廷诏令,由考功清吏司郎中升迁至南京太仆寺少卿,故从京师搬迁至南京。在归越途中,师徒二人意气风发,同乘一舟,讨论学术。据《年谱》载:“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便道归省。与徐爱论学,爱是年以祁州知州考满进京,升任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先生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闻之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5](P33)考《阳明弟子列传》:“文成迁南太仆卿,遂同舟,而南舟中问大学遗旨,跃然起而以为先生之教是孔门嫡传。”[6](P847)此为二者交往深化的关键点,阳明与徐爱讨论《大学》宗旨,徐爱终于明白知行合一之教,精神得到点醒,此后以阳明之学为正宗和信仰。徐爱在《传习录》自序中说:“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此前徐爱认为知和行是两回事,众人知道也不一定会去实行,经过这次讨论,徐爱渐悟“知行合一”之旨。又考《南京工部郎中徐爱传》:“踊跃痛快,如狂如酲者数日,《传习录》即是时所编也。”[7](P1940)《说文解字》曰:“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又曰:“古酲亦音醒。”酲和醒都有醒酒之意,可见徐爱确从往期对“知行合一”的迷惘执念中摆脱,获得新的思考方向和灵感。

(三)春游香山

据《帝京景物略》:“余姚王守仁香山:‘寻山到山寺,得意却忘山。岩树坐来静,壁萝春自闲。楼台星斗上,钟磬翠微间。顿息尘寰思,青溪踏月还。’”[8](P145)又载:“春游香山寺宿林宗师房次韵:‘幽壑来寻物外情,石门遥指白云生。林间伐木时闻响,谷口逢僧不问名。天壁倒涵湖月晓,烟梯高接纬阶平。松堂静夜浑无寐,到枕风泉处处声。’”[8](P145)吴光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的《王阳明全集》收录香山诗歌三首,第一首与《帝京景物略》同,第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作“谷口逢僧不记名”,第三首记作:“久落泥塗惹世情,紫崖丹壑是平生。养真无力常怀静,窃禄未归羞问名。树隐洞泉穿石细,云回溪路入花平。道人只住层萝上,明月峰头有磐声。”《帝京景物略》又记载徐爱诗作一首:“余姚徐爱陪阳明先生游香山夜宿林宗师房次韵:‘春寻郭外得幽情,杨柳迎风绿意生。良快山堂无世虑,却嫌寺主盛诗名。林深风细钟音定,月正烟微野色平。有鹤摩云来暂息,嘹然临去一留声。’”[8](P145)可见王阳明与徐爱都偏爱幽寂之情的欣赏,二者的游香山诗都表现出对恬淡自然的真心向往,对凡尘俗事的疲倦之感。

广东省有香山,江西信丰县有香山。据《明史》载,刑部主事万燝曾到过香山碧云寺,《明史·卷三百四》又云:“正统时英宗眷弘尝目之曰:‘蓬莱吉士十四年从征殁于土木,丧归孏香山永安寺’,弘建也。”可知香山永安寺乃英宗所建。而王阳明在广东时多为剿匪所困,没有多余的闲情游览山水,且武宗十二年(1517)丁丑徐爱已卒,故可知此“香山”大抵在滁州到无锡一带。考《明一统志》:“香山在无锡县东六十里,一名顾山,顶有龙潭。此山连接无锡常熟江阴三县界。”[9]“龙潭”在香山之上,可知阳明带领门人从滁州游览至南京。

(四)遨游琅琊瀼泉

武宗七年(1512),王阳明升迁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八年二月,至越,据《年谱》:“先生初计至家即与徐爱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弗能行。五月终,与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欲遂从奉化取道赤城。”[5](P35)王阳明先计与徐爱同游而不得,后又因黄绾缺席,终改原定计划。八年冬十月,与门人遨游滁州山水,在滁州至无锡一带游赏。《年谱》载:“壬申冬,升南太仆少卿,便道归越。癸酉至滁州,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环龙潭而坐者常数百人,歌声振山谷。”[5](P35)《年谱》:“十月至滁,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偏官闲,日与门生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5](P35)交待了登山之行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性理大中》载:“明年五月,与徐爱诸子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仗岩,自宁波还。十月至滁,滁山水佳盛,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生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10](P114)任道途中,载歌载舞,寄趣野情。《本朝分省人物考》又记载道:“明年五月,与徐爱诸子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仗岩,以望天姥华顶,语下会心,随地有得。”[11](P1056)除了赏玩山水,王阳明还注重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施行教化,让学生在自然中体悟为学之道,体悟知行合一之旨。

