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江侗族斗牛习俗的文化价值

2017-03-09黄宗峰杨贵佺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斗牛场斗牛三江

黄宗峰, 杨贵佺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论三江侗族斗牛习俗的文化价值

黄宗峰, 杨贵佺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侗族斗牛文化是侗族民众精神世界的反映,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功能等对侗族族群人格特征的塑造无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侗族斗牛文化还是促进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价值

“斗牛”是侗族人喜爱的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观赏性的室外娱乐运动。近年来,广西三江县大力传承和弘扬侗族斗牛文化,致力打响“三江斗牛”品牌,全力推进侗乡旅游兴旺、民族和谐及文化繁荣。侗族人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村民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是为“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气氛紧张热烈,场面十分壮观。

一、三江斗牛文化基本概况

(一)三江斗牛文化的起源

关于斗牛的缘起,民间传说故事多有提及。据侗族民间传说叙述,在很久以前,居住在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不懂得水稻育苗移栽技术,他们把稻田犁耙好后,就将谷种播洒在田里,任其自然生长,结果收成不好,产量很低。有一次,一头水枯牛跑到稻田中滚水,另一头水枯牛看见了,也从远处跑来,于是,两头牛相碰,在田中打起架来,把刚生长起来的秧苗打得稀烂。田主只好从别处把秧苗扯来重新栽上。没有想到,被补上的秧苗长得特别粗壮,谷穗长,颗粒饱满,到收割的时候获得了大丰收。人们受此启发,懂得了育苗移栽的道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水枯牛打架给人间创造的奇迹,凡逢年过节和农闲时都要组织斗牛赛事,以示庆贺丰收和自娱自乐。

(二)斗牛活动中的规则

斗牛采取的形式是“拉腿式”,斗牛的一条后腿上拴着牛缆绳,斗牛到一定时候,胜数可分,两边就拉开自己的牛,即刻停止斗架,一般而言,对斗牛双方和观众有拘束力和强制性的规则有以下几项:

第一,每对斗牛,由一方抵牛,一方作碰牛,谁碰谁抵由牛主双方议定。抵牛先进入斗牛场中站稳后才能放碰牛进场。如果抵牛来到达指定的斗牛场中心, 脚步未站稳,碰方乘其不备入场者,对碰牛一方罚款(罚款数额各地不同)。抵碰是牛的最基本方法,碰方斗冲过来力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抵方还没有站稳就必败,有时还要受伤。在斗牛中经常能看到头破血流的斗牛,这种情况属于不公平,所以要罚款。

第二,参加斗牛各寨之间如果因斗牛的胜败而发生纠纷,某寨有人先动手打人者,对该寨罚款,另对动手打人者罚款(罚款数额有所不同)。发生纠纷争执不下时要由牛堂头人出面解决。擅自动手打人影响斗牛的秩序,不仅打人者要罚款,打人的寨子作为参与单位也有被罚款。

第三, 牛在触斗后, 处于相持阶段, 这时牛主双方若愿意以平局告终, 则双方可以换位,拉对方栓在牛脚上的棕绳(即甲寨人拉乙寨牛脚,乙寨人拉甲寨牛脚)。在拉脚时,如果本寨牛输了,应立即松手放牛,如不放牛罚款(各地有所不同)。两牛势均力敌鼓励以平局结束,如果一方不愿意可以双方互换拉对方牛腿,如果自己一方的牛明显弱势,就该放开牛脚让对方牛追上去,表明对方胜利,否则要罚款。

第四,商议斗牛事项,由先发起寨鸣枪召集,非发起寨无权召集。但发起寨届时务必牵牛到场否则受罚,或停止“牛籍”, 永不得参加本斗堂的斗牛活动。这是有关发起寨“诚信”的规定,发起寨通知发出后,别的寨可以不来,也不必回信,但发起寨必须牵牛到牛堂等候, 铁定不变,否则要惩罚“失约”或开除“牛籍”,或吃客赔礼,否则永远不能参加牛堂的活动。

第五,牯牛对碰对打时,如发现一方牛眼被勾,被勾眼一方有权立即拉开对方牛腿,如勾脚一方阻止拉牛腿要被罚款(各地不同)。斗牛的眼睛是最薄弱的地方,有的驯养者专门训练牛在斗牛中的“勾眼”技巧,这最容易伤害到对方的牛,被勾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有权利拉对方牛腿,如果勾眼一方阻拦要罚款。

第六,如果某寨违反规则被罚款,却抗拒不交者,从此不准该寨参与本牛堂的斗牛活动。这是对各方违约罚款抗拒不交者的处罚规定。“不准参加与本牛堂的斗牛活动”,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这项没有强制性的处罚,没有实际作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在同一民族的小地域社会,村寨间稳定与和睦,友谊与支援非常重要,斗牛活动是一定区域内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某个村寨如果被所在牛堂开除“牛籍”,无异于被赖以依靠的款组织所抛弃,所以村寨都不会因有一次斗牛的过失而脱离长期依存的款堂和牛堂。

