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文献综述研究

2017-03-08朱贵光

关键词:安全事件舆情网民

高 阔,朱贵光

(九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文献综述研究

高 阔,朱贵光

(九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从逻辑一致的角度系统全面分析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文献。首先回顾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并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的关注情况;接着梳理相关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主要着眼于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民行为、舆情的引导和应对等,同时对文献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进行简单的统计梳理;最后总结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引导与应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突发。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3年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达十余万起,其中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占20%左右。食品安全群体事件的发生与其舆论的传播渠道有直接关联,随着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交流成本的降低、网络聊天互动工具的发展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舆情以网络化、扁平化、现场化、圈层化等特点进行传播,加大了社会监管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政府、学者及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食品安全问题被列为国家十四大战略之一。众多专家学者也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由于分析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关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如刘文[1]把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定义为:由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在广大民众的知识感知基础上,对食品安全趋势、监测所产生的行为态度。吴林海等[2]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因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公众的各种看法、建议、情感等的结合。在朱云龙[3]看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网媒和网民各种公开或非公开的情绪、建议、认知、观点和信念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整体表现。CORRIVEAU[4]认为网络舆情是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刺激下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形成,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态度、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任立肖等[5]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表示通过网络所传递的,民众对自我感兴趣或和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所持有的各种交错情绪、意见和观点的总和。洪巍等[6]把通过互联网表达与传播的因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多种意见、情绪、态度等的总和统称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2 研究内容分析

2.1突发事件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由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因此研究其传播的规律,对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有重大意义。谢耕耘[7]通过对2011年53起造成损失较大的热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发现:①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②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联动性明显;③舆情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④非法添加剂问题频出;⑤舆情曝光以群众举报为主,媒体和政府监督为辅。CHO等[8]以网络信息传递及信息传递途径为线索,研究了公众认知、舆情动因、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结构的影响关系。王宇等[9]系统地梳理了“苏丹红”事件和 “毒奶粉”事件的相关报道,并对此提出了专业性意见。LUSK等[10-11]研究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和可追溯食品的支付与接受意愿。张亮等[12]基于“肉毒杆菌”事件的舆情安全报道,从网友评议的空间分布、舆情导向、态度意见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突发性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传播的特性。

2.2演变机理研究

演变机理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舆情传播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网民行为也因为受到沉默的螺旋效应、马太效应等的影响,呈现一体化趋势。蒋丽[13]认为食品安全舆情以波纹的形式,围绕食品安全事件向外扩散。时间越长,波及范围越广,引起的恐慌程度越深。朱丽[14]认为网络舆情传播主要有网络意见、媒体介入、政府决策3个要素。马晓筱[15]认为热门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可分为6个阶段,即舆情形成期、舆情酝酿期、舆情爆发期、舆情高潮期、舆情衰退期及舆情回馈期。梁丽[16]分析认为论坛资深网友和论坛版主,在一定程度上对舆情的传播走势起决定性作用。林萍等[17]把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构成要素划分为3部分:主体、客体和载体。

田卉等[18]将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分为舆论蛰伏期、舆论突发期、舆论蔓延期、舆论终结期这4个时期。熊翔[19]应用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把网络舆情危机划分为4个阶段: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发展期、危机衰退期。网络舆情传播与病毒感染过程相似,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模拟分析经常采用传染病模型[20]中的SIS模型和SIR模型。洪巍等[21]发现网民行为的羊群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使舆情信息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观点与传播趋势。马颖等[22]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传播的作用机理,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四大演变机理。NOELLE-NEUMANN[23]在研究舆论的生成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WONG[24]分析了媒体、公众舆情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STURGES等[25]研究了舆情的交流传递。吴林海等[26]分析了我国转基因食品事件,认为凯斯、桑斯坦的群体极化理论使专家、名人对转基因食品态度呈现两极化倾向。SZNAJD-WERON等[27]提出了 Sznajd 舆论模型。STAUFFER等[28]改进了一维Sznajd 模型使之适应二维环境,并使用舆论动力学仿真方法分析了舆情的演变发展规律。文献[5]用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理论、蝴蝶效应、马太效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张园园[29]基于传染病模型和模仿传染行为动力学模型,以2011年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对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进行了研究。

DUGGAN等[30]指出信息的编码规则对信息传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危机信息的传递方式。文献[6]和文献[21]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发现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去中心化、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等特点。马颖等[31]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的传播机理。文献[26]将近7年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概括为舆情萌芽、舆情突发、舆情发展、舆情井喷这4个不同发展阶段。