此次滁州之行留下了不少诗作。《王阳明全集》载阳明诗:“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观。停驺指绝壁,涉涧缘危蟠。百源旱方歇,云际犹飞湍。霏霏洒林薄,漠漠凝风寒。前闻若未惬,仰视终莫攀。石阴署气薄,流触溯回澜。兹游讵盘乐?养静意所关。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难。刘樊古方外,感慨有余叹!”[4](P725)其二:“千丈飞流舞白鸾,碧潭倒影镜中看。藤萝半壁云烟湿。殿角长年风雨寒。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4](P726)《书杖锡寺》:“杖锡青冥端,涧壁环天险,垂岩下陡壑,涉水攀绝巘。溪深听喧瀑,路绝骇危栈。扪萝登峻极,披翳见平衍。僧逋寄孤衲,守废遗荒殿。伤兹穷僻墟,曾未诛求免。探幽冀累息,愤时翻意惨。拯援才已疏,栖迟心益眷。哀猿啸春嶂,悬灯宿西崦。诛茆竟何时?白云愧舒卷。”[4](P726)上述诗歌都描绘了波谲变幻的山间奇景,滁州美丽宁静的山水风光激起王阳明归隐乡林的欲望在洒脱豪迈中,因此诗歌中时时可见他对退隐的渴望,可见王阳明并不执著于仕途,但他的责任感和儒性精神使他一次次违背乐享清幽的心意。既不执著于功名利禄,又有责任和能力匡扶社稷,并不退缩,这也是王阳明伟大之处。在游玩滁州期间,王阳明更作有滁州诗三十六首,可见,此次游玩持续时间较长,活动较丰富。

(五)游四明山

王阳明及门人曾游览四明山。阳明官至南京途中,与门人游滁州山水。据《年谱》记载:“五月终,与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欲遂从奉化取道赤城。”王阳明游山赋诗:“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12](P2)此诗收录于《王阳明全集》,题作《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又一首:“每逢佳处问山名,风景依稀过眼生。归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夜久披衣还起坐,不禁风月照人清。”[12](P2)《王阳明全集》收录,题作《又用日仁韵》,此诗恰如白练,一洗胸中焦灼的块垒,只留风清月朗的绮丽夜景,使人心神涤荡。又有徐爱诗:“飞锡开山旧有名,林深草合路今生。岩溪万叠尽围寺,雷雨一番初放晴。石溜泠泠侵夜枕,风蝉历历动秋声。梦魂迥与尘寰隔,煮茗焚香僧亦清。”[12](P2)《四明山志·卷七·诗括》载王守仁诗:“平生性野多违俗,长望云山叹式微。暂向溪流濯尘冕,益怜萝薜胜朝衣。林间烟起知僧住,岩下云开见鸟飞。绝境自余麋鹿伴,况闻休远悟禅机。”此诗收录于《王阳明全集》中,题做《游雪窦》,可见也是作于游览滁州山水之时。此诗写出了王阳明的豪迈不羁,也道出了他的无可奈何。又有“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又有“僧居俯瞷万山尖,六月凉飚早送炎。夜枕风溪鸣急雨,晓窗宿雾卷青帘。开池种藕当峰顶,架竹分泉过屋檐。幽谷时常思豹隐,深更犹自媿蛟潜。”又载徐爱诗:“陟巘连朝未厌劳,还能披雾出林梢。”上述几首诗歌在幽静寂寥的溪山画壁间散发出隐隐禅机,充满活泼灵动的生机之力,既有凡尘的挂念,也有自然的通透。

四明山在浙江余姚附近,考《通鉴地理通释·卷五》:“唐志在越州,余姚县西一百五十里明州以境,有四明山为名,在州西八十里。”据《通典·卷一百八十二州郡十二·古扬州下》记载:“余姚,汉旧县,又有汉上虞县,故城在西有四明山。”其“明州”条录:“明州,本会稽郡之邻县,大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领县四邻。”《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余姚县”条下又载:“四明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六)同任南京

