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副中心的空间拓展战略

2017-03-09方金友方正浩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空间

方金友,方正浩

(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肥 230059;2.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沈阳 110866)

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副中心的空间拓展战略

方金友1,方正浩2

(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肥 230059;2.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沈阳 110866)

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建立和逐步向西梯度推进,合肥城市空间拓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合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拓展的研究成果,分析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要素与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一些适用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为将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出谋划策。

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副中心;空间拓展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在发展内外动力作用下的一种空间推进,包括城市平面区域的扩大以及垂直方向上向空中和地下的伸展。[1]朱才斌,陈勇.试析土地有偿使用与城市空间扩展[ J].人文地理,1997(3):43- 46.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城市都在大规模的拓展,它们在拓展形态、规模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拓展的异同。国外城市空间拓展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一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市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已经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对城市拓展的理论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如:1923 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E.W.Burgess)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1945 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 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1933 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or)在《南德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中心地学说等。戴维斯(Davies)提出了“形态—功能”分析法,指出现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将对历史上形成的城市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作“组构效应”[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12. 。自 1990 年以来,我国由于快速城市化及工业化浪潮引起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扩展演变大大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城市化及工业化引起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向外围扩展,各方面都发生极大的改变,特别明显的表现在城市空间的外向快速扩展,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我国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证分析探究,特别是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手段,同时一些新思维、新观点、新视角、新想法以及新技术的融入都极大促进了对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研究。如: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动力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将影响城市的社会力量简约地分为政府力、市场力、社区力,并阐述了3种力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合力模型、覆盖模型和综合模型[3]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7- 14. ;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动力、人口增长动力、交通及通讯设施发展动力、土地市场作用力等。[4]黄亚平.城市外部空间开发规划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9-10.

1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要素分析

1949年前,合肥只是一个人口5万、城区建筑面积不足5平方千米的小城。作为安徽省省会,1952年合肥城市建设开始了大发展。合肥城市空间拓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速拓展期(1949—1962年),市区用地面积年均增加近4平方千米,1962年市区面积拓展到52平方千米;第二阶段为拓展回调期(1963年—1975年),市区用地面积由于停建停产了部分企业和在建的基础设施,使得市区面积减少到1975年的44平方千米;第三阶段为缓慢拓展期(1976年—1989年),这一阶段的13年时间里,1989年合肥城区面积仅增加到64平方千米;第四阶段为快速拓展期(从1990年至今),合肥市先后在市区外围建立了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开发区、政务新区、滨湖新区等,2015年合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403平方千米。合肥城市空间拓展是典型的外延式拓展,既有普遍性要素,又有独特要素。[5]王奇彪.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及动力机制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 经济发展永远是城市空间拓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向外延伸扩展的最为直接的核心动力。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要素、发达的交通运输,已俱备规模效应的工业产品体系、繁荣的商贸来往、多样便捷一体化式的服务、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必然产生集聚效应,当集聚效应提升至某一水平便会导致向周边地区发生扩散现象,随之而来的则是带来城市空间在地域范围内的扩展。城市空间扩展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绝对是一个积极有力的信号。

1.2 人口增长是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因素产业规模的扩展和结构的调整引起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的人力资源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员就业、上学和大量农民工进城引起人口的剧增。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及居住条件等要素价格水平较低、交通优势明显、信息的便捷,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口又成为城市建设的支撑力量。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引起人口的剧增。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和区划面积的调整扩大使得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了合肥市城市人口迅猛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城市核心区域范围内的住房等资源进一步紧张,使得城市空间不断向合肥市城乡结合部推进,原先的合肥市郊区逐渐被吞没,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而外围的农村地域则变成新的城乡结合区。因此,对于正在迅猛发展的合肥市来说,由于短期内人口激增,导致了合肥市城市空间扩展在某一段时期内呈现出一种加速的态势。

1.3 交通运输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因素城市要得以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和对外的各种物质流、资金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城市这一功能必然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够满足。因此,在城市出现早期阶段,主要是优良的江河码头、海运良港或陆路交通要道,其结构也呈出轴向带状式、扇形状等方式。历史上合肥市就以“风扇形”城市而得名,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合肥市在交通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随着合肥市高铁动车的通行,多种高速铁路汇聚到合肥这一重要的交通交汇点上,这必将促进合肥市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合肥市已经形成了以高铁动车为主体,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依托,以航空、水运为辅助的陆海空一体化式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一完善的体系必将会极大地带动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的扩展。

