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明王朝遗落的桃源梦

2017-03-09小军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屯堡开箱天龙

小军

大明帝国的痕迹早已湮灭,而贵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依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及语音腔调,地戏更是屯堡文化中灵魂的存在,其中天龙屯堡就是屯堡村寨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若是询问屯堡人的家谱,多半会得到同一个答案:南京应天府。这是一段遥远的记忆,明初朱元璋下令西征军队就地军屯,紧接着又下令将留戍者的家属全部送到戍地,卫军就地屯垦,七分屯种,三分操备,世代相承,从无改变。

600年的屯堡,600年的故事。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当发现600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偏远的贵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屯堡,正在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令世人所惊叹。

600年前的符号

数百年前的大明帝国痕迹早已湮灭无痕,而贵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仍在坚强地证明当年的讨伐厮杀,其中天龙屯堡就是众多屯堡村寨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它的神奇就在于,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的人们,依然保留着明朝的服饰、风俗和饮食习惯。特别是服装——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那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

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天龙镇,转过一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异常引人注目,一位身穿“凤阳汉装”的中年女子正在烹茶,茶驿中有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颇有乡野间质朴的亲和意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不时地传来锣鼓声,那是当地人在为游客表演地戏;一泓溪水贯穿了古镇的座座小桥,无心地营造着江南小桥流水的灵动;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当地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简单的勾勒,就是天龙屯堡给人留下的几个印象标签——悠闲、沉淀、沧桑、淡然。

虽然整个镇区新老建筑杂陈,有些让猎奇的游客觉得遗憾,但跨过小桥钻入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街尽头是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小学,仍然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另外,镇北还残存着一段古驿与一座古驿桥,静静地向外来人讲述着数百年前的风声鹤唳。

屯堡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的体内往往涌动着生死循环的潮声,却又把一切归于寂静。穿过高大的石头寨门,整齐的石板小路一侧,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石头的围墙,石头的屋子,石头的古桥,在石头丛中绵延向前的小河……

屋前屋后的路上,一个个包着白色头帕、系着围裙、穿着蓝色或白色宽袖对襟长衣的天龙妇女在行走、在说笑、在劳作,脚上穿的翘头绣花鞋颇为吸引人,后来才知道,这叫翘翘鞋,是屯堡女人特有的,过去在翘角处还是可以藏刀片的,敌人进犯时绣花鞋也能当武器用。也许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屯堡女人早在明朝时就不缠足了,所以,屯堡女人又有“大脚妹”之称。战时由于男人们要操持战备,这里的女人便比其他地方的女人担当了更多的农务,另外还要承担着生育和抚养孩子的工作。相比于用一生时光守望一座贞节牌坊的徽州女人,这里的每一个“大脚妹”,也是一部屯堡女人的史诗。

缘自军营的“假面舞会”

在屯堡人心中,地戏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没有地戏,过年像是没了味道。戴着假面的地戏,比起描眉画眼、音韵悠扬的京戏、越剧来,是少了很多精细,但其间的原始、粗犷的韵味,却是与数百年前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的形态。

在屯堡,地戏也叫“跳神”,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的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雷扫北》等。演出时,演出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当地人称之为“脸子”),仰戴在头顶,脸罩黑纱。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是简单的战裙,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

地戏怎样来的?说法不一,最简单的解释是:“祖宗带来的。”对于地戏的真正由来,历史上也没有确切记载。民间传说,第一堂脸子是洪武年间一个姓汤的指挥从南京带来的。

恰逢《三下河东》在天龙屯堡的一个小四合院里演出,笔者有幸领略其原始而粗犷的韵味。虽不是在田间地头正式演出,可戏班子的认真态度一点也没打折扣。锣鼓家什不缺,除省略了烧纸钱、献雄鸡外,“开箱”“扫场”仪式一样也不落。几声锣鼓响过,一身白衣的“神头”老者念起了请神口诀:“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吉日开箱,五世其昌。弟子今日开脸箱,虔诚奉请焚宝香,奉请紫薇星下凡,福禄寿星到场。敬酒三奠,弟子开箱。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三开桃园结义,四开刘备封王,五开五虎上将,六开六畜成行,七开七星高照,八开八百寿诞,九开众神下界,十开谷米满仓。”

念毕,“神头”手端酒水祭奠众神,而后空握拳头,点击木箱的各个部位(以此动作表示献雄鸡,正规的是要掐破鸡冠,以鸡血点箱),一面念诵:“子鸡子鸡,子鸡不是平凡鸡,头顶紫金冠,身穿五彩衣,日在昆仑山上叫,夜在凡人笼里涕。今日缚在弟子手,拿你做个开箱兴旺鸡。雄鸡点柜头,村中人民寿白头;雄鸡点柜腰,五谷丰登收满仓;雄鸡点柜脚,财源滚滚福禄多。开箱已毕,万事大吉。”

此时,主事人开箱取出面具,逐一摊开在供桌上焚香礼拜。神圣的“脸子”这才戴上演员的额头。“脸子”雕刻师的幸福生活在地戏中,“脸子”是最重要的道具。在屯堡人心里,“脸子”是英雄的缩影,更是神灵的化身。因此,在屯堡,雕刻“脸子”的艺人也备受尊重。

岁月荏苒,地戏所担负的“寓兵于农”的功利目的已不复存在,而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它已深深地滲入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地戏,屯堡人就会丧失它最具光彩的特征。

一个屯堡村寨演绎的就是一段历史,看似王化未开的偏远一隅,背后所深藏的故事却是与中原文明的血乳相融,历尽沧桑,能感受到他们乡音不改的执着中透露着对故土的向往与神情。60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种种生活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绎着一幕幕穿越时光的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屯堡开箱天龙
开箱
萌娃趣语
只有嘴巴想睡觉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治愈强迫症!全球刮起“真人开箱照”旋风
萌娃趣语
舞起来,飞天龙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快递企业收开箱费被指霸王条款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