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日本帝国军刀呈现(上)

2017-03-10八重樱

轻兵器 2017年2期
关键词:刀身军刀昭和

八重樱

关于侵华日军装备,除了被抗日军民俗称的“三八大盖”(38式步枪)、“王八盒子”(14式南部手枪)、歪把子机枪(11式轻机枪)之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军刀了。无论是在历史照片还是影视作品中,军刀都是日军军官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此,我们一同回看了解一下旧日本帝国时期的军刀——

“文明开化”的产物——

旧式军刀

1860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也宣告武士时代的终结。日本刀作为武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日军开始仿造英法等列强的军刀。

这一时期的日本军刀实际上处于草创时期,从现今存世的军刀看,其形制繁杂。当时,下级军官和士官的佩刀由军队统一发放,高级军官的佩刀则需自费订购。从外装上看,高级军官的佩刀多采用单手刀柄,刀柄前部设有护手,护手上设有象征着日本的樱花浮雕。陆军军官刀鞘为铁制;海军军官刀鞘则为木制,外包牛皮或鲛鱼皮,整体上较陆军军官刀华丽。与精工细作的传统日本刀不同,这一时期军刀的刀身只是用一根“洋铁”机加工而成,品质与传统日本刀相差甚远。此外,西洋式佩刀的刀茎(刀柄芯)仅为一根细铁条,经不住大力劈砍。西洋佩刀的主要用途是刺击而非劈砍,也令很多日本军官难以适应。后来,为了满足军官的要求,出现了一种更加利于劈砍的双手刀柄。

日本旧式军刀之中,还有一种专门用于仪仗使用的军刀,称为“指挥刀”。指挥刀的刀身由镀铬铁条制成,装饰华丽,但经不起实战。

昭和9年(1934年),日本陆军制定军刀规范。昭和12年,日本海军也开始换用新式军刀。但这种被称为“旧军刀”的西式军刀仍然被一些军官一直使用到1945年战争结束。

进击的骑兵刀——

三二式甲型军刀

明治32年(1899年),日军骑兵开始装备全新设计的三二式甲型军刀。三二式甲型军刀的形制较为特殊,刀柄为简单的西式带护手式样,单手握持,护手内设有皮制指环,刀身则是传统的日本刀形制。这种刀外观简洁,注重实战而非装饰,是日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军刀。

三二式甲型军刀主要由东京炮兵工厂生产,每一把军刀都有编号,刀鞘和刀身均有刻印。护手上有出厂时间、生产厂家及检验员的刻印。其刀身以专用的陆军刀剑钢为原料,经机械锻造、研磨而成。刀身油淬以提高成品率。刀身双面开血槽。刀身弧度很小,这种弧度很小的形制在日本刀中称为“弱返”。通常不开刃或刀身前段(日本刀称为“物打”的部位)微开刃,这是因为普通骑兵的刀术并不高明,开利刃的军刀可能会在战斗中伤到战马或骑兵自身。即便不开刃的军刀,也能通过骑兵高速冲击时的巨大动能杀伤对方。

三二式甲型军刀全长1020mm左右,刃长830mm左右,总质量约2.1kg,质心位置设计合理,据称拿在手里“像指挥刀一样轻便”。尽管为了节约成本和工时,三二式甲型军刀没有采用传统的烧刃工艺,但其耐用性出色。如今,现存的三二式甲型军刀都还处在能够正常使用的状态,而其他同时代的军刀大多已经无法使用,只能作为文物收藏。

抗战胜利后,除新疆民族军使用苏联生产的1927式恰西克军刀之外,我军的骑兵部队一直使用缴获的日军三二式甲型军刀,直到1965年六五式军刀定型列装。六五式军刀整体与三二式甲型军刀非常相似,特别是护手内也设有与三二甲型军刀相同的皮制指环。

昭和7年(1932年),三二式乙型军刀开始装备陆军中的非骑兵部队。首先装备三二式乙型军刀的是辎重部队,后来又装备步兵和宪兵部队。从外形上看,三二式乙型军刀明显比三二式甲型军刀短,其全长不超过1000mm,多为910~940mm,刀身长760mm左右。

武士风格的回归——

九四式军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士族阶级和日本刀被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美国学者巴什福德·迪安曾经于1900年赴日考察日本刀的制作工艺,但5年后,故地重游的迪安发现,这种做工精良、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刀面临失传的危险。

昭和8年(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栗原彦三郎等人在东京下议院向日本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重振日本传统精神及文化,获得下议院一致通过。

