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批评“十字”艺术技巧

2017-03-09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大同街道达华完小黎茂康毛冬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8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十字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大同街道达华完小 黎茂康 毛冬艳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必要、适度的批评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指点迷津,更能帮助学生启迪心智。教师要掌握批评的艺术技巧,巧妙地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以达到“长其善而救其失”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真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诚是人类情感中最宝贵的东西。小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运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处理打人事件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学习以及仿效的范本。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标。

公正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一般来说,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件小事不公正地批评和处理,往往会带来学生情绪的强烈波动。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不偏袒一方,不责难一方。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作为教师,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同样要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发展,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实事求是的分析。把握了公平公正原则,做到褒贬有度、赏罚分明,切不可因不了解情况判“冤假错案”,也不可因个人情感判“人情案”。这样,学生对老师才会更加敬重和信任,也更加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赞美

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涉世未深,犯点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渴望别人理解、尊重、表扬。学会赞扬是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又一把利剑。让学生在赞美中感悟教师的良苦用心。

在某大学中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所有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经常受到鼓励和赞美,第二组学生任其自由发展,第三组学生除了受批评之外无其他态度。结果,任由发展的一组进步最小,受批评的一组有一点进步,但是受赞美一组表现最为突出。没有什么东西比赞美更能启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怎么期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响应。我们夸奖一个人干得好,他就会更加努力,希望自己干得更好。大学生尚且如此心理,更何况小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还是那么天真可爱,他们都希望别人注意他,肯定他,一个微笑,一句赞美,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鼓励和赞美的语言,相信表扬的力量永远比批评的力量要大。这会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幽默

寓严肃于批评,寓庄重于诙谐,这是一种愉快教育,在愉快教育中,学生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中,思维积极,在笑声中顿悟,受到的启发教益也就深刻长远,而且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久而久之,还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班风。达到“教在不教中”的最高境界,它是教育艺术的升华。

有一次科学实验报告中。一位同学所画的实验器材很差,我把他叫到身边,说:“你看你画的这个烧杯,真像一个手榴弹!你还用酒精加热呢,要是爆炸了,不是要了大家的命吗?”这位同学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之后,她严格地遵循画图程序,并用上了直尺、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而不再信手乱画了。

宽容

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又是化解师生对立情绪的一剂良药,它有效地消除师生心理隔阂,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对孩子来说,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

总之,教师的批评需要灵活多变的方法。只有教师努力掌握批评的艺术技巧,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时代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才能使批收到良苦用心的效果。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十字
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
十字棋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巧用十字相乘法解题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