武宗九年(1514),阳明任南鸿胪卿,徐爱也在此年以祁州知州考满进京,升任南京工部员外郎。五月,王阳明到达南京,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黄宗明、薛侃、马明横等同聚师门。此时同门弟子有违背师门教诲渐入空虚者,阳明督促门人始终坚持圣人之学,求其隐微,不可臆测。据《年谱》的记载,王阳明曾说:“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这是王学的关键性一年,通过这次整顿,王阳明将知行合一之旨进一步阐明,扫清空疏学风。对于徐爱来说,在南京任职的这年也是明辨王学宗旨的重要一年。黄宗羲有言:“先生记传习初卷皆是南中所闻,其於致良知之说固未之知也。”[3]徐爱将南京的学习见闻记录下来,整理为《传习录》一卷,王门后学继续在徐爱的基础上增补《传习录》,终成王学核心书目。过庭训又言:“文成在南,四方同志日亲,疲于酬应,爱每分接之,咸得所欲而去。”[11](P1056)四方名士受阳明学说感召前来请教学问,阳明精力不济,疲于应对,故遣徐爱传达学说。徐爱能很好的将王阳明的思想传递给众人,并且大体不出王阳明思想左右。

(七)待师霅上

《年谱》载:“(徐爱)自南京兵部郎中告病归,与陆澄谋耕霅上之田以俟师。”[5](P77)徐爱于武宗九年入南京任职,十一年(1516)告病归乡省亲。此年阳明四十五岁,任职南京,由于王琼的推荐,九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平定匪患。是年十月王阳明归省至越,徐爱听闻此消息,请假归省,与友人买好田地等待老师归来,考虑到自身身体条件一日不如一日,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度过最后的时光。据《本朝省份人物考》:“及文成有南赣之命,爱亦请告归期,诸人耕霅上之田以待其师。”[11](P1056)阳明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作诗二首以表心意。据《吴兴艺文补·卷五十七》载王阳明《闻日仁买田霅上携同志待予归二首》:“见说相携霅上耕,连蓑应已出乌程。荒畬初垦功须倍,秋熟虽微税亦轻。雨后湖舠兼学钓,饷余堤树合闲行。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度兵”。[13](P1230)又载:“月色高林坐夜沉,此时何限故园心。山中古洞阴萝合,江上孤舟春水深。百战自知非旧学,三驱犹媿失前禽。归期久负云门伴,独向幽溪雪后寻。”[13](P1230)表达了阳明内心的喜悦,以及不能及时赴约的遗憾。

(八)闻讣悲恸

徐爱德行才华出众,无奈英年早逝,考《历代名人生卒录》:“徐横山正德十二年卒,年三十一。”徐爱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十七日,也即归省第二年。徐爱的早逝给王阳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钱德洪编撰的《王阳明年谱》提到:“先生虽死,阳明每在讲席未尝不念之。”阳明听闻其讣告悲恸不已,更是时常在学生面前提及徐爱的种种,思念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他不仅时常提及徐爱,带领门人去祭拜徐爱,更是亲自为徐爱作祭文以表相思。阳明先生著《祭徐日仁文》:“呜呼痛哉,日仁!吾复何言!尔言在吾耳,尔貌在吾目,尔志在吾心,吾终可奈何哉!……日仁有知,其尚能启予之昏而警予之惰邪?呜呼痛哉!予复何言!”[4](P956)《又祭徐日仁文》:“呜呼日仁!别我而逝兮,十年于今。葬兹丘兮,宿草几青。我思君兮一来寻,林木拱兮山日深。君不见兮,窅嵯峨之云岑。四方之英贤兮日来臻,君独胡为兮与鹤飞而猿吟?忆丽泽兮豨歆,奠椒醑兮松之阴,良知之说兮闻不闻?道无间于隐显兮,岂幽明而异心!我歌白云兮,谁同此音?”[4](P958)坟头青草几丈深,那个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却永远的去了,这不仅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叹惋,更是对至交好友的深情怀念。

