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乐喜剧人》:大众艺术的喜剧精神

2017-03-08郭美辰张彤彤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喜剧大众受众

程 瑜 郭美辰 张彤彤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欢乐喜剧人》是东方卫视打造的首档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节目中汇聚了中国当下最顶级的喜剧笑星,致力于呈现中国最顶级的喜剧盛宴。节目以真人秀为框架,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用语言的幽默力量传递人间快乐笑声。节目的受宠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众希冀这些艺术作品能满足受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受众不再是简单地只获取艺术心理的满足与需求,而是更注重将艺术的精神功能传递和传达到心理,并产生共鸣。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体现。

一、《欢乐喜剧人》概述

2014年被称为电视界的“喜剧元年”,央视及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喜剧类综艺节目。2014群雄逐鹿的硝烟混战让中国的电视喜剧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前进,2015年电视喜剧的发展已经呈现诸家鼎立的格局。目前与喜剧节目相关的收视竞争、模式竞争、资源竞争都已经十分激烈。而在这样的电视喜剧格局中可谓“一枝独秀”的是东方卫视推出的《欢乐喜剧人》。

由欢乐嘉娱、华录百纳和东方卫视联手打造的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第二季的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播出平台同时播出。第二季的节目首期CSM52城收视率高达2.54%,并连续8周蝉联周日同时段收视冠军。优酷、土豆双平台网络播放的总量也接近6亿。省级卫视一季度热播收视率以每期过2、甚至最高3.61的节目收视率,成为中国第一档现象级喜剧综艺节目。

在消费经济时代的今天,大众艺术的突出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带动经济消费,就像沃尔特·本雅明所说:“大众艺术吸引着无限数量的消费者,正是因为它是一种能被批量复制并且远距离大量传播的艺术。”[1]大众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快消费艺术。简单依靠机械复制国外版权节目,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大众艺术精神功能的需求。《欢乐喜剧人》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切合中国社会当下需求和时代主题。节目中的喜剧精神不是通过几个包袱并用外化技巧演好就能达到较高的思维程度。

《欢乐喜剧人》以小品、相声和舞台剧表演为主。小品、相声、舞台剧等喜剧形式,并不如电影这种现代科技艺术样式能给受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觉享受、渲染更多层次的艺术氛围以及给予受众更宽泛的思维维度的思考。快消费经济文化下的小品、相声和舞台剧等表演艺术形式,在表演效果和叙事创意上充分利用电视画面语言和声音语音,商业符号在喜剧台本中处处可见,分分钟指向世俗世界观的消费行为。

二、什么是喜剧精神

喜剧精神是在批判、抗争、揭露、追求自由的喜剧价值取向上,使人达到精神的升华。大众艺术作为流行艺术,主要是表现在大众消费品变得通俗易懂,令人快速接受。喜剧作品不乏使用媒介手段通过经典桥段的改编、节目的剪辑包装和观众的预演表情和反馈,同时运用诙谐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语音表演形式而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但也因此失去质量的保证,只停留在基础的逗笑观众的层面上,降级为“肤浅的娱乐”。

真正的喜剧精神是在保证节目完整度的前提下确保作品的节奏感张弛有致,确保喜剧作品本身内容有深度层面的挖掘、有喜剧深层的精神文化追求。

“前有笑、后有泪”,是表演作品创作台本的金科玉律,也是业界的共识。这一思想不仅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与里的统一、悲剧与喜剧的统一以及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也是喜剧作品带给受众喜剧精神的真正内涵和内核。在文化艺术长河中,喜剧作品没有悲剧作品的地位深厚和历史悠久,更带着一些世俗、媚俗、低级趣味的气息,常常给人“娱乐至上”的愉悦精神。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真正的喜剧会对社会丑陋现实、对人性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引起人们的行动,促进人精神的升华[2]。喜剧作品的演员表演和观众自身经历的对比映射并由此产生的理性反思,正是人精神的升华,也是喜剧精神的所在。

三、《欢乐喜剧人》的喜剧精神

《欢乐喜剧人》喜剧表演涉及多种喜剧表演方式,演员都具备专业的表演能力,经受了喜剧市场的考验。《欢乐喜剧人》有代表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喜剧品牌。其中有以小沈阳、宋小宝、杨树林等为代表的东北民间艺术,有开心麻花制作团队的舞台剧艺术,有年度最受欢迎“女汉子”贾玲的酷口相声艺术,更少不了以岳云鹏为代表的德云社相声艺术等形式。由于作品更新速度快,节目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如题材脱离现实、缺乏讽刺力度、创意差异不明显和泛娱乐化等,使其停留在制造笑料和“抖包袱”上,有“走穴”的特质。但即便如此,其中还是不乏优秀的作品。

