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7-03-09吕小瑞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滁州市问题对策

吕小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主导产业。但总体上滁州市制造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文章在分析滁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四条建议,走出一条制造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滁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305.7亿元,总量居安徽省第5位。人均GDP达32634元,工业化率为46.8%。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滁州来说,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制造业。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这次转型升级机遇,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对滁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滁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制造业规模和实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来,滁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工业迈上了快车道:2011~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连续5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2011~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四年跨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台阶。其中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9 %,比2011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42.6 %上升到2014年45.1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已成为滁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见表1)。

从规上工业中制造业主要指标变化情况看其实力稳步提升、效率稳步提高。制造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470.7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174.4亿元;制造业资产总计由2011年的758.4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461.8亿元;制造业从业人员数由2011年的168632人上升到2014年的228369人,劳动生产率由2011年的21.6万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23.4万元/人(见表2)。

(二)初步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

进入新世纪,滁州市初步形成了家电、硅基材料、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六大主导产业。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企业由561家增加到929家,实现产值由736亿元增加到1587亿元。2014年先进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突破400亿元,智能家电产业近400亿元,新型化工产业近200亿元。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企业数达到223家,居全省第3位,产值421.9亿元,居全省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463家,实现产值1025.2亿元,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36.5%,居全省第3位。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进入“十二五”,滁州市制造业着手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调结构,在加快速度的基础上转方式,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促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加强对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智能家电基地、新能源汽车、健康营养、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产业基地。

三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投入产出不断增加。滁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1年的1.08上升到2014年的1.72;万名从业人员科技人员比例由2011年的13.15人上升到2014年的26.76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增长迅速,万名从业人员专利申请数(项)由2011年的13.46项上升到2013年的26.88项;万名从业人员专利授权数由2011年的7.81项上升到2013年的10.80项(见表3)。

二、滁州市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滁州市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制造业总量较小

2011至2014年滁州市制造业企业个数、制造業总产值、资产、从业人员人数纵向比增长较快,与安徽省名列前茅的合肥市、芜湖市相比,体量明显较小。2014年滁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558.8亿元,是合肥市的26.5%,是芜湖市的40.2%。

(二)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制造业核心问题是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大部分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依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一些传统产业,比如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企业面临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等压力陷入经营困境,订单大幅锐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产能过剩,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新常态下企业靠拼资本、拼资源、拼环境,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难以为继。

(三)产业发展较为松散

2016年10月份,对滁州市部分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发现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领军企业不多。二是大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与服务,本地化程度不高,本地配套能力不强。三是缺乏企业家、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问题已影响到滁州市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生产要素条件,二是市场需求条件,三是相关支撑产业,四是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二个附加要素:政府行为与发展机遇。基本要素形成的“钻石模型”之间相互作用,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与技术扩散,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集群还降低了新企业进入壁垒。因此,滁州市要获得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从产业集群抓起,从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配套、人才与企业研发能力等产业集群基本要素着手,强化产业集群建设。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滁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一步凸显。一是创新人才不多。2014年滁州市R&D人员7563人,在安徽省虽位列第6位,但只是合肥市R&D人员的15.6%。滁州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26.76人,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二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2014年滁州市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44.2%的企业建立了科研机构,合计达到68个,较上年下降了7.4个百分点。研发活动的覆盖面还处较低水平。2014年滁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覆盖面仅为21.5%,虽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还有近八成以上的企业都没有研发机构。目前尚没有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有44个,滁州市只有中国扬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2家。三是科技投入不足。2014年滁州市R&D投入强度1.72,在安徽省位列第7位,低于安徽省平均值1.89,远远低于合肥3.11的水平。四是科技产出不大。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来看,滁州市与合肥市、芜湖市差距较大。2014年滁州市专利申请量仅为合肥市的29.9%、芜湖市的44.5%,专利授权量仅为合肥市的24.0%、芜湖市的34.1%。五是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亟需改善。