二、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价值

(一)斗牛文化在三江侗族文化结构中的价值

1.斗牛文化在物质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斗牛文化在三江侗族物质文化上表现尤为突出,纵观三江侗族地区的物产,能感觉到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无处不在。三江侗族人热情好客,对待远方来的客人经常敬酒言欢,而敬酒所用的器皿则是用牛角制做而成的,满满一牛角的酒,足有一斤重,客人若能手执牛角酒,便会引起人们一阵阵起哄,就像在斗牛场上为正在打斗的斗牛起哄鼓劲一样,如能一口喝干,则会赢来大家阵阵掌声。盛酒的牛角则是大部三江侗族地区家中的必备物件,在三江侗族村寨,每逢节庆活动或办喜事,都能看到其存在。三江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节庆活动中戴在三江侗族姑娘头上的银角,是模仿牛角而制成的头饰品,在凯里、雷山各地的三江侗族,只要家中有女孩,父母都会为自己女儿准备有一套盛装,这套盛装是女孩节庆时跳芦笙跳铜鼓的服装,也是女孩出嫁时的嫁妆,银角是这套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江流域一带,很多家庭的神龛上会放置一个带角牛头,这些都是送给祖先的祭品,有的将带角牛头悬挂在门嵋上,以达到辟邪的作用。还有很多三江侗族服饰上绣有牛头的花纹。这些都在三江侗族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得以具体表现出来,成为三江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

2. 斗牛文化在精神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三江侗族世代崇拜枫木,在《三江侗族古歌》中,三江侗族先民对枫木进行了极具功利的美化,并肯定它与自己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认为天地生枫木,枫木变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了三江侗族。在《三江侗族古歌》中的《十二个蛋》,唱到了牛与姜央、龙等是同胞兄弟的故事,这是三江侗族群体精神文化世界的集中反映。在三江侗族生活世界中,伦理道德观念始终贯穿于生活中。以斗牛为例,产生了大量的信仰禁忌,如不可以在斗牛场上摸牛,斗牛出门时忌讳妇女看见之类的,很大程度都是三江侗族群体生活中精神信仰的折射,当这种信仰负载在一种文化样式上时,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念也会不断加深并变得复杂。

3.斗牛文化在制度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牛与三江侗族祖先姜央是同胞兄弟,这样也就与三江侗族具有血缘关系。在三江侗族社会中,同宗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村寨组成一种延续若干世纪、跨越许多年代的民间古老社会组织,这就是“鼓社”,在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中,“鼓社”要举行祭鼓仪式,而牛则成为祭鼓仪式中的“牺牲品”。在祭鼓仪式过程中,有一个内容尤为重要,即既是祭牛又是斗牛的环节,在宰杀之前要先拉到斗牛堂进行斗角,以显牛勇猛无前之威风,同时博得三江侗族社会群体美言相赠,获得赞誉的牛在三江侗族群体中看来是吉祥的。除了鼓社中斗牛文化得以具体表现之外,现代斗牛组织(斗牛协会)在斗牛活动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1984年成立的凯里斗牛协会,利用元旦、春节、五一黄金周、吃新节、苗年节、国际芦笙节等节假日活动举办了60余次、2 700余场斗牛活动,参赛斗牛达5 000多头次,大力弘扬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苗侗斗牛文化活动。在三江侗族社会文化结构中,斗牛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二) 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价值功能

1.聚合亲友,联结情感

我国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的节日,都具有群众性聚合和节日期间互访欢聚的特点,在三江侗族的节日中这样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斗牛文化是三江侗族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起到聚合亲朋好友,联结感情的作用。可以说,斗牛文化是联结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地域环境来说,依附在节日文化中的斗牛文化不仅仅只是个人之间的行为,而是至少以一个家族、一个村寨以上为单位进行的活动。而从社会层面来说,不论职业、年龄、地位、性别,只要是同民族同社区几乎都会参加斗牛活动。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体现。因为在同一地域、同一民族中必然会存在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这种共同性越浓厚,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就会越强。节日期间举行斗牛活动,三江侗族群体本身具有的共同信仰、共同心理就会尽情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亲戚朋友间感情的联络。

2.交流娱乐

民俗文化不仅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也供民众享受和利用。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我们会发现,传承于民间并不断得到发展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三江侗族斗牛活动作为三江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说,斗牛是三江侗族群体长期交流,并得到认同的民俗事象。看斗牛表面上只是从身心上获得愉悦,而真正内在的则是群体间感情的交流。以斗牛活动作为纽带,人们走亲戚访故友,交流生产心得,谈论生活琐事,达到群体间感情的融合。斗牛文化源于三江侗族传统祭祀活动。但斗牛文化兼具娱乐的功能,有斗牛的地方就会有欢声笑语。斗牛前人们翘首以盼斗牛时刻的到来,斗牛时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梳妆打扮去观看,斗牛结束之后人们还津津乐道、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斗牛活动的来临。男女青年更是通过这样的平台相互认识了解,最终结成连理,这就是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魅力所在。