2.3监测和预警分析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该方面报道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而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技术相对较低,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无法快速合理地阻止消极舆论的传播,可见加深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如黄晓娟等[32]结合食品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的不同特点,提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基础项目指标、食品合格状态指标、食品整体状态指标。朱云龙[33]主要采用人工浏览、引擎搜索等监测方式,研究的主要流程为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居荃培[34]认为食品安全网络监管部门必须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培养专业的网络言论监督员和评论员队伍,同时和社会各大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并帮助媒体在舆情事件发生时提高积极信息的传递能力。王青等[35]把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细分为4个维度:热度、强度、倾度及生长度。刘志明等[36]从影响力和活跃度两大维度构建了微博环境下识别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两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王新辉[37]构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险预警模型包括数据的搜集、数据的精选、数据的标准化、模型结构的确定、模型的训练及检测。薛圈圏[38]把预警方法归为两大类:①概率分析法;②信号分析法。董凯欣等[39]发现企业制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提高企业预警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冯姝慧[40]从舆情来源指标、传播扩散指标、公众关注指标、发展倾向指标这4个维度构建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曾润喜等[41]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警源、警兆、警情3类因素的预警指标体系。李宏伟等[42]发现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在关键词匹配技术上存在缺陷,原因是检索时只考虑关键词是否出现而忽视了关键词的语义。

2.4网民行为分析

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之一,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下,网络舆情呈井喷式发展,如何对网民行为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是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汪春香等[43]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网民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所有影响网民行为的外部因素中,国家政府、关键网络媒体的影响最大。夏进进等[44]的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舆情的感知与政府对舆情信息的公开程度、舆情的真实性、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实效性、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呈正相关关系。洪巍等[4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我国12个省共48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显示受访网民对涉事企业发布相关信息的认可度较低,虽然对国家政府及专业的门户网站表现得更加信任,但依旧保持怀疑态度。汪春香[46]结合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事件,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对各因素影响网民行为的作用机制、作用程度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唐钧等[47]发现不同阶层和背景的群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容易使之发酵、变异,甚至造谣传谣,导致社会恐慌。汪春香等[48]通过模糊集理论分析法和决策实验分析法,研究影响网民行为因素的特征、干扰程度,并借此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洪巍等[49]以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各因素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网民的心理状态、影响网民参与舆情的客观条件及舆情应对的突发状况都是关键影响因素。

2.5引导与应对策略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爆发后,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应对,以逐渐减轻舆情事件的影响直至最终消亡。这就不得不提到舆情引导与应对的策略。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了各种舆情引导应对策略。王雯蓉[50]提出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4大公共政策。王小兰[51]提出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机制:①树立科学的舆情应对理念;②监测舆情、及时预警;③提高信息更新效率;④加强舆论正面宣传;⑤建立舆情问责机制。董玉芝[52]认为要想实现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合理应对和及时控制,精准把握微博舆情传播特征是关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舆情引导策略,杨天瑜[53]认为应提高信息透明度,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完善舆情监测体系,提高舆情研判技术,科学报道,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制度。何莲[54]提出舆情应对的3大工作中心:做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日常工作;构建专门的舆情应对管理系统;通过规范的应对程序处理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文献[48]认为应该建立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体系,正确引导网民行为。王晶[55]研究了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对政府提出了建议:研究和追踪意见领袖在舆论传播中的言论动态,与之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互动交流。

3 结论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关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更关乎民生、民情和民心。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该类问题的研究呈现持续升温的态势,然而对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是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而兴起的,总的文献研究数量和研究成果有限,至今为止仍处于初级阶段。而基于已有理论的推理演化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式,有少量的案例研究和模型研究。目前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主要着眼于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民行为、引导与应对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舆情发展机理方面的研究,只有加深对舆情传播机理的研究,才能在舆情传播过程中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时不能忽视舆情的监测预警,这是从源头上解决舆情传播问题的主要方式。

[1] 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13(7):44-49.

[2] 吴林海,黄卫东.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4.

[3] 朱云龙.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2013(4):55-56.

[4] CORRIVEAU G M.Across-jurisdictional and multi-agency information model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D].Manitoba:University of Manitoba,2000.

[5] 任立肖,张亮.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18):166-169.

[6] 洪巍,吴林海.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特征分析与启示:基于2009-2011年的统计数据[J].食品科技,2013(8):328-332.

[7] 谢耕耘.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现状与对策[J].新媒体与社会,2012(2):47-75.

[8] CHO H,CHEN M H,CHUNG S.Testing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wikiped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6):1198-1212.

