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影知世
——《潍县大观》记录下的潍县社会

2017-03-09谢金勇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潍县大观纪录片

谢金勇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观影知世
——《潍县大观》记录下的潍县社会

谢金勇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潍县因地利之便成为沟通山东沿海与内地之咽喉,晚清以降,开埠通商,及至民国,工商渐趋繁盛,鉴于此,当政者拍摄《潍县大观》,以彰政绩。《潍县大观》详实地记录了潍县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教育文化、政治军事等内容,以全景模式涵括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纪录片所展示的内容多有新兴事物,亦体现出潍县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变。

潍县大观;社会状况;转变

1935年春,潍县县政府拍摄了一部无声黑白纪录片《潍县大观》。这部纪录片是当时山东省政府选取几个重点市县摄制的《山东大观》组成部分之一,而今成为山东省仅有的反映民国时期城市概貌的完整纪录片。①按现有史料来看,《山东大观》系列纪录片除《潍县大观》之外至少还有《青岛大观》、《威海卫大观》,但有影片存世的仅《潍县大观》。

《潍县大观》虽有时任地方官长粉饰时局、自我表彰之嫌,但该片较完整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城市面貌、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史料价值不容小觑。到目前为止,就笔者所知,已有学者对《潍县大观》的主要内容做描述式介绍。②张明霞、阙景奎、赵文婕:《八十年前无声黑白纪录片再现昔时潍县——影片〈潍县大观〉摭谈》,《山东档案》,2015年第3期。此外,在地方文史资料选辑中也有对该纪录片的记述。③杨金礼:《潍县第一部记录影片〈潍县大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崔明义、陈树林、张中符:《〈潍县大观〉影片追记》, 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18辑,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2002年。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潍县大观》的拍摄原因、内容,实现纪录片场景的再现等均有帮助,但在背景解读、影片意义等方面仍有可深入研究的价值,故笔者尝试对该纪录片做浅要分析。

一、《潍县大观》拍摄背景

潍县,解放前潍坊市区的旧称,地处鲁中,衔邹鲁而接胶东。该地历史悠久,明清之际工商繁盛,有东莱首邑、北海名城之谓。步入晚清之后,随着对外联系的增加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潍县愈发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商贸重心。

1862年,烟台开埠通商,成为山东与海外交往的窗口,外国货物由烟台进入,经潍县输入鲁中、鲁西。山东内陆土产也有相当比例经由潍县转运烟台出口海外。手工、商贸素称发达,加之以货物周转之便,使得潍县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施坚雅提出的中华帝国晚期城市体系中20个地区都会中仅有的一个低级行政治所。[1]1898年,青岛开放为商埠。凭借地利之便,潍县成为鲁东南连接内陆的中转站。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地处铁路中间位置的潍县交通地位更显突出。便捷的交通扩大了市场范围,又促进了潍县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由于地处胶济线上,离青岛不远,又有鲁东商业区的传统地位,潍县很快便纳入了青岛贸易体系……潍县作为一个重要的铁路车站迅速成为青岛商埠与山东内地之间的集散中心。”[2]

胶济铁路的修建促使沿线重镇济南、潍县、周村等地商贸快速发展,加之有被迫开埠城市利权受损前鉴,上述几地官商自开商埠的呼声渐高。同时,清廷也渐为接受广开商埠以保利权之举措。1904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毓奏请济南、潍县、周村三地自开商埠。奏折中,言潍县为商贾荟萃之区,胶济铁路必经之道,胶关进口洋货,济南出口土货中转之处,形势扼要,经贸发达,可自开通商口岸,以扩利源。[3]奏请得到朝廷应允,济南城外开设商埠,潍县、周村二处设为分埠。1906年1月10日,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同时举行典礼,正式开放为“华洋共同通商之埠”。[4]

潍县开埠之后,成为鲁中地区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受益于铁路的修建与外部资金的流入,工矿企业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本地传统的手工业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变化,绅商阶层愈发壮大,文化教育不断进步,城市面貌也得以改善。此后,潍县俨然一鲁中重镇。[2]民国以降,潍县的经济地位并未受到影响。经历了北洋时代政局跌宕之后,潍县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以绞丝、织布、染织、嵌银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重新焕发活力,商贸业凭借便捷的交通愈发活跃,以烟草种植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业,以坊子煤矿、华丰机械厂为代表的现代工矿业日益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到20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在山东成为青岛、济南之外的主要经济重心之一,有了“金胶州(青岛),银潍县”谚语。据1934年胶济铁路车务处载:“潍县工商两业自昔称盛,自胶济通车后,尤有长足进步,商业控制之领域日广,生产有工业化之趋势,县城为经济中心,为青岛、济南之间最大之市场,在本省各县中,工商各业实无出其右者。”[5]

