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斯蒂芬?金作品中的宗教主题

2017-03-10袁媛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存救赎斯蒂芬

袁媛

摘 要:斯蒂芬是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本文主要从生存、毁灭、救赎三个主题形式来剖析斯蒂芬的作品,并挖掘一代大师的内心世界,探讨在恐怖背后的斯蒂芬关于生命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斯蒂芬·金;主题;生存;毁灭;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誉最高、名气最大的美国小说家,在美国及欧洲,他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他从爱伦·坡等众多大师那里继承了恐怖小说的精髓,再辅之以自我的独特想象和创造,创作出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小说作品。而斯蒂芬·金本人也因此被青年一代奉为“恐怖小说之王”,争相模仿。塞万提斯曾说:“笔乃心灵之舌”,在阅读斯蒂芬的作品时,我们一面因为小说情节而心惊肉跳,一面又分明能够在字里行间读出淡淡的憂伤。恐怖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对人性的深刻的剖析与探寻,打着深深的宗教的烙印。下面我将结合斯蒂芬的具体作品,分析在其中所展现的宗教主题。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要把别人写成别人,不要写成自己”这是很多作家一直在努力想要到达的境界,但却没有人敢说在自己的作品中会没有本人的影子。斯蒂芬也不会是例外。他的生活经历,在给予他许多创作的灵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小说主题的书写。从他的《抚摸恐怖——我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可以大致摸索出斯蒂芬的成长脉络,这对他的创作至关重要。斯蒂芬从小就体弱多病,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离家出走,留下他和母亲、哥哥相依为命。生活的窘迫让他们不得不辗转数地,投靠亲戚。童年时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惟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在5岁时亲眼看见自己的朋友被碾成肉酱。14岁那年,他在家中阁楼上发现了一个小箱子,里面是他父亲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说和科幻作品,从此他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尝试写作“这件事让我对‘可能性有了美好的感觉,就像是有人带我进入一座关着门的摩天大楼里,然后告诉我,我可以打开大楼中任何一扇门。这使我想到,人的一生中,可能还有许多扇门未曾开启过。”童年的经历对斯蒂芬来说就像秋天的落叶,它们一直在那一年旋转,偶尔一两片投在湖心,便会激起涟漪。学校背后的废物弃置场;做耳膜穿刺的耳科医生;胖嘟嘟的保姆拉比;夏日弥漫的大箱果酱……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斯蒂芬此后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场景或是道具。但,远不止这些,童年的流离失所,对于死亡的过早经历,来自朋友的嘲笑和周遭的不理解,那些彻夜难眠的日子,也一次一次地让斯蒂芬禁不住地问:生存是什么?毁灭是什么?救赎又是什么?

一、To be?

鲁道夫·布尔特曼曾言,从根本上讲,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们达到一种新的自我理解。换言之,任何宗教,如果无助于人们加深对生存奥秘的理解,澄清自我生存的意义,那么它所提出的问题就有可能是虚假的。所以基督教一直在试图解释生存的问题,随意翻开一页《圣经》都可以瞥见生与死的影子。创世纪揭示了生的起源,诺亚方舟让人们看见了生的毁灭,耶稣受难则让人类明白生的意义。

《魔 女嘉莉》是斯蒂芬最早发表的作品之一,它讲诉了玛格丽特与女儿嘉莉居住在缅因州的宁静郊区,嘉莉是个可爱的女孩,但信奉天主教、性格严厉的母亲却禁止她一切社交活动。在学校以克莉丝为首的坏女孩们则常常以欺负嘉莉为乐。克莉丝的好友苏心中愧疚,为了表示歉意,苏让她的男友汤米带嘉莉参加学校舞会。然而在舞会上,嘉莉再度受到羞辱,这令她濒临崩溃,从而释放出可怕的超能力,对侮辱她的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魔女嘉莉》中的嘉莉活脱脱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小时候也居住在缅因州,也因为怪异的发胖的身材而招人嘲笑。所以我们说这部小说最能映照出斯蒂芬的内心世界。不同于以后的血腥、残忍的杀戮场面的直接刻画,主人公嘉莉的生存境遇是这部小说“恐怖”的源头。嘉莉渴望生存,这种生存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可是无论是在校园、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有她可以立足的地方。她在一次次感受体内超能力的同时又不停地在衣柜中忏悔,是因为连她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正当性。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在许多个无眠的夜里,斯蒂芬在给自己灌下一杯又一杯的烈性酒的时候也曾这样深深怀疑过自己。但在文章最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怀疑并没有得到一个答案,所以嘉莉在杀死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好在,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栖息地。作者后期的一系列作品也一直没有放弃过探讨这个问题,《闪灵》中作者认为是无意义的骄傲造成了生存状态的失控;《末日逼近》中又认为是政府的无能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生存的困境;《心理游戏》则说是人情的冷漠导致人际关系的物化,即使撕开现实的外衣,我们依旧看不到生存的希望。

二、Not to be ?