宋小宝团队演绎的《看病》,用一名乐观向上的“晚期癌症”病人的视角,阐释了对生命的思考。作品以内容与情感代替了制造笑料和“抖包袱”的表演,以哭带笑,深刻地表现了喜剧精神。当宋小宝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出“那人就是我”的时候,同情、不解、无奈、乐观积极、快乐生活等各种情感碰撞交织,发人深思,引发受众共鸣。开心麻花团队在关注社会热点、贴合实际的喜剧作品的需求上,更卓越地追求喜剧精神层面的精神慰藉。《热带惊雷》揭示了战争的伤疤:《爸爸爸爸爸爸》关注拐卖儿童的社会热点;《超级英语》探讨社会责任;《小偷在哪》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漠。这些作品给受众的感觉更像是正剧中带了喜剧的成分。开心麻花团队对于节目有准确的、富有内涵的主题与内容的支撑,使得作品不空洞,“高冷”的气质有了接地气的风范,为受众所接受。同时这种以喜剧开场尔后剧情反转的形式,拔高了作品主题的风格和内涵。

“在一个娱乐的世界里,人物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真爱亲情都是最打动人心的。填补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情感缺憾,满足人们内心对理解与爱的需求。”[3]52《欢乐喜剧人》中以喜剧表演者的个人经历作为原创题材进行创作,不仅笑料迭起,更在搞笑的同时与受众心灵碰撞,产生启迪和情感共鸣。贾玲的喜剧作品《爱笑的女孩》和《喜剧啊,喜剧!》不仅结合了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题材切合当下的“三观”,同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精神传递。高晓攀的作品《梨之园》以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为主线,引发受众对于国粹戏曲无人传承困境的痛心与忧心,动情之处泪洒现场。现场观众互动良性循环,使观众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欢乐喜剧人》总制片辛唯嘉对于节目的喜剧精神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做的每一档节目都在追求一种‘美学核心’的东西,也就是核心价值观。而《欢乐喜剧人》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节目的slogan上:‘搞笑,我们是认真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映射在我们对每一个作品精神内核的把握,我们始终站在宣扬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角度,力求创作好每一个作品。”[3]52

四、《欢乐喜剧人》喜剧精神的反思

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受众对于大众艺术的认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有多层次的需求,包括有内容深度和精神的自我反馈的认同过程。喜剧作品的喜剧精神酣畅感和作品内容的跌宕感相互融合,才是受众最能深入内心的情感体验。这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能的审美回归过程。

《欢乐喜剧人》节目内容涉猎范围较广,有缅怀逝去的青春、追忆年华的以年代背景为中心的怀旧戏份;有“打拐”“反腐”和“碰瓷”等春晚喜欢的教化类题材喜剧;有拷问人性善恶、直击内心的“天使与恶魔”的戏码;同时也有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再现、穷极“娱乐至上”的《甄嬛后传》和《新上海滩》等。相较于电视荧屏上的其他喜剧类综艺节目,节目文本与阅读语境,都只是对传统喜剧的模仿。《欢乐喜剧人》节目算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喜剧综艺类节目,每期节目中有高水准的作品出现。科技发达的今天,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众视野更多地停留在昙花一现的“科技美”上。当人们渐渐回到艺术层面的视角去看待作品时就会发现又少了一份历久弥香的艺术价值。但谁又经得起消费经济时代带给喜剧类节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呢?因此,更应该反思:如何使喜剧综艺类节目的喜剧精神常青。

快时尚消费文化下,小品、相声和舞台剧等喜剧类艺术作品图数量缺质量,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不统一,使得这些喜剧艺术样式可能沦为纯粹的嬉闹和低俗的一笑。当受众从“一笑而过”的艺术作品中领悟到“食之无味”的艺术给养时,就满足不了受众对于艺术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

艺术有自然、平实、人性的一面。大众艺术作品以小人物、小情怀、小梦想、小格调为中心,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受众一种“充满智慧、乐观友善”的生活方式。对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才能使得喜剧节目的喜剧精神不再仅仅从生理功能上追求审美和视听觉的享受,也不再只从心理功能上体会喜剧作品的教化教育作用,而是达到“人的精神的升华”,使人在审美体验中探索人性和认同自我存在的价值。

《欢乐喜剧人》不乏高质量的喜剧作品,通过幽默风趣的舞台语言塑造了喜剧人物形象,用愉悦丰富的艺术表现体裁反映了大众生活,带给受众快乐的文化艺术享受。希冀《欢乐喜剧人》这样的真人秀节目不断涌现,用喜剧方式发扬真正的喜剧精神。

[1]田义贵,王睿.对于喜剧类综艺节目扎推现象的解读与反思[J].中国电视,2014(10):21.

[2]李林容.电视娱乐的情感体验及“后情感主义”[J].新闻知识,2012(6):17.

[3]郭嘉.《欢乐喜剧人》总制片辛唯嘉:搞笑,我们是认真的[J].时尚北京,2016(5).

猜你喜欢

喜剧大众受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