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档案管理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保护

2017-03-09石玉景

黑龙江科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高腔剧团文化遗产

石玉景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怀化 418000)

从档案管理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保护

石玉景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怀化 418000)

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由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受众区域狭小和老龄化等问题,对其实施保护已刻不容缓。从辰河高腔档案建设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辰河高腔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管理,有效保护和传承辰河高腔的工作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档案;保护

在湖南省怀化市的辰溪县,有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中国戏剧的瑰宝”的辰河高腔,由于辰河高腔完整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辰河高腔传承后继乏人,受众区域限制和老龄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影响,如今,辰河高腔濒临失传地步,保护已刻不容缓。本文拟从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辰河高腔。

1 辰河高腔的现状

辰河高腔主要流传于沅江(湖南省境内)的支流辰河一带,贵州、重庆与湖南接壤的一些地区也有流传。辰河高腔包括高腔、弹腔和昆腔,是在民间宗教祭祀、民俗活动中经常演出的原生态地方戏曲。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湘西地区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就经常应邀到流传地区巡回演出,当时,辰河高腔流传甚广。

新中国成立后,辰河高腔得到一定发展。湖南的辰溪、泸溪、沅陵等县相继成立高腔剧团。其中,以辰溪高腔剧团班子最齐、演出最多、受众范围最大,辰溪高腔剧团保存的艺术档案也最为完整。1950年,辰溪县委县政府重视辰溪高腔地方戏曲发展,在当时民间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辰溪县高汉剧团,并重点培养出王红云、吴丽君、陈金莲、戴桂英为代表的大批著名演员。据统计,在册的专兼职演员6 000多人,戏曲曲牌 500多支,剧本1 200多本。1957年,剧团进京献艺,演出相当成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的高度评价。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样的导向,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辰河高腔,再度得到了辰溪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了全力支持,为保护辰河高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6年,辰河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剧团负责人陈刚团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09年,剧团启动人才培养工程。到2016年底,辰河高腔有专业剧团一个,业余剧团6个,演职人员150余人。

2 辰河高腔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辰河高腔档案建设的重视不够

从根本上讲,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对辰河高腔档案建设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是造成辰河高腔档案建设工作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存在认识误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导致了保护“热”而档案管理“冷”的不良状况。笔者调查发现,七个高腔剧团均无专人负责辰河高腔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更谈不上对辰河高腔档案管理制定相关规范、进行专题研究。从工作归属看,文化部门下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于人员配备不到位,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有名无实。

2.2 对档案管理的投入不足

调查发现,各剧团现有档案资料的保存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一些极为珍贵的文书档案只是保存在办公室配置的铁皮柜里,防潮、防尘、防蛀、防火等措施不力。调查还发现,辰河高腔档案的现代化、数字化水平都很低,一些重要的档案虽然使用了电子手段存储,也仅仅是简单的存放在电脑硬盘中,没有有效备份,这些实体和电子档案一旦丢失,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费投入不足,该改善的存储环境没钱进行改善,该添置的安全设施没有经费购买,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档案资源管理的办法得不到推广和普及。

2.3 已立卷归档的档案质量不高

一是缺乏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辰河高腔档案管理无章可循。调查中发现,大家认为保存管理好非遗档案十分重要,但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具体的技术要求,非遗档案只能按照一般艺术档案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类整理,远远达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有的管理标准。二是分类不清、归档范围不明确。完整的辰河高腔档案应该全面反映辰河高腔产生、演变、发展的全过程,真实记录辰河高腔的剧本内容、展演形式、特征和各类大事活动,应该包括传承谱系的文本、声像、实物等原始资料。完整的归档案卷应该包括剧本(曲谱)、道具、服装、脸谱、传承人生平等信息。作为辰河高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申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材料都应该科学分类、全部归档。然而,我们调查发现,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着收集不齐全、立卷归档不规范、分类不科学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着辰河高腔档案的质量和价值。

2.4 档案资源的开发措施不力

辰河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十年时间,由于缺乏对辰河高腔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造成了宣传不够、推广不力、措施匮乏,以致于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人们广泛认知,社会影响力也不大。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和技术运用的局限,十多年来,辰河高腔很少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广泛传播,辰河高腔档案资源未能体现应有的价值。