凭借强势的经济地位,潍县成为山东省政府彰显发展成效与治理效果的窗口,成为《山东大观》拍摄地之一。

二、《潍县大观》记录下的潍县社会

《潍县大观》影像资料现藏于潍坊市档案馆,纪录片全长约55分钟,黑白画质,记录了潍县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军政等历史内容。

(一)城市面貌

作为城市纪录片,最先出镜的是城市建设情况。潍县城区的主要区域除有县城一座外,还有东关隔白浪河相望,形成两城格局,另有西关、北关、南关等几处小区围绕。对1933年潍县城的研究中显示,仅潍县城及东关便各有70多条大型街道,城市规模可见一斑。[6]《潍县大观》拍制过程中自然将潍县的城市面貌收录其中。

纪录片拍摄了许多潍县传统的标志建筑,如象征文教的文昌阁,祀有文昌帝君;潍州园林十笏园,为本地官绅府邸之代表;道教重地玉清宫,为民众信仰之反映。但是,这种传统的标志建筑所占比重并不突出,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当政者为推行城市建设及新生活运动,对传统建筑进行拆毁。如1929年潍县县长张凤乔发起拆除牌坊运动,扩建道路,两个月时间将潍县城区的烈女、节孝、仕宦等三十余处牌坊集中拆除,数量占潍县城区总牌坊数的半数有余。[7]拆除的原因虽曰为发展交通,但是这些牌坊是帝国时代的权威、身份及宗法伦理象征,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在地方的延伸以及地方大族声望的树立,因而,牌坊的拆除无疑是帝国时代国家痕迹的祛除,地方势力的受挫,是中华民国潍县县政府割裂帝国时代的联系,破除地方官绅势力,巩固统治权威的举措。经此之后,潍县城内古建筑数量大减,新式建筑大量修建。

纪录片中以较大篇幅呈现的是潍县县城新生建筑,此类建筑记录了这座城市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作为政治表现形态的潍县县府被突出呈现。《潍县大观》以县政府为拍摄起点,开场便摄录下题有“东莱首邑”的石坊、县政府大门、刻有“北海名区”的二门及县大堂。作为本地区政治权威的象征,这些建筑与周边房屋相比显得威严庄重。

体现地方政府政绩的市政设施建设是记录片着重摄录的部分之一,新修道路、桥梁、商业街道的镜头在《潍县大观》中不时闪现。交通道路的修缮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亮点,作为蕴含政绩宣传含义的《潍县大观》将潍县县政府最近几年在交通道路方面的工作逐一展现。例如,纪录片中摄录的重要桥梁、道路多为时任县长厉文礼主政潍县时所修缮。片中重点突出的朝阳桥为连接县城东门与东关西门通道,据较为确信的记载来看,该桥始建于康熙初年,最初为石制桥,后改为木制桥。随着潍县经济的发展。1933年,县政府决定拆除木桥,新建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工程由青岛德国建筑商设计,由潍县云亮包工局施工建造,所用材料为比利时、荷兰进口水泥、钢材。1934年,朝阳桥建成,大桥全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桥身为三孔桥,其规模在当时的山东已属上乘。[8]该桥至今仍横跨白浪河,名称改为亚星桥。《潍县大观》中摄录的桥梁还有通济桥等。通济桥原本也是小石桥,1933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

自朝阳桥西首南行可至南坝崖街,即今日和平路南段。此街为通往潍县火车站要道,但年久失修。潍县县政府在朝阳桥竣工之后,开始翻修南坝崖街,将原坝崖拆除,向白浪河扩宽六米余建新坝,新辟土地做房基出售,售款用作扩建街道费用。[9]扩建以后成为一条繁华道路,诸多潍县老字号纷纷于此开立商铺,如王万春堂、华北书社等。[10]此外,街道上休闲娱乐场所比邻,快活林曲艺场、富贵茶社等曲艺场所,中华戏院等电影院均开设于此,成为潍县市民消遣之地。[11]在《潍县大观》中,对此街道不无称赞,曰“车水马龙,往来如织”。

