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真悟美, 做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

2017-03-09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唐俊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3期
关键词:渔人语文味工具性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唐俊霞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不管吹来怎样的风,语文始终姓‘语’,可别跟风跟掉了自己!”听后当真是感慨颇深,犹如当头棒喝,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震撼。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这样暗暗地问自己:我的教学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了吗?我在教学之前真的“吃透教材、吃透了学生”了吗?我是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吗?我“真正”热爱语文吗?愈问愈觉不安。

记得在最初踏入语文课堂时,想的最多的自然是怎样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摇摆不定,确切地说,是心中没底,无所适从,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新课程实施后,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便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人文性”,而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一时间似乎有些避之不及,该讲的不讲,该练的不练,脱离文本,舍弃语言,只重人文关怀,恰如吴忠豪先生所言,有些“得意忘言”了。其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谁又离得开谁呢?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则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则如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落实工具性,同时突出人文性,努力追求二者的水乳交融,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呢?

语言文字训练要和内容理解相结合。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军神》一课,整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三部曲——初读: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再读:你从刘伯承身上看到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何收获。整节课孩子们根据老师的问题,理智地读文,学文,回答问题紧扣“意志坚定”,不越雷池半步。课后,老师大谈设计如何着力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那么纵观这堂课,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很值得探究一番。沃克医生的“冷冷”、“楞住”、“惊呆”甚至“肃然起敬”都隐藏着太多故事,而这节课却就此止步。一篇课文学完,学生对字里行间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位不出其中的奥妙。这样的语文课教学,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又怎么有“语文味呢?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水乳交融的统一和悄然无声的浸润。又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这里的“终于”可以省略吗?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从中理解到巴金爷爷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是那么关心、爱护孩子们,从而受到感染。这样安排教学,即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又使学生理解得到深化,达到了学习语言和熏陶情感的同步和统一。

朗读的训练要和深入体会情感相结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在进行此类训练时,应与深入体会情感结合起来。一般可先通过读来理解文本,然后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说说最想对小红军说的一句话,再通过默读全文对表现小红军坚强品质的语句进行重点学习体会,在交流提升以后,引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各自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避免为读而读的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情景交融,生趣盎然,学生朗读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习方法的掌握要和思维训练相结合。曾经看过一节关于《鸬鹚》的教学,当师生共同理解到“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的时候,渔人用竹竿轻轻地在船舷上一抹”这句话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问学生,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有的孩子说,竹竿轻轻地抹出了“波纹粼粼”和“浪花跳跃”;有的说,抹出了一条条的“大鱼”;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喜悦;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一家的幸福生活。而教师的这一抹,则“抹”出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精彩,“抹”出了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深入感悟。这样的训练点就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抓手”。有了这些“抓手”,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咀嚼中对文本了然与心,从而获得文本的精神滋养。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

我在教学《征友启事》一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积极引导。如在教学“和、跟、陪、同”时这一部分时,我先故意犯了一个错误,将这四个字都读成了“和”字,学生听后对我说“老师,您读错了。”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错误;再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这四个字的意思到底一样不一样;最后让学生再去对比读句子,对语言进行比较和品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丰富多彩,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这样一步一步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精妙、有趣,又让学生明白遣词造句的艺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这样使课文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这种简短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民族语言的兴趣,使学生喜欢汉字喜欢语文,从而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综上所述, 工具性使语文教学有了理性美和实用性,人文性使之有了情感美和趣味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趋向阅读教学的完美境界。语文课当有“语文味”,而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先有“语文味”。教材钻研要深,课堂语言要美,环节设计要精,教学形式要活,意境蕴味要雅。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她的课堂,必是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必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必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语味、有韵味、有情味,语文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奉献有“语文味”的课堂。

猜你喜欢

渔人语文味工具性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渔人的故事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