3 辰河高腔档案资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重视档案建设、完善必备设施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已于2011年6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辰溪县委政府作为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将辰河高腔的保护纳入发展规划,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非遗主管部门,应当全面掌握辰河高腔在所辖区域内的发展情况,组织相关剧团建立辰河高腔档案库和数据库。各剧团要重视辰河高腔档案资源建设,安排专职人员、添置基础设备、制定统一标准、形成建存体系。各级部门要为辰河高腔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优先提供场所、保障经费,支持他们积极开展传承和传播活动。

3.2 统一归档范围

当前,学术界对非遗归档范围研究相对较少,在档案建设实践中,也缺少大家认同的方法。辰河高腔的归档范围要以艺术档案归档标准为基本遵循,充分体现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和传承特点。

3.2.1 综合性材料

包括:辰河高腔剧团每次活动的计划、方案、总结;辰河高腔参展所形成的材料;辰河高腔获奖情况;有关辰河高腔原稿、定稿和书籍等;有关辰河高腔的评论、报道、简报等;申遗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剧团大事记、组织沿革史等。

3.2.2 演出记录

主要包括:词、曲原稿和正稿;剧照和活动照;角色手记和演员心得;舞台布景设计图和制作图;服装设计和实物图;舞美和脸谱设计、实物图案;道具设计与实物图;演出日志,等等。

3.2.3 研究材料

有关辰河高腔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相关研究课题材料;作品专题研讨材料;辰河高腔使用乐器的研究材料。

3.2.4 传承人情况

应该包括:基本信息;口述或文字记录;表演、传授录音录像、照片等;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获奖情况;传承谱系,等等。

3.3 明确归档方法

第一,对已存档案进行实物化处理。尚存的辰河高腔档案分为实物和非实物两大类。对于后者,急需运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进行数字化归档。第二,建立档案全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全宗,实现全宗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实体管理,必须以《中国档案分类法》为依据,在文化类目下设文化遗产类目,再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第三,立卷。首先,纸质文本立卷,必须根据内容的联系为脉络、以时间为顺序进行整理。其次,照片档案立卷,一般以问题、人物、事物分类,要兼顾图片间的内在联系,可按专题装贴在专用的照片簿里。再次,音像材料立卷。早期录音、录像,应尽快转化为光盘进行保存。最后,实物档案立卷。应迅速对已经收集到的实物档案材料登记造册,以档案规范标注相关信息。

3.4 辰河高腔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提供内外借阅服务。保管机构主动向社会公布档案信息资源,并及时为利用档案人员提供服务。必须注意在借阅使用珍贵档案资料时,保护好知识产权。第二,研制复制品。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对使用效率较高的剧本、道具、脸谱、服装设计进行复制,特别是对戏剧名家用过的脸谱、乐器、道具等实物档案进行复制,以满足戏剧爱好者的收藏之需。第三,组织展览。辰河高腔档案类型多样,丰富多彩。因此,根据个性需求,确定特定主题,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社会陈列展示,这是辰河高腔档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时代,保护辰河高腔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应从抓档案资源建设入手,发挥好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借助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统一收录范围,制定规范标准,科学建档立卷,建设特色鲜明、载体多样和利用便捷的辰河高腔档案资源库,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辰河高腔的保护与传承。

[1] 贺晓.辰河高腔国之瑰宝[J].新湘评论,2013,(13):46-47.

[2] 熊晓辉.当前国内辰河高腔研究回顾及展望[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2):24-3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艺术档案管理读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0-34.

[4] 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05):72-75.

[5] 陈建,高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回顾与前瞻[J].档案学通讯,2013,(05):58-62.

[6] 魏娇.档案式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Protectio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henheGaoQiang
fromtheperspectiveofarchivemanagement

SHI Yu-jing

(Huaihua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0, China)

Due t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lack of capable people, narrow range of audience,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protection of Chenhe Gao Qiang,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unique style, is now of utmost urgency. This paper opens wit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rchive construction of Chenhe Gao Qiang. It then goes on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enhe Gao Qiang as well as the cause of them. Finally, a tentative path is raised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inherit Chenhe Gao Qiang through putting emphasis on archive manage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he Gao Qiang; Archive; Protection

G122

: A

: 1674-8646(2017)15-0011-03

2017-05-28

石玉景(1982-),女,学士,馆员(档案系列)。

猜你喜欢

高腔剧团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