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类型构建中对“80后”元素的思考

2017-03-10陈光

理论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青春爱情

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类型构建中对“80后”元素的思考

陈光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2013年以来,80后的一代人逐步步入或已过而立之年,电影市场也涌现出一批关于80后青春成长岁月生活及生存现状的青春怀旧电影,从而激起了不少观众的怀旧情怀。虽然影响力及票房尚不能与同期的国产大片或好莱坞商业片相抗衡,但一部分青春题材影片也引发了媒体和学术界的探讨和争议。本文意在分析当代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发展中“80后”元素之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求索银幕上“80后”的人物形象在电影创作中所应包含的的青春记忆。

“80后”;怀旧电影;类型构建

一、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雏形构建

市场边缘化的位置使国产青春怀旧电影蓄力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段内,创作者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似乎寻找到了不很张扬但却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并逐渐在形成类型化的道路上行进,但似乎始终局限在少数观影者或怀有80后怀旧情怀的观众范畴之中,在这个范畴里,80后群体的文化层次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下,国产青春怀旧电影只能在相对较小的风格空间里讲述怀旧故事。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中国合伙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进而在电影市场中推动了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类型构建。2014年,《同桌的你》、《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电影又相继问世,使得以讲述80后成长经历的此类型电影引发了媒体及影评人的广泛关注,也使得青春怀旧电影成为国产电影中比较流行的一种题材。当然我们不得不正确的认识国产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2010年之后这次掀起电影市场小高潮的一个社会原因,那就是80后的一代人已经基本走出校园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型。作为标准型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时不时无病呻吟的性格体现方式正好契合了青春怀旧电影的用户体验,从而也为此类电影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受众基础。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花季雨季》、《北京夏天》、《将爱情进行到底》、《十七不哭》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的许多关于青春怀旧题材的电视剧,它们都在不同的时间、创作背景以及受众观影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了构建此类型电影的重要功能,正是因为市场回馈收到的积极反响,才使得国产青春怀旧电影摸索到了这样一条明确而又有理可循的题材线索。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就是以青年人为题材和表现对象的电影,其主要观众对象也多是以年轻人为主,同时具有鲜明的青年文化性。

表现青少年情感故事,是大多数这类题材电影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种情感描述或浪漫唯美,或凄楚悲愤;当然也有一些是关注80后一代人青少年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类成长问题的,这些影片则呈现出作为标准独生子女性格特点中所蕴含的颓废、叛逆以及些许的暴力倾向。近些年出现的很多青春电影在延续了这两种传统状态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新的状态,对传统青春怀旧电影进行了补充。

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国产青春怀旧电影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高,受限于题材,怀旧这一情感属性虽属于每一个智商及情商正常的自然人,但不同时代背景下出生的观众在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差别,使得近几年的青春怀旧电影的针对性较强,影片一般具有较强的时代标签。

二、国产青春怀旧电影中的“80”后特征

“70年代以后”这一专有名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文学评论界提出后,随之而来的引申将不同年代范畴出生的人群都定义成了几零后。如50后、60后以此类推。但无论是哪一个时间范畴,当中最受关注的依然还是80后,个中原因不仅仅是因为80后是广大家长定义中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人,更因为在长大成人后,80一代成了夹缝中生存的一代。

(一)代际性与共同性

有学者认为80后与90后并无实质差别,但从客观成长轨迹上来说90后出生的人在这十年的生命当中,已经断裂成了无数的代际,有的是游戏一代,有的是吃货一代,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都进行了断裂,因此从狭义上讲他们不像是一代人,这一切源于他们的生命进展速度太快。因此80后生命中享有的一种体验,他们也许终生没有缘分享用,这个概念就是怀旧。

影视创作者们正是瞄准了当下80后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体验怀旧情怀这一概念的契机,将青春怀旧电影推向市场。从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细节、爱情故事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塑造代际特征明显、通识级教育影响下共同性较强的“80后”形象。以换位思考加代入角色的方式,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学习经历和奋斗历程。有些影片虽然时代背景并没有设定在“80”后的视域内,但同样以其独特的故事魅力吸引了众多“80”后的关注,如《中国合伙人》。激情与梦想让三个年轻人在青春洋溢的大学校园里相遇,正是因为拥有这份共同的青春馈赠,才使得他们在经历命运的坎坷和荣耀的时候也将友谊保存了三十年。故事似乎适用于每一个年龄层次,但如果想要找到剧中角色的映射,“80”后群体是最合适不过了。

《老男孩》作为当年优酷出品的十一度的青春系列电影中最为观众熟知的作品,以其纪录式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两个“80后”年轻人的青春梦想旅程。故事虽然老套,但内容却让很多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共鸣感油然而生。影片中的许多情境的复刻也勾起“80后”一代对儿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当然影片中的较大篇幅都是用来描述两位主人公的艰辛生活和表现梦想与现实的较量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多年以来就是靠两份卑微的工作生活着,梦想之于他们来说触不可及但又不曾忘记,他们坚守着对于梦想最后的尊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英雄情结像泅渡海面时的光束,只是盛放在彼岸,而当初的爱情也变成了现在的柴米油盐,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80”后共同症结所在吧。

