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书法艺术欣赏的几点体会

2017-03-10于朝君

青年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欣赏群众文化书法

于朝君

摘 要: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艺术,在当下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捧和喜爱,甚至成为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其所蕴藏的“玄妙”似乎成为人们自由欣赏书法艺术的阻碍。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粗浅地谈谈关于书法艺术欣赏的几点体会,以期对书法爱好者欣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书法;欣赏;群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国美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类群众艺术展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走进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艺术,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在某些文化发达地区,观看“书法展览”甚至成为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馆作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既要做好广大群文爱好者的辅导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在加强群文爱好者的艺术欣赏能力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粗浅地谈谈书法艺术的欣赏的几点体会。

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以汉字为载体,它经过数千年的流传,衍变了多种书体,形成不同的表现风格,这也就促成了书法艺术具有自己一套独有的欣赏(鉴赏)方式。以鄙人之见,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從整体到局部

说整体,即是我们首先要把握一幅书法作品给我们的总体感觉和印象。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这幅作品时,书体、风格流派、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等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印象和观念,它们就构成了我们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初步了解和认识。随即,我们很快就会转入到对作品局部的欣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字的结体(亦称“结字”)。简单的说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元代的赵孟頫在《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即强调了结字需要注意之处——“工”。但是这个“工”我们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工整”。在不同书体中,“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篆、楷的结体讲究匀称、均衡;行、草书的结体注重欹侧、向背、穿插、映带等特点。举个例子,“欹侧”是书写行草书时,着意改变字的重心方向,形成字与字之间的彼此“呼应”、“顾盼”、“避让”等,以此增加字形的变化,形成“共性”,展现出字的灵动、活跃、律动等特点。“向背”强调同一方向的笔画应尽量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要保持多样性,又要兼顾统一。二是注意观察字的大小变化,字间的疏密、错落变化和笔迹的粗细变化等。三是要琢磨作者行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以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之间的联系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幅书法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书法作品内蕴情意的一种外现。

二、从静止到流动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中却蕴含着“流动”性。行草书中笔画与笔画相连、字与字的首尾相接就是书法作品流动性的最好证明。但是,中国书法不是为了表现流动而流动,它是要在流畅的线条中追求飞动的意趣,同样在笔画的“断”处也能彰显出“流通”的脉动,那是要追求一个灵妙的世界。此外,这种静止到流动也能够使观者在观赏作品时联想书家书写时的情境,分析书家的创作意图,还原书家的用笔技巧和体悟其思想情感等。

三、从意象到本性

书法作为艺术(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它所展现的也是一种意象。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所表现的意象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段话中,孙过庭借奔雷、坠石、鸿飞、兽骇、蛇惊等现象对书法进行描述,并不是为了说明书法的意象要体现某一类物象,而是说书法意象实际要表现的是自然的本性和生命,表现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和生命的“道”。欣赏书法作品就是要跳出和超越作品形式美和内容本身的界限,进入到对“理”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四、从实到虚

在书法作品中,“实”和“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笔的 “实”与“虚”。“实”笔并非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字写得都非常“合法”或“规矩”;“虚”笔也不是让我们有意“忽略”或表现“随意”和“率性”。我们也不能说由于墨尽而书写出的“飞白”或淡墨的效果就是“虚”的表现。“实”笔和“虚”笔中藏着太多书家心灵的语言和秘密,它是书家技巧、情思的自然流露,学养和性情积淀的体现,是不能靠单纯摹仿来获得的。二是笔墨与布白之间的关系。王羲之说:“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就是说我们在有笔墨处见“法”,即形式、规矩;而无笔墨的虚空处藏着“神”,即隐藏着用人心的“灵明”去体悟的无限的世界。熊秉明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对褚遂良的书法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褚书另一特色是对空间的敏感,唐书评所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老庄讲“无”的重要性,用在书画上,则是空白的重要性。……在褚帖中,“有”和“无”相容纳,相辉映,相渗透,造成一片空阔与宓静”。熊秉明的这段描述对褚遂良书法意象的特点做了说明,即书法的意象不但体现在笔墨上(“实”),更着重于无笔墨处(“虚”),就像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样,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有无间”体现了“实”和“虚”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是书画家创造的另一个显示个人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灵世界。

综上,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艺术,对于它的欣赏和实践都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磨砺过程。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书法高深莫测,拒人千里,我们应当把它当成一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学习手段。笔者认为欣赏中国书法除了应注重对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如要勤于临摹和研读中国古代经典碑帖外,还应善于观察、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同时,还要深入学习文史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这些东西成为书法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有益补充。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厚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所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书法艺术,让书法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茹桂.书法十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振濂.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朱良志.曲院风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6]孙晓云.书法有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欣赏群众文化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