《潍县大观》中展示的道路还有中山路等。中山路即今东门大街,上世纪30年代是潍县一条繁华的道路,街上商店、药铺、书店等门铺鳞次栉比。官方图书馆性质的民众教育馆坐落其间,内有阅览室,并办理图书借阅事务。[12]惠东大药房是当时山东首屈一指的医药公司,以潍县为总部,在济南、青岛、郑州、西安、成都、兰州等地设立分号,年利润达20多万元。[13]

诸如修建朝阳桥、扩建南坝崖街等公共工程的实施是潍县县政府介入公共事务的一个显例。按《潍县志》、《潍县志稿》等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潍县的桥梁、河堤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有相当比例是由县城中绅商阶层主持。然自民国以来,绅商阶层渐渐减少介入此类公共工程的修建,地方政府将公共工程的修建视作彰显政绩,获取声望的途径。[14]朝阳桥竣工之后,潍县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由潍县党政军各部及地方绅商组成游行队伍,乐队前导,军警随后,大桥两端有参观民众无数,欢呼雀跃,而这一场景则“恰巧”被路过记者拍摄下来,予以报道。在拍摄《潍县大观》时,潍县县长厉文礼携一众党政军人士骑自行车经由此桥而过,路人驻足观望。无论从庆祝典礼还是纪录片拍摄来看,当时潍县主政者在主导公共工程建设之后,还是希望借其彰显政绩,赢取民心的。

《潍县大观》中展现的潍县城市面貌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城市建筑,例如钟楼、自来水蓄水池等。1934年修建朝阳桥的时候,拆除了县城东门的城楼和瓮城,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四面钟楼。钟楼顶部安置一大型时钟,时钟为铜制构件机械钟,四周各有圆形表盘。该钟楼非常壮观,报时准确,被称为“标准钟”。[15]钟楼修建在旧县城城楼,采用欧式风格,伫立于周边旧式民居中,格外显眼。“标准钟”的修建使得被称为“潍县”十景的“北楼晓钟”消失了。新式的“标准钟”使原本无法确知精确时间的市民有了知悉时间的途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模式逐渐让位于精确的时间观念。

与“标准钟”一样惹人注目的还有新建的自来水蓄水池。潍县城居民用水原本以人工运送白浪河水为主。1934年,县长厉文礼在朝阳桥西、郭宅街东建自来水罐,抽取白浪河水储存其中,在周边马路安装若干水龙头,供市民取水。[16]这是潍县县城第一个自来水蓄水池,这种新型的供水模式对当时的潍县市民来说很是新鲜。在《潍县大观》中可以发现,取水的市民多抱有一种新奇态度对待这一新设事物。

纪录片中突出展示的这些新兴建筑物显示出潍县的城市面貌已然发生变化,以县衙为中心进行规划的传统城市格局已逐步让渡于政治、经济、交通等多元综合规划体系,一个传统的封闭城市开始向开放的现代城市转变。

(二)经济状况

《潍县大观》纪录片对当时潍县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反映,尤其是较为详实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工业发展和商贸繁荣情形。

纪录片对当时潍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拍摄,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企业有华丰机器厂、同盛锅炉厂、德信亨织布厂、信丰染印厂、裕鲁染料厂、元聚漂染厂、大华染织厂、化德颜料厂、华东制革厂、惠丰火柴厂、上海烟草公司等,基本上涵盖了当时潍县主要的工业企业。从拍摄的企业可以看出,当时潍县的工业主要以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烟草等行业为主。纺织、印染为潍县传统手工业的延续,烟草业是为利用当地烟草种植业优势,机械制造业为采用新式技术的结果,其中,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大于重工业。