(二)对年龄焦虑和爱情想往的描述

对于年龄的焦虑,在每一个“80后”身上都曾有过体现。“1988年的中年女子”、赵雷称自己母亲“34岁老来得子”、“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中文社交网络上会经常出现有关于“中年”这一必然生物学表现的或认真或调侃型的群体讨论,除了调侃、傲娇、自嘲之外,都混合着真实的焦虑和不甘。摆在“80后”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条不争的事实“中年危机”已经到来。

中年危机在很多青春怀旧电影中成了除爱情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在《港囧》、《情圣》等讲述中国男性中年危机的片子中,虽以调侃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个不同领域的男人所遭受的迥异的危机体现,但也不难归纳出时下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内容创作风向。

“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荣格,就把人类35岁-40岁之后的阶段定义为“中年时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人通常家庭稳定,事业有成,但会感受到巨大的虚无,这是人生具体目标达成之后的心灵真空,也就是“中年危机”。要想填补这种真空,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即由对外部世界物质刺激的追求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体验。显然作为当下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一代人将这个定义的具体时间提前了一些,这一心理轨迹也在很多主流青春怀旧电影中得到了阐释。

不得不说,“中年危机”虽然适用于每一个年龄层次的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且情绪的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但在国产青春怀旧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表现上却并不是机械的、固定的。表现在银幕上时,它经常会被描述成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

《夏洛特烦恼》虽是立足于“青春穿越的黄粱一梦”展开了整个电影结构的构建,但故事的本体还是讲述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小人物的悲剧。从怀揣梦想却一事无成的三无青年,一梦成为众星捧月又有情有义的音乐教父,故事中所表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80后”人群范畴中可追溯的具体的人物形象,观众会自然的在观影过程中带入角色,对号入座,似乎这一梦在每个人的梦境里都曾经出现过,在梦中体验着爱情和事业带来的荣耀与奢华,将岁月能重新来过作为这个主角的喜剧笑点。同时也将在心底里形同枯槁的朴实爱情描写成可以挽回的遗憾。

无一例外,每一部青春怀旧电影都有对爱情的表达,但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将爱情解读的美好绵长,回味无穷。比起《夏洛特烦恼》用荒诞和理想杂糅到现实生活中使其发生符合转变的剧情设定相比,生活中的“80后”在面对爱情时候更多的是以第一观感和理性认知出发,分析彼此的物质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未丧失爱的本真的情态下,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的爱情中挣扎着。回到影片中我们也能轻易地找到相应的桥段:备受男生欢迎的秋雅用她特有的清冷恬静示人,在校园里被男生侧目和最终被夏洛的才气与地位所倾倒是大多数80后女孩儿在爱情观上的小小缩影。夏洛的辛苦追求终于在梦里得到了甜蜜爱情,但时过境迁,当夏洛遭遇背叛,开始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时候,他的心还是交给了马冬梅。影片虽没有着力表现出观念的转变影响了“80后”对爱情态度,但有一些人把爱情当作过上幸福生活的捷径却是存在于当今社会的事实。当然倡导乐观积极的三观是大多数影片的做法,无论出于哪种效应的考虑,优质的,正确的心理导向无疑是能够给观众带来积极影响的。

(三)怀旧内容的趋同化

通识级教育的弊端就是缺乏个性的外部表达,以至于80后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来说,共同感也就更为强烈。所以,几乎每一部国产青春怀旧电影中都会利用一定的篇幅去表现带有明显代际色彩的事物,诸如文具、流行歌曲、服装、饰品等都不加区别地得到了展示,时代的记忆唤起了观众强烈归属感,也因此回味无穷。因为沉迷于这番陈列之中,他们的共同记忆带着他们回溯了自己漫长的成长历程,并通过对于事物的共同兴趣、共同感受,在一转身之间找到了同类。在国产青春怀旧电影中,创作者并不是单纯的把真实的集体记忆中的内容表达出来,而是会把对过去的记忆经过艺术加工展现给观众,这其中当然包含了故事带给我们的特殊含义,和电影本身所表现的情感倾向。

正是契合了观众怀旧体验的需要,才使得一些具象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80后”青春怀旧电影中,经过了市场的遴选与淘汰,使带有共性和趋同化的元素得以保留,同时也带动了此类电影创作者对此类元素的商业化运用。虽不知这个趋势何时会由盛转衰,但只要“80后”群体依旧是市场消费的主体,相信此类电影的生命力会长盛不衰。

结论:

从根本上说,青春怀旧电影的出现是基于80后群体消费亚文化的现状而适时走进公众视野的。无论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里,这一群体都较集中的体现了一种世俗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它来源于青春的浪漫气质、都市生活的浪漫情怀、网络新媒体的浪漫空间。因此,青春、都市生活、网络新媒体成为了“80后”青春怀旧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名词。文学浪漫主义与消费市场属性的相契合,使得此类影片似乎都打上了不可否认的“世俗化”印记。“80后”在青春怀旧电影价值观的现代性上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主人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物质消费却又轻于精神的消费。

时下的青春怀旧电影就是针对这种价值观做出的回应,以集体怀旧的方式来消费“80后”的青春怀旧情怀。

〔1〕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M〕.齐宇,利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103.

〔2〕宋伟.“80后”的转型之痛与为人之惑〔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10.

〔3〕廖婕.论大众媒介对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谭蕊〕

J905

A

1009—2234(2017)08—0124—03

2017—08—01

陈光(198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教,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青春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