二、徐爱思想及其对王学的贡献

(一)徐爱思想体现王学思想的早期特点

徐爱作为王阳明的开山弟子,他主要继承了王阳明早期思想,其思想也是在“心即理”“至善求诸心”“知行合一”等思想展开。

《传习录》中记载了徐爱与阳明多次对“心即理”的讨论,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徐爱对此表示赞同,也说:“爱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4](P6)“心”成为一种主宰人的高级实体,“心”主宰身,“意”由“心”发,人的存在、行为,乃至于智力知识都由“心”统领了。徐爱又说:“夫人所以不宜於物者,私害之也。是故吾之私得以加诸彼,则忮心生焉。”[14](P24)“忮心”是不正的心,会引发人的种种恶念和恶行,“至善求诸心”,真正的善念会被私欲蒙蔽,而人需要穿破忮心等杂念的束缚,认识到本真的“心”,行至善之行。

《传习录》中记载徐爱和王阳明对“理”的探讨,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4](P6)徐爱认为“理”是“文”的内核,“文”是“理”的表露与显现。这里的“理”是指伦理道德,是人们社会秩序的稳定物,他强调人们对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的遵守与形成,是建立在“一个天理”的基础之上的,此“天理”即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早先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爱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王阳明回答道:“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4](P4)徐爱又问:“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回答道:“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徐爱先是将知与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获得知的工夫,二是实践的工夫,他向阳明请教,阳明纠正了他的观点,即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算是真知。

徐爱曾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4]徐爱秉持王阳明的“良知”说,他深谙良知只是一个本心的道理,普通人皆可成为圣人,都有圣人的良知之心,只是普通人被私欲蒙蔽,无法感知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圣人的心像擦亮的铜镜一样能烛照万物,洞悉明鉴,无私欲所蒙蔽,自然所发所感皆是良知,良知生于天,感于心,主宰人身,驱动于行动中,然后能致物理。贤者虽无法像圣人那样完全洞见并运用良知,然也能通过刻苦的学业格物理,致良知。普通的人民本就受到遮蔽,不能认识天性,尚且不勤奋努力,因此便只能浑浑噩噩,要致良知,还得要切实砥砺的磨镜功夫。

徐爱遵循“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旨,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实,此心只有一个天理,一个良知。然徐爱英年早逝,且他与阳明交往密切之时尚是王学形成初期,因此他只能代表王学早期的思想、状态,如果徐爱不是如此早逝,以他的悟性及与王阳明的交情,定能把王学思想发扬光大。

(二)贡献

徐爱作为最早入门的弟子之一,为王学的早期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爱积极传播阳明学说,并为王门学说打下了坚定的组织基础。按照钱明先生的说法:“徐爱对阳明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事功上他催促阳明积极入世治世,在学术上努力为阳明归耕讲学打下殷实的经济基础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14](P157)

1.宣传王学。阳明自贵阳归,徐爱、朱节、蔡宗充并求学于门下。作为首届的大弟子,徐爱不仅诚挚地侍奉在王阳明身边,朝夕闻道,也会与阳明讨论学说,同时他也在一众门人中做好带头作用,踏实地践履知行合一之说,其行为和内心都体现出一个出色师兄的风范。徐爱在《传习录》自序云:“爱因旧说汨没,始闻先生之教,实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徐爱入王门后,迅速把握阳明精神的精髓。《明史》载:“当是时,学者素习程朱之训,一旦闻守仁言,多迟回未信。爱为之疏通辨析,畅其指要。由是门人日益亲。守仁尝曰:‘日仁,吾之颜渊也。’”[2](P3235)在门人学者对王学尚存疑虑之时,是徐爱积极传播王学,让世人接受王学,并打下了良好的组织讲学氛围,吸引学者前来求学问道。王阳明《书王天宇卷》有言:“徐日仁数为予言天宇之为人,予既知之矣。今年春,始与相见于姑苏,话通宵,益信曰仁之言。”[4](P271)故可知徐爱不仅向外推广阳明学说,也会向内引进一些可造之材,丰富门人,扩大学派的影响力。

2.组织作用。早期,阳明讲学的时候徐爱一直侍奉在旁,不仅注重与老师互动,活跃讲学氛围,在他人提问的时候徐爱也认真倾听,在老师回答完提问后,徐爱会在一旁发表肯定的意见,主动与其他学者沟通。