1.4 科学技术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促进因素建筑手段和技术的更新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能够对城市形态结构产生变革式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布局结构。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办公等已经逐步成为常态,这反而加剧了城市居民向外围郊区迁移,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城市拥挤现象。合肥市正处在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高速阶段,这就为合肥市的建筑水平迎来了机遇,各种高层建筑层出不穷,以前宽敞的市区慢慢的变成了狭窄的街巷,于是人们开始逐渐转变生活的方式,逐步向更加宽敞的外围郊区迁移,从而使城市空间不断向外围扩展;与此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的建设开发,也使得城市的空间形态向垂直方向扩展。随着物质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各种交通、网络、信息等的进一步提速,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1.5 政策体制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保障因素国家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人口户籍政策等都能够对区域中的城市在定位、布局、发展以及扩展速度和空间布局上产生较大影响。政府部门则根据本城市的自身发展环境对城市未来合理化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有效的预判,制定出城市的规划对策等。合肥市不仅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率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大城市,也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中心城市,同时还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对于合肥的整体发展而言,不仅要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考虑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还要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自身未来发展的战略行动方向。

2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问题分析

城市空间拓展是典型的非均衡过程,在空间发展的特定基质条件下,城市功能与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调适,推动着城市空间系统的拓展与重构。从耗散系统结构理论上讲,城市空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即具有自组织能力而不断形成非平衡有序的耗散结构。[6]黄艳,丁成日,宋彦,Gerrit Knaap.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20.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快速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提升加速、长江经济带的构建形成、皖江城市带的带动以及合肥城市圈的有力推动,以及包含国家、区域、省际省内的各项宏观发展政策、规划引导政策、产业规划政策、战略性布局政策、安徽省城镇化体系规划的实施,在加快合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也会规范和控制合肥城市空间发展。

2.1 自然因素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问题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基础、气候水文条件是否便利,不仅能够决定城市形成、开发以及建设的基础,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土地开发利用的密度强度、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及各种城市空间的差异性布局和城市内部结构。同时,城市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适应于自然环境的临界承载力,以避免由于过度、无序的建设引起的资源的严重浪费、灾害地质的频发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从而实现城市未来的持续健康有序合理发展。从外部因素来看:西北方向风景区、西南方向紫蓬山风景区以及东南为巢湖风景区环绕合肥,合肥的外部环境条件就是由这三个风景区所组成。从市中区分析:第一条绕城绿化环卫环城公园,它串联了众多公园、景点,形成市级公共绿地景观;第二道规划绿化环也串联了许多公园以及绿地等,规划的景观绿化环规模较之扩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融入区域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当中,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2.2 生态环保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约束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它不仅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而且还限制着城市空间布局。从历史进程发展上看,合肥市生态良好,资源富足,城市的建设发展一直都是处在护城河范围内,地域范围相对狭小,开发建设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的约束性相对较低。自建国以来,合肥城市开发建设飞速发展,老城区周围大量的绿地和农田仍然保持着天然的生态,主要原因在于风扇叶之间的楔形绿地对城市扩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自1950 年代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合肥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2006 年,合肥市新一轮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向南扩展的战略决策,加大力度围绕着滨湖新区开发建设。同时,城市西部的山水以及山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绿地,是合肥城市生态空间的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1990 年代以来,高新区的建设开发使得大蜀山与董铺水库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与城市开发建设矛盾显现,城市空间布局明显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特别是饮用水主要依赖于外调,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大城市发展的担忧。

2.3 行政壁垒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干预问题城市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与城市密切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特别是离不开与发改委、建设部门、规划局、市政、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而言,在制定城市未来总体发展的规划中,总是会出现多部门联合协作,这样就导致了在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出现各部门层层把关、审批事项过于繁多、审批时间过长等行政壁垒问题。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不仅仅是承担起安徽省跨越式发展的桥头堡,而且还要在中部省份率先崛起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合肥市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必然会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由于自身的发展还必须在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之下,因此,行政壁垒则是影响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避免由于行政壁垒带给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合肥市应当重视的一个关键。

2.4 重复建设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前期论证、制定政策、总体规划以及个人的主观行为导致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的失误、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城市重复建设,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从历史上看,城市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基本上都是从一个很小的区域或点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的区域或城市,在其发展建设当中,城市的发展方向、政策、总体目标等等内容都或多或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规划部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随意更改,导致相关建筑随意破坏,或者任意拆除。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主观意愿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的自我调整,补充城市的新鲜血液,能够促进城市未来的发展。在现今城市发展中,合肥市也难免会出现城市的自我更新,但要警惕重复建设的不良影响,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3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副中心的空间拓展战略