一个多月后的3月9日下午,侵华日军关东军两个旅团的联合先遣队进抵河北遵化东北50km的喜峰口,向东北军方福麟部进攻。傍晚,日军侵占了北侧长城线及喜峰口以东的董家口等阵地。中国军队第29军37师治安部旅长赵登禹奉命派王长海团为先锋,急行军增援喜峰口。王长海临时组织了500人的大刀队,在夜色中兵分两路潜入敌阵,用大刀砍杀正在酣睡的日军,暂时稳定了战局。3月11日,大刀队在旅长赵登禹率领下,利用雪夜掩护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方,一举摧毁日军炮兵阵地,杀伤日军自中平大尉以下数十人。当时的《朝日新闻》称“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鉴于此,日军将新军刀的制定与装备提上日程。在时任陆军大臣荒木、陆军次官柳川平住、军务局长山冈重厚等人的推动下,为应对白刃战,日军决定装备新型军刀。同年2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斋藤实与陆军大臣林铣十郎联名颁布《陆军将校用新军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昭和9年是日本皇纪2594年,因此这款军刀也被称为九四式军刀。从此,日本陆军军官一律改为装备这种与传统日本武士刀相似的军刀。不过仍有军官因为种种原因,坚持使用旧式军刀。

九四式军刀整体上模仿日本古代的太刀,做工精良,装饰华丽。最大的特征是刀鞘标配两个挂环。九四式军刀在日军中只使用了短短几年,即被九八式军刀取代。

此外,在新军刀颁布的同一天,日本内阁也颁布了关于大元帅佩刀(即天皇佩刀)的新军刀规定。大元帅佩刀整体上与九四式军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代表军衔的刀绪不同:九四式军刀的刀绪由绢丝编织而成,尉官刀绪为紫色和茶色织带,佐官刀绪为红色和茶色织带,将官刀绪则在佐官刀绪的基础上增添了金丝。大元帅佩刀刀绪则为茶色,金色绢丝分段编织而成,比九四式军刀更加华丽。

实际上,大元帅佩刀本身还有另一层含义:1930年代,日本军部日渐骄横,令昭和天皇不满。内阁部是想通过这一方式向军部发出警告:“天皇陛下才是日本军队的最高统帅。”

历史的见证者——

九五式军刀

昭和10年(1935年),日军又制定取代非骑兵部队三二式乙型军刀的新型军刀《陆军造兵厂制官给下士官刀》。由于昭和10年是日本皇纪2595年,因此这款军刀也称为九五式军刀。

由于装备九五式军刀的均是在一线作战的士官和曹长(准尉),装备数量较大,因此九五式军刀远不如九四式军刀华丽。九五式军刀全部零件均为机制,刀柄为金属材料模压而成,最早采用铜制刀柄,不过很快就换用铝制刀柄。刀柄仿照九四式军刀制作,连刀柄上鲛鱼皮的颗粒状鳞纹都完整的复制,加工精细。相比被取代的三二式乙型军刀,由于九五式军刀采用太刀型的双手握持刀柄式样,更加适合大力劈砍。如果精通日本古流剑术的军人使用,九五式军刀更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近战兵器。也正因为如此,该型军刀是杀伤我抗日军民数量最多的军刀之一。

作为一种实战军刀,九五式在不影响实战使用的前提下模仿了传统日本武士刀的外形,目的是激励士官们的武士道精神。九五式军刀的实战性能相当优秀,刀身材料与三二式军刀相同,同样采用油淬处理,刀身的耐用性优秀,硬度也很高。但由于日本刀的形制并不适合骑兵在马上作战使用,因此九五式军刀被中国军队缴获后,多数只是作为一般的战利品而非兵器使用。

九五式军刀的生产时间跨度较大,从昭和10年一直生产到昭和20年(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并且不同时期生产的这种军刀在外观上有较大变化,可分为最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末期型、最末期型等几种类型。

最初期型

最初期型是昭和10年的标准型,刀柄为铜制,刀柄上方设计有驻爪(刀与鞘的锁定装置),刀柄后部设有连接刀绪的挂环。最初期型仅生产了大约6000把,存世量极少。

初期型

初期型的刀柄改为铝制,切羽等配件仍为黄铜制。切羽设在刀镡的两侧,起到减缓刀镡与刀柄的摩擦作用。为了美观,铝制刀柄上涂有装饰的漆。刀柄上缠覆的鱼皮为银灰色,柄系(刀柄的缠绳)与兜金(刀柄末端的金属盖)为茶色,位于刀柄上的装饰物目贯则是金色。初期型军刀的鞘尾增设有铁蹄形金属片。

最初期型和初期型军刀的做工比较精良,因为这两型军刀均是在二战爆发前制造的。初期型军刀一直生产到昭和14年(1939年),此时,珍珠港事件尚未爆发,日本的各种资源仍比较充足,足以生产这么一种供下层士官大规模装备的军刀。

中期型

昭和14年(1939年),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九五式军刀的造型进一步简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仿造九四式军刀的太刀型刀镡改为更为简单的圆形刀镡,材质也由黄铜变成铁。中期型军刀起初刀柄上方仍然设有驻爪,但后来生产的中期型将驻爪移到了刀柄一侧。

末期型

到了昭和18年(1943年),日军换用与之前军刀差距较大的“昭和18年制定陆军战时型军刀”。1943年是日本皇纪2603年,因此这款军刀也称为三式军刀。九五式军刀也从此时开始改为模仿三式军刀。这一时期的九五式军刀被称为“末期型”。

