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感恩与缅怀之间

2017-03-09张颖

晚晴 2017年2期
关键词:外公外婆家乡

张颖

2017年1月20日,贵州省委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原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老年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晚晴》杂志编委会主任,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李冀峰,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享年95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冀峰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花圈。刘云山、胡锦涛、赵乐际、栗战书表示悼念和慰问。李冀峰同志患病期间,省领导和老同志多次前往看望和慰问,并通过不同方式对李冀峰同志的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作为《晚晴》杂志编委会主任,李冀峰同志为《晚晴》的办刊工作倾注了满腔心血,时刻关注杂志社事业的发展。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在深情缅怀李冀峰同志之际,我们特编发其外孙女的文章,重温李冀峰同志光辉而厚重的人生。

2017年1月20日,贵阳,雨。

我亲爱的外公李冀峰于这天上午十点零七分,与世长辞。

在外公离世的几日,我像在历史长河中行走观看,不能自已。

外公的乳名叫李兴华,1937年7月到1942年2月,外公从抗日高小加入到抗日游击战。1940年,外公参加冀鲁豫救国总会濮县政民工作队,第一个任务是到东垣县筹备军粮。在过敌人封锁线时,外公和他的战友勇敢、机智,拿着一个破旧的打气筒居然就冲过去了。1948年2月,外公任东明县任区委书记,当时情况严峻、惨烈,他和十几名战友的任务是与刘区长接应,然后从小陈庄撤退,他们连夜度过黄河,和武工队接应打退了敌人。外公在他的哲学笔记中写道:我们反对主观的看问题……持久战和最后胜利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真理、思想、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战略和战术,方能做好。他引用黑格尔的逻辑学观点:“自觉能动性是自由意志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的特点。”“指导战争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有限条件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离开客观条件,就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

1949年3月,外公参加二野五兵团随军南下,渡江到江西,任河口市、县宣传部长;9月,西进解放贵州,被组织分配到《黔贵日报》任总编室主任。外公深感这份报纸的重要性,他开始边工作边学习。1957年,省委安排外公到望谟县任政委,听长辈说,外公是骑着一匹马到达望谟县。外公勇敢果断,当时的望谟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为文化差异导致“麻山骚乱”事件,外公爬悬崖、进山寨。在严峻的工作环境中,外公还不失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他的工作热情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歌赋也成为他的独特工作方法。为了落实民族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外公看到当地山歌盛行,他就把宣传内容编成了山歌,不仅团结了群众,稳定了形势,还为干部们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作为后人,想到外公九死一生,如今和我们生死作别,心中难以割舍。手捧他写下的遗愿,伏案而泣,耳边还有他的声音:你们要团结、和睦,同心、同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你们要在工作生活中看到旁人的需要和疾苦,尽可能的帮助他们;你们要把家乡小学的“书屋”办好,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你们还要关心他们把电教室维护好;你们要把我们俩的书画保管好,希望你们回家来聚在一起的时候再看一看,好增添你们对生活的热情。

了解外公的人都知道,他心底还有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从1994年起,他写信给各地的同乡好友,为家乡的小学发起一支助学基金,倡導大家一起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外公写信给家乡小学校长,请他提供一份历届毕业生的名单,每天清点一遍,把他想说的话写下来再寄给学校。他委托我和弟弟为家乡小学置办一间书屋,命名“兴华书屋”,还写了一幅字《爱是永不止息》,鼓励孩子们。经外公同意,我们给书屋升级,置办了一间电子阅览室,当时这在周边地区属于仅有的一间电教室,可以供一个班级的孩子上电教课。直到2014年,有一位年轻人写信给外公,表达他这些年被激励被关怀,并表示自己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热情和力量。外公感动不已,他说这封信坚固了他支持家乡文化建设的信心。外公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是想回到家乡去看看那间书屋和那些孩子们。

回到北京的住处,我再次翻看外公的《书画集》《文集》和《书信集》,往事犹然。

外公光明磊落,诚恳待人。他常抄写《出师表》以示他虽身居斗室却心系国家的发展与复兴;他的书法《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春风化雨》苍劲有力,从容淡定。不仅如此,外公还时常感念他的战友,经常和外婆一起给战友的子女送去关怀和问候。他经常说自己很知足,能看到今天的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国家昌盛,无比欣慰。