潍县手工业传统悠久,以纺织、嵌银扬名,清朝时曾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之誉。及至民国,潍县纺织业仍具有相当规模。《潍县大观》拍摄之前,有报道曰:“潍县民风淳朴,手工艺尤为擅长……最发达者,则为织布业,县东境有家庭工业织布机十万架,大架日出布八九丈,最盛时,每日出布锭八十万丈,远销陕甘晋豫各省。大厂有大华、元聚两漂染工厂,能染各色丹士林布及漂白轧。”[17]文中提及的大华、元聚二厂在《潍县大观》中亦有摄录,可见当时的生产车间及工人劳作场景。潍县机器制造厂有数十家,其中以华丰机械厂最为出名,该厂能制作织布机、提花机、水车,尤为重要的是,此厂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发动机的企业之一。[18]潍县的这些机器制造厂大都能够生产织布机、提花机,这为潍县织布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织布业的发展又为机器制造厂的产品提供了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潍县的纺织、机器制造业一直得以持续发展,至今仍是潍坊市的工业支柱。

《潍县大观》在拍摄这些工业企业的同时,也介绍了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经济界人士。作为潍县新式商人的代表,他们大都接受过新式教育,从着装到思想观念已与之前的乡绅阶层大为不同。

作为鲁中重要的商贸城市,潍县的集市很是繁荣,“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早在乾隆年间便享有盛誉。按清光绪朝《潍县乡土志》载,二十世纪初,潍县集市以城内南门集、东关沙滩集为代表,共七十二处,此外,另有山会三十五处,可谓日日有集市,旬旬有山会。[19]这一情形在民国年间仍在持续。潍县东关沙滩集在农历每月逢“二、七”的日子开集,集市设在白浪河岸开阔的沙滩上。白浪河南北流向,东关大街东西走向,设集于此,便于赶集者水陆交通。集市内各种货物琳琅满目,集市分牲畜市、木货市、海货市、皮革市等几十个区域。本县居民及周边县市百姓为集市的参与者,每次集市都有超过万人赶场。《潍县大观》拍摄了潍县东关沙滩集的开集盛况。纪录片分别从朝阳桥自西向东拍摄,将北沙滩集市完整呈现,河两侧沙滩上人流攒动;从东关通济门上俯拍河西沙滩,摊点密集;从北沙滩大石桥拍摄附近牲畜市,记录有牲畜交易场景;从通济门上俯拍通济桥南集市一角,棚棚相连。[20]

除集市外,《潍县大观》还摄录了潍县数条商业街道,如南坝崖街、中山路等,街道上商铺林立,人马流动,上文已有简介,不再赘述。

当时潍县经济之繁荣通过邻县一首歌谣亦可观之:“五九快过年,韭菜又涨钱,有小车和扁担,起早上潍县,走走朝阳桥,逛逛坍崖滩,听听大鼓书,瞧瞧影戏院,快快乐乐,成群结队,一路把家还。”[21]

《潍县大观》还记录潍县农村状况,纪录片中有地主收租、农户生产等镜头,反应了当时潍县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潍县地主数目较多,以丁、陈、郭、张四家最为出名,皆有良田无数。与传统地主不同,他们除坐收地租之外,还投资经商。仅丁家便在潍县、天津、上海有数家商铺。此外,这些地主与政界关系密切,鲁省主席韩复榘每到潍县便以丁家花园为行营,当地驻军司令部也借用丁家庄园,丁家俨然潍县政治的中心。[22]潍县的佃农集中在西乡和北乡,以耕种地主土地为生,大部分佃户有自己的驻防,生产工具归自己所有,每庄有庄头一人,替地主收租,有时也参与村庄事务管理。地主收租,以收取实物地租为主,以收取租金为次。除去地租等开支,佃户剩余作物所得仅占四成左右。[22]

在传统种植业之外,烟草种植的比重逐渐增加。潍县烟草种植业始自清末,民国时期日臻兴盛,其发展与胶济铁路的修建关系密切,潍县的交通条件利于烟草的运输,故而备受烟草公司青睐,纷纷前来设厂。到1933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为八万五千余亩,每亩可产烟叶八百斤,烘干后得二百斤,全县每年所产干烟叶不下于十七万余担。县内有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米星烟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开设的烤烟厂收购烟草,年产值达六百万元。[23]

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作为传统手工业城镇,民国时期潍县的纺织、嵌银等行业仍有相当规模,然而,这座紧邻青、烟的城市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兴经济模式的影响,烟草种植、机器制造等行业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传统行业也开始采取新的生产、销售模式,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渐向工业、手工业经济模式过渡。