2013年,合肥市出台了“1331”空间布局规划,合肥被定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依托“城湖联动、转型创新”的发展战略,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7]合肥“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公布[EB/OL].[2013-06-20]. 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3/06/20/005790435.shtml.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8]2016国务院通过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EB/OL].[2016-05-12].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6-05/12/c_129168618.htm. 为此,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在空间拓展上要有自身的发展战略。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从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如紧凑型城市理论就提出以更加紧凑的空间形态来全面遏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护外围开敞空间,提高能源利用率,并为人们创造活力四射的丰富生活,未来追求的则必然是以一种理性的兼具科学性且可持续的发展为主导。[9]顾晨婴.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合宁杭比较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4-39. 合肥市的城市拓展,既要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开发、通信线路科学规划实施以及各种基础服务设施改善提升,又要借助于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因此,要充分借助可持续有限发展的理念思路对合肥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引导和调控作用,合肥市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制定远期规划目标,合理规划城市的商业功能、工业制造、金融科技、生态敏感等区划,合理配置资源。特别是要界定出城市紫线、绿线、蓝线和黄线,并且依法严格执行。

3.2 外延式拓展与内涵式拓展并重由于受到土地资料稀缺等条件限制,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再采取无序外延的空间结构扩展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的内涵式填充,集约化发展建设,构建紧凑型的形态布局方式。[10]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8-39. 第一,在自然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合肥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努力提升城市的垂直发展以及空间利用水平。第二,合肥市要保持活力四射,实现良性健康的发展模式,其应当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长速度、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以及较高的社会管理效率,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要不断优化,并且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式填充,整合出更大的综合效益。第三,合肥要以发展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县域为突破口,按照“产业合理布局、人口适度迁移、农业转型提升”的总体发展战略,通过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整合周边地区的基础资源,促进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土地开发的动态发展平衡,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发挥特色优势,凝聚小城镇的潜力和辐射能力。

3.3 有序拓展与合理分散相结合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加速,城镇的不断向外围扩张是不可逆转的,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由于大城市本身的发展基础条件比一般地区要好,因此,各种生产生活要素优先不断向大城市加剧集中,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大城市在生态环境、居住条件、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压力。[11]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5. 现阶段合肥要以建立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和大型能源运输管线为基础的交通体系,必须引导各种要素向外围扩散就成为一种趋势,从而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布局。总结国内外的成熟成果,卫星城镇和新城建设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与城市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其次,在产业资金政策等投入上,卫星城镇能够通过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其辐射区域,并形成特色化基础,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完美切合;再次,不应把卫星城镇看作是外围的中心城,而应更加合理科学的平衡生态环境与居住之间的关系;第四,卫星城镇特别要提升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等,同时还要保证各种设施在功能上具有独立性;第五,空间形态结构应呈现出一种紧凑的模式;第六,要突破现有的中心城市和卫星城镇之间的发展矛盾,设置合适的保护性的隔离带,避免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卫星城市逐渐连成一片。

3.4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相衔接城市是各种空间的节点,支撑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群的带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用拓展城市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用经济发展新动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12]为此,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合肥需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等。而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合肥的产业发展要与城市发展互为依托,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要围绕中心城市展开。合肥市既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又要成为直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安徽可依托合肥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加强城镇之间的要素流动和功能联系,促进产业协作、功能互补,形成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区,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节点,不断提高合肥副中心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杨立平]

[1] 朱才斌,陈勇.试析土地有偿使用与城市空间扩展[J].人文地理,1997(3):43-46.

[2]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12.

[3]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7-14.

[4] 黄亚平.城市外部空间开发规划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9-10.

[5] 王奇彪.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及动力机制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 黄艳,丁成日,宋彦,Gerrit Knaap.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20.

[7] 合肥“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公布[EB/OL].[2013-06-20]. 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3/06/20/005790435.shtml.

[8] 2016国务院通过长三角城市群规划[EB/OL].[2016-05-12].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6-05/12/c_129168618.htm.

[9] 顾晨婴.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合宁杭比较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4-39.

[10]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8-39.

[11]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5.

[12] 吕连生.从泛长三角视野谋划合肥滨湖新区发展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40.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the Spatial Expansion Strategy for Hefei Sub-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ANG Jin-you1,FANG Zheng-hao2

(1.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 230059;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its gradual westward progress, Hefei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national regional and the layout of Hefei “1331”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efei will be built into a world-class sub-center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o lessons are to be drawn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the dynamic elements of Hefei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alyzed.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expanding the urban space of Hefei so as to turn Hefei into a world-class sub-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Hefei sub-center; spatial expansion

2016-11-28

2016-12-20

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项目“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副中心建设研究”(2016ZD014)资助。

方金友(1966— ),男,安徽桐城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方正浩(1996— ),男,安徽桐城人,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F290(254)

A

2096-2371(2017)01-0038-05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空间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空间是什么?
送你一盆小多肉
创享空间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生态合肥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