随着王门学派的逐渐发展壮大,本门中又分出几个派系。黄宗羲曾把王门学派分为浙中王门、南中王门、粤中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以及泰州学派等8个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和泰州学派。徐爱对王门学派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首先,是徐爱最先记录王阳明讲学的内容,辑成《传习录》一卷,后来钱德洪编撰《传习录》,在推广《传习录》的基础上凝聚浙中王门学者,使得浙中王门成为王学的重要分支。其次,徐爱与王阳明在江西的交往及讲学,使得阳明之学在江西扎下了深根,江右学派成为最近阳明之旨的学派。最后,徐爱以其光辉的典范作用,将传承并发扬王学的精神流传于王门中,钱德洪、邹守益等无不有着与徐爱一样对阳明学的热情和真诚。也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和精神,使王门学派薪火相承,生生不息。

3.推动王学思想的发展。在与徐爱的学术讨论中,王阳明更加坚实地站稳了心学的立场,并且不断发现不足以补正之。例如在与徐爱论《大学》宗旨时,王阳明分析了《大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先“修身”,培养道德良知,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良知运用于实际的伦理规范中,做到知行合一。又如徐爱对“知孝悌”和“行孝悌”心存疑虑,阳明为之解答,并提出了“去私欲”的重要主张,认为人本身有孝悌之知,只是会被一己私欲暂时蒙蔽,无法认识到内心的本真。这样,在激烈而严谨的学术探讨和思辨中,王阳明不仅化育众人,而且从弟子身上吸取养分,互相学习,彼此成就。

4.辑录王学。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薛侃得、徐爱《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定之。徐爱曾在《传习录》的自序中说明师承阳明的经过:“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阳明从龙场平反后,四方从游之人闻阳明之教,却不能得其全部精髓,为了将先生之教更好的传递给学子,徐爱才尽心尽力辑录阳明对学问的探讨语录,编成《传习录》一卷以明王门学旨。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薛侃得、徐爱《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后南大吉于嘉靖三年十月续刻《传习录》,《阳明全书》卷二十一《答王门庵中丞》谓:“谨以新刻小书二册奉求教正”,即指此事。在薛侃刻录三卷的基础上刻录五卷。后该“五卷”本又经钱德洪增删,补入《答聂文蔚》第二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移去《答徐成之》二书,辑成钱本。

三、结语

徐爱是与王阳明交往最密切的学生之一,二者关系可比之孔颜。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师生,是生活上的朋友,更是心灵上契合的伙伴。徐爱不仅推动了王学,更成就了自我。徐爱英年早逝,他与王阳明交往时是阳明思想体系形成时期,代表着王学的早期风尚,并不是王学真正成熟的时期,然徐爱却为王学的发展与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础。王阳明与徐爱的交流来往,则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思想发展,也代表着王门学者的风采。

[1]刘世梁.王守仁军事思想探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7).

[2]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徐爱传[A].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M].文渊阁.

[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一[A].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C].文渊阁.

[4]王守仁.吴光,钱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钱德洪,王汝中.王阳明年谱[M].

[6]张岱.阳明弟子列传[A].石匮书:卷一百三十三[M].

[7]焦竑.南京工部郎中徐爱传[A].国朝献微录:卷五十三·南京工部二[M].

[8]刘侗,于奕正.香山寺[A].帝京景物略:卷六[M].

[9]李贤,彭时.明一统志:卷十[A].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M].文渊阁.

[10]应捴谦.阳明王子[A].性理大中:卷七·儒纪[M].

[11]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一[Z].

[12]黄宗羲.四明山志[Z].

[13]董斯张,闵元衢,韩千秋.吴兴艺文补[M].

[14]钱明.浙中王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 庆

Wang Yangming and Xu Ai’s Friendship

ZHANG Jing-zhou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Wang Yangming,a philosopher of the mind advocating moral,honor,and thoughts,had a lot of students. His ideas and theories were spread around. Among the scholars,h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Xu Ai,his son-in-law. Their friendship and interaction reflects Wang Yangming’s life experiences and philosophy development,which also represents the graceful bearings of this school.

Wang Yangming;Xu Ai;interaction

2016-03-28

张菁洲(1991-),女,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1004—5856(2017)01—0113—06

K8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28

猜你喜欢

传习录阳明王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阅读史视角下的《传习录》研究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传习录》“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鉴赏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