(三)教育文化

潍县自古学风兴盛,明清两朝进士数量在山东属前茅。民国之后,兴学之风不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城已有中级学校两所,小学百余所,此外另有教会学校、职业学校若干。《潍县大观》便摄录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公立学校,如县立初级中学、文庙小学和一处幼稚园,私立丁氏继志小学、丁氏益群小学、丁氏群化小学也进行了重点介绍。

潍县县立中学始建于1913年,由时任潍县劝学所主管张树棻创办,学制4年,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预科,1923年学制改为3年,1930年开设师范班。1937年,县立中学有初中班4个,师范班1个,在校生230余人。在当时,该校规模在山东省县立中学中位属前列,仅次于黄县、长山等几处县立中学。[24]潍县县立中学与教会学校广文中学是民国时期潍县城内教育水平最高的两所中学,为当地教育发展贡献良多,其校址至今仍在使用。

潍县私立学校数量较多,几成超过公立学校之态。自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来,潍县兴办私立学校之风便蔚然盛行,绅商各界投身于此者几达百余人。其中,仅丁氏家族便先后成立了继志高等小学堂、益群小学、群化小学等学校,另有郭氏、刘氏、谭氏、陈氏、武氏等氏族学校,学生数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与传统私塾不同,皆为分班授课,教以各学科知识。[25]私立学校的发展一方面与潍县文风兴盛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潍县的经济发展情形及地方家族发展状况。

纪录片对学校课堂授课的场景摄录不多,但很多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镜头。篮球运动、武术操练、西洋体操等体育活动,内容很是丰富,这或许与国民政府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有关。出现在镜头中的学生不唯男生亦有女生。其中,中学男生穿制服,小学男生多带鸭舌帽,女生留短发,穿夹袍,装束与纪录片中出现的穿袍褂带毡帽的普通民众已有不同。

纪录片还对潍县的宗教情况有所展现,出现在片中的玉清宫是潍县著名的道教场地,相传为丘处机弟子所建,历史悠久。玉清宫内中有清末潍县进士曹鸿勋所写重修玉清宫碑铭,宫内另有全真道遇仙派创立者马丹阳“昆嵛山马真人琴曲归山操碑”、金代龟蛇碑等碑刻。

玉清宫遗迹反映出潍县道教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乐道院等基督教建筑则体现出当时潍县基督教发展状况。基督教在潍县传播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七十年代,188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在潍县建立乐道院,集教会、学校、医院于一体。1905年,基督教会在潍县成立广文大学,开山东高等教育之端。1917年,广文大学搬迁至济南合并到齐鲁大学。1932年,基督教会将所办的几所学校合并,建立广文中学,该校的后身即是今日潍坊广文学校。[26]可见,基督教在潍县的传播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随着基督教传播的深入,中国教民意识的提高,建立自立教会的呼声日涨,1922年,潍县教民成立潍县中华基督教会,教会由中国教牧人员自治,经费主要由华丰机器厂提供,教会成立后注重乡村布道,开设平民学校及妇女识字班等,发展教民三百多人。[27]

(四)政治军事

《潍县大观》拍摄时已是国民政府时期,此时主政山东者为韩复榘,潍县直属山东省府管辖,时任县长为厉文礼,同时兼民团县大队长和联庄会总会长。

民团军和联庄会是韩复榘主政山东时期扩充军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民团军是正规军的后备队,经费由地方自筹。山东民团分五路,各路民团在辖区各县设县大队,队长由县长兼任,潍县民团属第一路鲁东民团。联庄会原是各地地主自发组织的武装,一切费用自理,后为加强对山东政局的掌控,韩复榘遂将各处联庄会收入麾下,联庄会从省到县再到乡镇分级设会,经费由省总会负责。[28]《潍县大观》记录了潍县联庄会训练的场景。训练场位于玉清宫前的空地,联庄会队员由驻潍军负责日常训练。对民团与联庄会的控制意味着当时潍县县政府至少已将权利的触角伸展到乡镇一级。

潍县地处鲁中,是连接胶东与邹鲁的咽喉,历来为屯兵重镇。《潍县大观》拍摄时驻潍县的军队是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师,该师亦是《潍县大观》的拍摄对象。纪录片拍摄了八十一师春季练兵场景:首先是师长展书堂训话,之后练兵检阅开始,护旗队护送青天白日旗率先通过,继之以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等分队而过,随后是士兵武器操练、军操演练、武术表演等节目。由纪录片可见,当时八十一师装备有马克沁重机枪、金陵兵工厂所产迫击炮等装备,可以直观的了解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操练等内容。此外,纪录片中还展示有驻军参与城市道路修建、植树等场景,意在突出“军政和谐”之意。