对于文化教育,外公也有他的见解。他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科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大中专毕业生集中分配到中心地区和城市的状况需要解决,作为文化、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应该走普教、农教、职教协调的路线。而且外公在老年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说,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哪怕到了晚年,量力而行,不能以年老为由陷入自哀自怜的消极情绪当中,应当重新树立目标,培养高尚情操;老年人可以选择书画、栽培、园艺设计、摄影、服装设计、保健等专业开展继续教育,增加生活乐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1985年,外公带领退休的老同事、老干部创办了贵州省老年大学,第一次招生就有500人报名。到现在,贵州省老年大学人数已超过万人,他们积极向上、乐在其中。老年书画协会、老年合唱团给多彩贵州平添了一道特别风景。

外公凝神专注,沉浸在对工作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更新知识,并善于用长远眼光接纳新生事物。外公的奉献精神和伯乐慧眼也被称赞,他抒发离休之后的心境,“甘做老牛献余年”,又写下“良驹宝马乘风势”,鼓励和肯定年轻人带着诚恳、正直的品格紧跟时代步伐。

外公胸怀坦荡,内心纯洁。作为孙辈,听他讲述历史和工作方法,都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没有听他给某人、某事下定义,也没有看到他有消极情绪。即使他和外婆在文革时期经历了精神的磨难和身体的摧残,我们也从未听他讲过抱怨的话。反而是我因年幼好奇,看到过去的资料中有他们带着“打倒走资派”和“打倒修正主义分子”的照片,以及当时被逼迫甚至妻离子散,我问他们,对于这些艰难的经历,你们生气吗?外公说那些经历是对自己坚定信仰的又一次考验,而且他和外婆在那个时候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就像在战场上一样,视死如归。说到这些,外公总是一句话总结:无论对与错,都不是个人意愿,需要理解,更要宽容。

外公有一种舍己之爱,他支持大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上山下乡不再返城。母亲工作兢兢业业,却在中年病逝,外公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安慰我,他为我写道:少年立志永向前,生母恩情记心间。儿女远游常哭笑,英雄有泪不轻弹。

外公的家庭观更值得我们继承,他关心我的外婆无微不至。最感动的是他在外婆住院期间,每天到病房去陪她吃饭、聊天,他为外婆写下诗句:“白发何道年将老,红心不渝作时人”,我却知道其中寓意深刻。外公一生简朴,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外婆过去虽然身兼要职,战争年代也可称为巾帼英雄,但从她的一手好针线看得出她对外公的体贴和照顾,也阐释了她作为传统妇女所具有的三从四德。她以家庭为重,尊荣自己的丈夫,晚辈们都称她有福。两位老人经常手牵手,坐在沙发上慢慢说话。外公也经常夸赞外婆的好手艺和贤慧,而且每次假期回家都可以听到他讲一遍他们的革命爱情故事。如今,舅舅和舅妈也是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恩爱有加,特别是在外公最后的日子里,他们和姨妈的耐心照顾和陪伴使这个家庭充满慈爱和温暖。

外公的虚怀若谷更值得继承,在去年7月份住院期间,有天早上,他几乎无法写字,我看到稿纸上面有两行字,经过仔细分辨才看到:“年老有点糊涂,有时候聪明人也会办傻事,做人还要学会舍得和放下。”还有一句诗:“诚恳永可留”。这时他坐起来看着他自己写的字若有所思,我说“忠心永不丢。”外公说:“清心过一生”,我说“真理得自由”。他笑了,说:我很清楚自己还没有这么高尚。我说“您一生修身齐家,却从不居功自傲,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是我和外公最后一次对诗,他的谦逊和内敛刻在我心里。

外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他勇敢坚强、心无旁骛、凝神专注的好品格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私馈赠,值得我们常常回味并珍藏一生!

猜你喜欢

外公外婆家乡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外婆的钱
外公的节日
外公爱吹牛
外婆回来了
外公的呼噜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