[9] 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报道特色及优化建议: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东南传媒,2010(6):37-39.

[10] LUSK J L, TRAILL W B, HOUSE L O, et al.Comparativeadvantage in demand: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preferences for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1):1-21.

[11] LEE J Y, HAN D B, NAYGA R M. Valuing traceabil-ity of imported beef in Korea: an experimental auction approach[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1,3(5):360-373.

[12] 张亮,李霞.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18):197-201.

[13] 蒋丽.食品安全: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J].江南大学学报,2011,10(6):89-93.

[14] 朱丽.网络舆论:政府决策的有效依据[J].新闻知识,2010(5):8-11.

[15] 马晓筱.2011年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6]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7] 林萍,黄卫东,洪小娟.全媒体时代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11):12-16.

[18] 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40-45.

[19] 熊翔.微博环境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肉制品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0] KITSK M,GALLOS L K,HAVLIN S,et al. Identification of influential spreaders in complex networks[J]. Nature Physics.2010,11(6):888-893.

[21] 洪巍,吴林海,王建华.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4(7):1690-1695.

[22] 马颖,张园园.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机理: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3(8):86-88.

[23] NOELLE-NEUMANN E.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123-185.

[24] WONG K C. The making of the USA PATRIOT Act Ⅱ:public sentiments, legislative climate, political gamesmanship, media patriot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2006,34(2):105-140.

[25] STURGES D L, CARRELL B J, NEWSOM D A, et al. Crisi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the public opinion nod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vironmental nimbus[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1991,5(3):22-27.

[26] 吴林海,吕煜昕,吴治海.基于网络舆情视角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J].情报杂志,2015,16(4):85-90.

[27] SZNAJD-WERON K, SZNAJD J. Opinion evolution in closed commun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m Physics C,2000,11(6):1157-1165.

[28] STAUFFER D, SOUSA A O, MOSS-DE-OLIVEIRA S.Generalization to square lattice of sznajd socio-physics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2000,11(6):1239-1245.

[29] 张园园.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0] DUGGAN F, BANWELL L. Constructing a model of effectiv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a crisis[J]. Information Research,2004,15(12):178-184.

[31] 马颖,张园园. 基于生命周期的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机理[J].生产力研究,2013(7):61-63.

[32] 黄晓娟,刘北林.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5):621-623.

[33] 朱云龙.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研究[J].东南传播,2013,29(5):43-44.

[34] 居荃培.监测网络舆情为食品安全“号脉”[N].中国医药报,2013-09-27(3).

[35] 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8):54-57.

[36] 刘志明,刘鲁.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6):8-16.

[37] 王新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国际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8.

[38] 薛圈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39] 董凯欣,傅荧,孙晓峰,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为例[J]. 设计与应用,2014,6(8):54-57.

[40] 冯姝慧.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5.

[41]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42] 李宏伟,林萍,洪小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本体学习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12):72-77.

[43] 汪春香,徐立青.苏州南通网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8):70-71.

[44] 夏进进,牛冲,郭萌,等.政府处置因素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研究: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J].现代商业,2015(8):269-271.

[45] 洪巍,吴林海,王建华,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18-25.

[46] 汪春香.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47] 唐钧,蒋宇芝.食品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应对[J].中国减灾,2012(11):38-39.

[48] 汪春香,徐立青,赵树成.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行为的主要因素识别研究[J].情报杂志,2015(3):138-143.

[49] 洪巍,吴林海.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2):102-108.

[50] 王雯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22(3):119-122.

[51] 王小兰.食品安全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处置探究[N].中国食品报,2015-5-7(5).

[52] 董玉芝.新媒体环境下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新媒体,2013(4):50-52.

[53] 杨天瑜.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4(3):63-65.

[54] 何莲.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J].农村经济,2014(1):18-20.

[55] 王晶.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探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4):275-287.

GAO Kuo:Assoc. Prof.;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5,China.

Summary of Public Opinion Literature on Food Safety Network in China

GAOKuo,ZHUGuigua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food safety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logical consistency.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of food safety network,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food safe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Then, the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re reviewed, mainly focusing on food safety incident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netizen behavi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response, etc. Meanwhil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ools are combed.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ntent.

food safe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guidance and response

2095-3852(2017)01-0015-05

A

2016-08-21.

高阔(1981-),男,江苏新沂人,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62020);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GL06).

F49

10.3963/j.issn.2095-3852.2017.01.004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舆情网民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英国:公布食品安全事件年度报告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