三、滁州市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进入“十三五”,滁州市制造业面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新形势下,滁州应进一步认识产业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符合滁州实际的产业升级道路。

(一)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成长性高、潜力大、带动性强,是撬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支点。滁州市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沿着科学的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规划领先。学习借鉴浙江省的经验,在制定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期规划纲要的同时,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主平台。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主平台是有区别的,产业集聚区更多聚焦产业集群的建设。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成产业集聚区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减少抓到篮子都是菜的现象。二是龙头带动。一是做大做强既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请国家“863”、“973”计划及各类科技项目;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辅导和争取工作。二是围绕安徽省、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型化工等产业领域的龙头项目、世界500强项目、上市公司项目、高校院所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三是全产业链打造。当前,国际、国内投资区位向什么地方转移呢?向具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转移。例如安徽艾美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总公司是福莱特光伏玻璃集团公司的原料供应商。当艾美特公司落户凤宁现代产业园后,福莱特公司新上的项目,也跟随落户在凤宁现代产业园。产业集群的基础好,就能吸引来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和关联机构。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链完整了,产业集聚了,产业竞争优势就建立起来了。四是资金支持。争取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用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天使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许多传统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开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发力,政府给力,在推进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取得实际性进展,企业才能在逆境中谋求新的发展。转型升级重在打组合拳,分类进行改造升级;创新升级;购并升级。一是改造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调研中,我们看到相当部分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在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升级。促使企业经营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不断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支持重点、优势产业中的企业走二次创新为主的道路,通过引进、借鉴、模仿,积累的创新能力,逐步走上原创道路。例如蓝德集团通过引进科创团队,研制出高端数控机床,成功地由传统行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三是购并升级。对大型企业,鼓励通过资本运作,增强创新能力。在企业兼并中获得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品牌和销售渠道,从而提高产品挡次和产业升级能力。

(三)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而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滁州市要探索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发展新路径,必须走追赶式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要制定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依托企业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开发和人才引进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二要优化创业创新的生态体系。一是政府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决策快、审批快、兑现快”作为滁州市的核心优势,着力为创新者、创业者打造“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和精准化服务;制定税收返还、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等,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着力加快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体、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打造更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基地,为企业提供研发、工业设计、检测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三是提供科技与资本共舞平台。通过政府性创投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等,引导各类天使基金、股权基金、私募基金入驻开发区与产业集中区,与企业形成共生联盟。四是实现孵化与投资结合。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链条,为项目承担组织提供扶持资金,将项目孵化与企业孵化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三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模式,以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新业态,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大在“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培育新的产能。四要借鉴浙江省建設特色小镇经验,聚焦特色产业,建立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小镇创新创业活力。

(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为适应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需要吸引大量的人才服务滁州的发展。一要制定专门政策,支持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大领军人才引进与紧缺人才力度。调研中,一个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在探索“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厂房问题,而是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能帮助企业招引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二要积极与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滁州市在融入长三角、南京都市圈过程中,大力引入南京市高校分校进入高教科创城,这是一步高招,需要高位推进。企业有了所需的专业人才,才有能力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工作,为滁州发展“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德国的企业人才结构,加快形成“企业家+工程师+技工”的制造力量。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引导本地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形成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补上制造业高级技工匮乏的短腿。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调查组.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迈向中高端[M].中信出版社,2016.

[2]吕微.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王国平.产业升级规律与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道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4]王国平.产业升级模式比较与理性选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1).

[5]王国平.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6]李菲.实现浙江制造的新跨越[J].浙江经济,2016(07).

[7]李强.建设特色小镇 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升级[N].浙江日报,2015-01-28.

[8]秦诗立.特色小镇:新兴产业新载体 [N].浙江日报,2015-02-12.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滁州市问题对策
李萍作品
旅游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演变
滁州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调查与分析
滁州市机构养老服务调查
滁州市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状况与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测量船质量管理QC小组探索与实践
水生植物在滁州市园林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