由于太平洋战争(1941年)已经于两年前爆发,无论是三式军刀还是末期型九五式军刀,都将节省材料、简化做工、利于实战作为主要设计要求,原先的装饰性物件一律省略。末期型九五式军刀的刀柄改为木制,原来模仿九四式军刀的刀柄也大幅简化,连接刀绪的挂环被取消,刀绪直接从兜金上的孔穿过。刀身上的血槽也被省略。

最末期型

随着昔日强大的日本帝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九五式军刀也面临最后的末日:刀鞘由铁制改为木制,做工更加粗糙,一切可以省略的物件都被取消。这一时期的九五式军刀被称为“最末期型”。

伴随着日军在战场上的形势转变,九五式军刀的造型发生了极大变化,最终见证了日本帝国的灭亡。

阵太刀——九八式军刀

昭和12年(1937年),随着著名的“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实行战时非常体制,在昭和13年废止了军礼服,紧接着,颁布了《皇室令第六号 天皇御服改正 大元帅佩刀改正》和《勅令第三百九十二号 陆军将校用军刀改正》两条法令,制定了新的军刀外装规范。由于昭和13年是日本皇纪2598年,因此这款军刀被称为“九八式军刀”。

“阵太刀”是日本古代将领在战场上佩用的外装华丽的军刀。当时的日本报纸给九八式军刀冠以“阵太刀”之名,认为这种军刀象征着传统精神的复兴。实际上,九八式军刀是九四式军刀的一种变形。

从外装上看,九八式军刀与九四式军刀最直观的區别是取消了九四式军刀的第二佩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区别。刀鞘有金属鞘和木鞘两种类型,金属鞘分为铝鞘和铁鞘,铁鞘的价格最为低廉,铝鞘较贵,但铝鞘较轻,在战场上可以减轻士兵负荷。木鞘并不适合战场使用,因此多为后方的文职军官装备。一些野战部队的军官会在刀鞘外包裹皮革,称为“野战革覆”,起到保护刀鞘的作用。战争后期,由于缺乏金属,刀鞘主要为外包皮革的木鞘。

初期的九八式军刀以铁砂炼制的“玉钢”为原料,完全采用日本传统锻造法制作。随着战争的进行,军刀的需求量变大。传统日本刀的制作速度较慢,因此大量刀匠被征集起来,批量制作军刀。除了军部指定的兵工厂之外,还有家庭作坊参与军刀的生产。岐阜县中部的关市(日本著名的刀具产地,名刀“兼元”即产于此地)提出了著名的“军刀报国”口号。由于刀工水平不同,这一时期的九八式军刀的外装虽然相同,但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名刀匠如石堂辉秀、吉原国家、月山贞胜等人的作品被认为是上等品。这一时期的军刀并非都采用“玉钢”为原料,而是采用废弃钢轨以及其他钢材锻造制作,如著名的“满铁刀”和群水刀。

由于实战反馈,加之,物資的进一步缺乏,昭和18年(1943年),日军又开始装备新军刀,但九八式军刀仍有制作。这一时期的九八式军刀外装日渐粗糙,金属鞘也被废弃,全部使用木鞘。

实际上,此时军官手中的军刀主要起到装饰和激励作用。战后有记者采访日军军官,问到军刀在野战中是否有用,日军军官回答:“当指挥官拔出军刀,发出‘前进、‘攻击一类的命令时,士兵们见到军官拔刀的身姿,就会勇敢地冲锋向前。”可见,军刀在日军中的主要用途是激励军人的武士道精神,促使士兵作战更加勇猛。

尽管如此,九八式军刀还是严格按照实战标准生产的,早期和中期的九八式军刀必须经过严苛的抗冲击试验,绝非是样子货。正因为九八式军刀性能出色,其成为日军军官的最心爱之物,也是我国抗日武装最喜爱的战利品之一。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收藏有数把九八式军刀。九八式军刀也是太平洋战场上受美军欢迎的战利品之一,二战结束后,上百万把包括九八式军刀的各式军刀被美军带回到美国。

制式九八式军刀的长度有严格规定,要求全刀长在1000mm左右,刀身长度在700mm左右。但实际上,一些军官携带的军刀要远远短于这一尺寸。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一些军官使用家传的肋差(较短的日本刀)作为军刀。肋差要短于标准的太刀或打刀,刃长仅500mm左右,因此全长也相应变短。但军刀作为军官的重要物品,携带短军刀会令一些军官感到很没面子,因此一些军刀虽然刀身很短,但是刀鞘却与普通军刀长度相同。

另一些军刀则是因为使用者的身份特殊,如飞行员、坦克兵、潜艇兵等,由于他们通常在空间狭小的作战平台内,携带制式军刀会极为不便,不得不装备短军刀。这些非制式军刀通常被称为“搭乘员军刀”。(待续)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刀身军刀昭和
那一阵风
切割部件用途及制造方法的探究
昭和电工扩大超微细二氧化钛产能
昭和电工高纯三氯化硼产能提高1.5倍
军刀
昭和电工扩增中国高纯氨能力
军刀的演变
“沙漠军刀”是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地面进攻的行动代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