与生存相对的,当然就是毁灭。二者是相互依缠的双生子,所以毁灭也是斯蒂芬小说的重要主题形式之一。以非惊悚小说《四季奇谭》中的《纳粹高徒》和《尸体》为例。作者把自己的态度非常明确地题在了小说的副标题上:沉沦和不再纯真。《纳粹高徒》的小男孩沉迷于老纳粹昔日的罪行,毁掉对方的同时毁掉了自己,是关于恶意的蔓延还有作恶时的迷之狂热。《尸体》里四个男孩在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想寻求一点生活的刺激,于是开始了一段结伴去找尸体的荒谬旅程,是关于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两篇“口味”完全不同的小说,实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关于毁灭的思考模式。《纳粹高徒》是从正面书写了令人作呕的毁灭。两个恶魔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欲望,所以最后让恐惧和欲望慢慢地吞噬了自己。罪的本源是人心。而《尸体》却截然不同。“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也最难启齿,你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言语会缩小事情的重要性面。”斯蒂芬在《尸体》的开头如是说。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如果说毁灭一词太过沉重和遥远。那么成长就显得要让人好受多了。但斯蒂芬却告诉我们成长有时候就是变相的毁灭。这也许太过极端。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像斯蒂芬一样的人来说,成长就是一次次地毁灭和推翻原本无知懦弱的自己,在认识到宇宙冷酷的本质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命。这与基督教的毁灭本质是不谋而合的。毁灭这个词在《圣经》中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末日”。《约翰福音6:39-40》记载:“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从《圣经》的记载来看,上帝并不是要在末日时刻亲手毁掉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而是要改变、更新整个世界。“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诗篇102:26)。而斯蒂芬毁灭的意义也正是在此。一个人如果没办法压制内心原始的恶意,收获成熟,那他就一定会走向毁灭。

三、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

“救赎”一词在英语中实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他人拯救;另一方面则是自我补救。救赎的第一层含义,也是词语最初的含义,是来源于《圣经》,人类是罪的奴仆,但是神通过他儿子的死亡为人类赎回了罪过,因此人要信奉神,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他人拯救,这也是斯蒂芬想要传达的救赎模式。

监狱小说是斯蒂芬的作品中最出彩的部分。所以当年《肖申克的救赎》的影片一出便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收录在《不同季节》中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讲述了一个聪明绝顶的银行家,在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后,无辜背上杀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可是他却用20年的挣扎与坚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凿出了通向自由的道路。作品名字中提到的“肖申克”代指那座极其残酷与严厉的监狱,是毁灭人性的焚场,这是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了。但是人们对“救赎”一词的含义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说是指安迪的自我逃脱。但我认为,逃出监狱的安迪完成的是其实是对他人的拯救。这也是为什么作品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的救赎》了。文本中的安迪,虽然一开始也并不是完美的模样,他在夜色沉沉中,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的香烟,手边是上了膛的手枪,他想杀死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朋友。可是到了文本的后段,安迪就无异于是个圣者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自由,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拯救。与之相反,他其实是拯救者。斯蒂芬·金在文中构建了一个小社会,典狱长代表道貌岸然的上层,他和他的手下一起,血腥残暴地统治着这个社会。在社会的下层中,有像瑞德一样,聪明老练,深知生存的法则却从不抗争的“智者”;也有像老布一样,在不正常的秩序下生活太久,已经忘记自己到底是谁的人,最终只有沦为社会制度化的牺牲品……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在安迪出现后泛起了涟漪。安迪试图拯救每一个在监狱的人,他为他们建设图书馆,为他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甚至是教他们识字,他在试图为他们构建一个全新的人生,那个人生对他们来说就是具象的天堂,而安迪就是上帝。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作为斯蒂芬·金最负盛名的作品,实际上揭示出了一个“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的宗教主题。

由于《肖申克的救赎》造成的反响过于轰动,斯蒂芬·金曾信誓旦旦地说,为保有美好记录,以后绝不再写监狱小说。然而过了几年,史蒂芬还是破例又写了一系列有关“绿里”死刑监狱的小说,即《绿里奇迹》。《绿里奇迹》当然也没有摆脱“他人救赎”的主题,甚至更加明显。1935年,美国的冷山监狱。因为它的地板是绿色的,所以被人称作“绿里”。在这里形形色色的人们之间充满了敌意和不屑,直到约翰的到来。约翰在平淡无奇的一天来到了“绿里”,他相貌恐怖,体形硕大,却出奇地平和,天真时甚至像个孩子,同时,他似乎还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信任感。最终,大家发现,约翰竟是上帝派来拯救民间灵魂的大天使,职责是代人受过。在这个貌似粗鲁的男人即将赴死的刹那,“绿里”的人们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实现了各自生命的重要跨越。我们可以看到《绿里奇迹》其实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翻版,一样的叙述模式,一样的题材主题,只不过这一次斯蒂芬把上帝、天使赤裸裸地搬出来了而已。

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斯蒂芬作品的三大主题:生存、毁灭、救赎。并不是彼此孤立散落在众多作品中的,与之相反,他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生存,就有毁灭,就一定会有救赎。也正是因为这种铁三角式的相互拉扯与牵制的关系,让斯蒂芬的小说留给读者更多阅读的空间的同时也加大了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斯蒂芬对于死亡,毁灭的描写看似云淡风轻。但是在其背后却是沉甸甸的对真情的高度赞扬和对生存的极度渴望。我想也正是这种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对于生命的真心,才使得斯德芬的作品能在日復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的洗涤中愈发光彩夺目吧!

猜你喜欢

生存救赎斯蒂芬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困境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