小结

诚如《潍县大观》字幕所展示的,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意在彰显时任主政者政绩。但是这部仅有55分钟的纪录片还是较为详实地记录下了当时潍县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了解当时潍县的城市面貌、经济发展情况、文化教育情形、军事政治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晚清被迫开放国门,欧风美雨冲击袭来,地处青岛、烟台与山东腹地之间的潍县也不断发生变化,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互通。城镇中,体现宗法威严的城市建筑逐渐淡出,继之而起的是服务于经济、交通的城市规划以及便民的市政设施。钟楼、自来水塔等为代表的新式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在改变市民的传统观念。城市面貌的改变与当政者增添政绩有关,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潍县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与此同时,潍县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行业开始革新,家庭作坊让位于工厂,新兴经济行业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经济支柱。外国资本进入潍县,对潍县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社会变化,潍县的教育也开始萌新,虽不及京沪甚至青岛等城市那般剧烈,但新式教育理念亦得以扎根,从教育机构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师生面貌,无不体现时代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在趋新的同时,潍县仍存有诸多与时代脱节现象,诸如农村土地多操之于地主之手,地方割据势力较强等。

总之,《潍县大观》较为全面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社会状况,将一个传统城镇逐渐趋新的片段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一个缩影的形式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脚注。

[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徐自立,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397-398.

[2]叶汉明.十九世纪末潍县的社会经济变迁——山东经济重心东移对地方社会的影响[J].文史哲,1989,(2).

[3]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为添开济南潍县及周村商埠事奏折.叶志如.清末济南潍县及周村开辟商埠史料[J].历史档案,1988,(3).

[4]北洋大臣袁世凯为济南城外开埠缮拟开办章程事奏折、户部为准拨胶关征寸银两作开埠经费事行外务部咨呈稿.叶志如.清末济南潍县及周村开辟商埠史料[J].历史档案,1988,(3).

[5]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分编三·潍县.铅印本.1934:1.

[6]李嘎.潍县城:晚清民国时期一个区域性大都会的城市地域结构(1904-1937)[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4).

[7][民国]潍县志稿:卷10·营缮·牌坊[M]//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香港:凤凰出版社等,2004:18-28.

[8] 张中符.亚星桥溯源[G]//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潍城文史资料:第16辑,2000:152-154.

[9]丁云峰.抗战前后的厉文礼[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0:149.

[10]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潍县老字号 [M].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2001:159,168.

[11]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潍坊文化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20,170.

[12]张冠群.潍县图书业概况[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6:245.

[13]刘炳旭.潍县惠东大药房[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8:70-72.

[14][民国]潍县志稿:卷5·疆域·河渠,潍县志稿:卷10·营缮·桥梁[M]//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香港:凤凰出版社等,2004.

[15]谭先民.潍县古城[G]//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18辑,2002:174.

[16]穆锡罡.潍城居民饮水和首建自来水工程概况[G]//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潍城文史资料:第20辑,2004:92.

[17]山东潍县开辟商埠计划[J].河北建设公报,1932,(2).

[18]张冠群.华丰机器厂创始人滕虎枕[G]//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下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76-78.

[19][光绪]潍县乡土志.石印本.1907:57-72.

[20]李子琇.潍县沙滩市场[G]//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72-179.

[21]稻田镇志编纂委员会.寿光县稻田镇志.内部发行,1985:258.

[22]李作周.山东潍县的大地主[J].中国农村,1935,(8).

[23]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G].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141.

[24]赵承福.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0-201.

[25]安作璋.山东通史·近代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1.

[26]刘建兰.潍县乐道院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7]《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4册[M].济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2081-2085.

[28]马千里.韩复榘主鲁期间的联庄会[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86:209-211.

责任编辑:陈冬梅

K263

A

1671-4288(2017)04-0008-05

2016-12-27

谢金勇(1988-),男,山东潍坊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潍县大观纪录片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关于《潍县大观》档案的几点解析——从地方志层面考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郑板桥智断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人与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