3.调节控制

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调节控制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宗教禁忌上。如三江侗族拉牛出征忌讳遇见妇女,斗牛场上忌讳他人摸牛等行为,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牛主拉牛出征想方设法避免与妇女见面,家中妇女则被勒令呆在家中不出门,直到牛出去后再出来;各个路口在牛还没有走出来之前要派专人看守,有妇女路过要相告,尽量避免碰上。而对于生活在三江侗族村寨的妇女来说,她们一直都被这样的一种文化规约着,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行为方式,只要是知道有牛要来,自己就会呆在家中不出门,直到牛走过了才会出来。在斗牛场上,牛主时刻守着斗牛,生怕别人来摸自己的牛,因为这样不吉利。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意识到摸了别人家的牛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要被指责,所以摸牛行为一般不会出现。如果说在斗牛场上发生摸牛事件,一般都是非本地人或是那些故意去摸牛的人。有这样的行为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牛主进行赔偿,少则一毛二,多则一百二或一千二不等。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论来进行理解。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因三江侗族斗牛而产生的各种禁忌文化,不是现存民族群体临时定下来的文化规约,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千百年的斗牛文化发展历程中延续下来的,体现的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并且是潜行三江侗族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从法的角度上来说,斗牛禁忌对于社会群体的规约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作用,但是它依靠自身的潜移默化和循循诱导来左右人们的思想意识,使文化事象覆盖范围内的人们时刻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执行着这种文化事象的规约,接受斗牛文化规范的约束。

4.承载侗族历史与文化

在三江侗族地区,斗牛代表的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寨的意志,很大层面上集中反映了三江侗族群社组织的存在形式。过去家中养有牛,对于三江侗族同胞来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只有家底富裕的人才有这个能力,对于养斗牛的人家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行为。再则,斗牛己经成为三江侗族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斗牛文化集中地反映了三江侗族群体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活。同时,三江侗族斗牛文化对于三江侗族地区可谓是社会的活“化石”,它记录着三江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出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的规律。

三、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之困境与传承之路径

(一)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之困境

1.全球化对斗牛文化的冲击

在三江侗族地区,全球化促进旅游文化的兴起,外来文化与三江侗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使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三江侗族斗牛文化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旅游文化发展的推动和需要。但不难发现,这样的发展隐藏着一些不利于三江侗族斗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发展过程中的观念转变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停留在重口号、重形式、轻规划、轻建设的层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斗牛文化的健康发展。

2.斗牛资源的缩减

三江侗族斗牛文化是与农耕生产紧密联系的文化活动,其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实质是农耕文化的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家庭都喂养有水枯牛,因为水枯牛是农耕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除了犁田还踩踏肥料,所以水枯牛数量比较多。进入21世纪后,三江侗族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田地的管理就松散了很多。现在很多三江侗族村寨,水枯牛的数量很少,过去一头牛负责一家或几家的田地耕作,现在却要承担成倍的任务,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斗牛资源缩减,斗牛活动的规模也受到了影响。

3.斗牛场地受限

斗牛活动的举行,需要有规范化的斗牛场地作为基础和保证。目前在三江侗族地区,只有凯里棉纺厂斗牛场和昆崎斗牛场算是比较规范的斗牛场,其他的斗牛场都是根据地势建成。如黄平谷陇的斗牛场就是建立在一块田地上,农作季节上面还有农作物,到了一年一度的芦笙会,地里的农作物己经收割,斗牛活动就在上面进行,虽然为了安全己经用石头混水泥砌成围栏,但是观众的安全还是难以保障;还有部分斗牛场直接依河滩地势形成。如雷山县望丰乡的斗牛场就属此类。雷山县每一年的节庆都举行大型的斗牛活动,但是场地一直限制着斗牛活动的发展,过去是在县城下游利用河滩举行,2011年由于下游筑坝蓄水,将原有斗牛场淹没,只能将斗牛场移到丹江镇固鲁村斗牛场来举行。每周的周末联赛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因为文化广场地处城区,打败的牛经常直接跑入城区,是交通的大隐患。三江侗族斗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计划建于凯里开发区清新村镰刀湾的“东方斗牛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动工建设,而棉纺厂斗牛场和昆崎斗牛场由于城镇建设的原因即将被征收。所以,斗牛场地己经形成了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修建规范的斗牛场是发展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产业化的前提,也是斗牛文化市场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1.加强斗牛文化体系建设和市场运作能力

