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

2017-03-09彭佳景

湖南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匠湖南

彭佳景

创新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

彭佳景

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用“高铁”“一带一路”等12个关键词,给广大考生出了一道“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作文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热议与好评。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关键词,有心人一定会发现:读懂当代中国,中国制造是一个极佳的窗口。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中国制造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中国制造将迈向怎样的未来?为回答这个问题,本刊本期刊发特别报道《孵化“芙蓉工匠”新生代——湖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察》,介绍了湖南职业教育通过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里,把创新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培育与孵化“芙蓉工匠”的经验与做法,期望给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点思考与启发。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同理,缺乏高技能操作人才,即使有再好的设计、图纸,也难以转化为产品。“德国制造”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拥有大量一流技术工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不开。

当前,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板。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力量,这一核心力量的打造必须由职业教育来完成。

当中国制造摆脱“低档货”印象,从低端制造业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型升级,我们不难发现,“品质”是中国制造的生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让每一个学生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湖南职业教育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在现代学徒中把工匠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工匠精神在每一个岗位上闪光。

当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等世界纪录的中国高铁一次次成为世界高铁“教科书”,当华为、小米、联想、大疆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以其高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我们更能感受到,“创新”是中国制造的灵魂。也正因为如此,湖南职业教育深耕创新土壤,把创新精神融入教育,把创新空间搬进校园,把创新工场设在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带着创新的基因走上工作岗位。

去年,为拍摄纪录片《中国创造》,BBC的记者来到中国,在体验了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品后,无不感叹“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是的,中国制造正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与世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也应该与“中国制造2025”一道,在助力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奉献自己“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神韵与风采!从这一点来看,湖南职业教育赶上了快速发展的好时候。我们有充分理由对湖南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匠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工匠赞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