加强斗牛文化体系建设和市场运作能力,力保斗牛文化呈常态化、持续化、效益化发展。以州、县、乡、村各级斗牛协会为组织单位,有组织地举行斗牛活动,形成斗牛组织制度化、斗牛时间节日化、斗牛风格地域化的文化格局。政府要起到牵头下作用,积极参与斗牛活动行业化的管理,统筹发展斗牛文化资源。按照民族节日顺序,统一安排斗牛时间,尽可能确保一年四季有斗牛活动,使斗牛活动呈常态化和持续化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运作,确保斗牛文化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产业化发展的目的。斗牛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斗牛组织者通过销售门票、吸引广告实现效益;一方面则是斗牛饲养者通过比赛获得出场、赞助等费用;再一个方面则是在斗牛活动中通过服务获得利益,包括食宿、交通等服务行业的收益。要使得斗牛文化产生的效益达到最大化,须建设封闭、规范的斗牛场,实行购票入场观看斗牛。

2.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三江侗族斗牛文化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摒弃重形式重口号的思想观念,地方政府、斗牛协会以及斗牛公司必须立足于具体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就目前而言,三江侗族地区的斗牛文化还处在一种混乱的发展状态中。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要求,对斗牛文化发展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鉴于此,保护、发展三江侗族斗牛文化,首先要做好科学调研,正确评估三江侗族斗牛文化的价值、地位以及作用。其次是要确定三江侗族斗牛中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因素。三江侗族斗牛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必然是精华与糟粕的复合体。所以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种文化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三是要选取适合三江侗族斗牛文化健康发展的模式。三江侗族斗牛文化来源于民间,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不可能忽略其在民间中的存在和影响力。斗牛文化如果脱离了民间,就如同无水之鱼,生存艰辛。最后,应当注重与自然、生态、历史等因素的结合。三江侗族斗牛文化,与其周围的一切文化形式和环境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也会影响其发展,所以只有充分地依附于整个文化环境中,才能使三江侗族斗牛文化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奖励扶助机制,为斗牛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结合三江侗族斗牛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当拨出专款进行扶持,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规范斗牛场的建设。对于斗牛场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分期分批进行修建。有意识地引导农民饲养斗牛,加大对参加斗牛活动的牛主的补偿,以激励其饲养斗牛的积极性,从而壮大牛源,保障斗牛活动持续发展。为满足斗牛产业发展需要和旅游需要,各级斗牛协会和斗牛公司应当对喂养斗牛的农户进行登记编号,建档立卡,斗牛活动开展时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同时,改革现行运作的“牛王奖”,推行“计分奖”制度。过去将奖金全数集中在前几名的斗牛上,其合理程度值得商榷,大多牛主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挫伤了积极性,不利于斗牛文化产业化的形成。如果推行“计分奖”制度,以分钟为起点并规定每分钟多少钱,时间越长,得到的奖金就越多,这样一来,凡有斗牛参赛,只要到点就能获得计时奖,人人得奖均欢喜,有利于调动斗牛爱好者的参与积极性。

四、结语

斗牛在常人看来也许只是一种闲暇时的消遣娱乐活动,而在看似“消遣”的活动之中,却蕴涵着民众深层的文化需要,它己渗透到当地侗族民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之中,并在侗族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反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斗牛文化赖以生存社会土壤正在失去,但侗族人对斗牛这种己经扎根在侗族民众人格中的基因性文化是难以割舍的,这也正是侗族民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寻找和尝试各种新的斗牛文化样式的原因之一。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谋求斗牛文化传承和发展之路的理由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侗族斗牛文化在侗族心目中至高地位的充分尊重。

[1]中国民族宗教网.从江县苗族侗族千年斗牛风俗[OL].(2015-12-19) [2017-02-26].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3282982-1.htm

[2]黄亦君.黔东南苗族斗牛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5(1):171-175.

[3]罗义群.侗族牛角的符号学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23-27.

[4]文毅.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19-22+67.

[5]张洪安.我国古代斗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22-124.

[6]孟纹波.彝族火把节研究——石林彝族撒尼族群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韦杨波]

Cultural Value of Sanjiang Dong’sBullfighting Custom

HUANG Zongfeng, YANG Guiq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The bullfight culture of Dong nationality is a reflection of its spiritual world; its inh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value function of the Dong ethnic personality traits undoubtedly play an immeasurable role in shaping the people’s character., The bullfight culture of Dong nationa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Dong nationality area.

Sanjiang Dong Nationality; bullfighting; cultural value

G85

A

1672-9021(2017)03-0035-06

黄宗峰(1970-),男,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长廊建设研究(16XTY001);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15FTY003)。

2017-03-28

猜你喜欢

斗牛场斗牛三江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有头斗牛不爱斗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三江并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