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屋絮语

2017-03-07

书屋 2017年2期
关键词:许先生天职心想

做历史大家许倬云先生的“口述历史”颇多曲折,先是旅美学人陈心想到匹兹堡拜访,后远程通话一个多小时,而心想是头回做这事,因录音机的按钮弄错,结果是一句都没录上。这如何得了?心想凭记忆写下访谈的初稿,呈许先生审阅,而欠缺现场氛围与情景对话,许先生只好重头再写,真是耐得烦。老辈言行,一派温润。

许先生谈及抗战时期特殊的问学经历,尤为感人。延及个人,家中祖父也是抗日先锋,中央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历经武汉保卫战、湘桂大战等,有所牺牲;乃至西南保卫,巩固边疆,亦有贡献。再解放战争中被俘,入狱劳改二十六年。因而,对于许先生的抗战记忆,颇有回应,于心戚然。去年十月份,应邀去贵阳参加阳明心学国际研讨会,抽时间专门到晴隆大厂的地方凭吊。幼年曾随父母去过,当车行至此,面对自然风貌,记忆自心底涌现,竟那般的熟悉,真的目瞪口呆。二十六载雾迷霜冷,四十五年家国情怀,一齐而上,痛彻心扉。

祖父特赦回归平常,已是垂暮之年,曾说过此生对得起刘门列宗列祖,也曾说过到了战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个人奈何不得。当年祖父的言谈举止,犹在目前。他写得一手好字,惜多年流转,家书未能留下一封。他每次信末,都要写“祝全家清洁”,我以为“清洁”二字可谓家风。如今,祖父、母墓木早拱,前年父亲也随风而逝,留下我们在坚守了。

也是抗战,印度人民的声援、同情与支持可入史冊。同时,中印文化交流随着战事的进程颇为深广。揆诸史实,秦汉时期,中印文化应有交集;至唐朝,玄奘西域取经,迹近高峰。而对于这个邻国,除了佛教的互生互长、共有价值内化于心之外,其他则漠然。如何重新认识印度文化,不单是“一带一路”政策的驱动力,还有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共同因子的溯源寻根,印度远不是佛教或泰戈尔的诗歌那么简单。东方神秘主义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侧翼,理应重视与关照。而湘人徐澄梵、谭云山等先贤轨迹在前,沿路而行进,必有胜境。

我等书生应是以读书为天职的,但不能掉了书袋,再掉眼袋。书养精神,当滋润容颜,培育气质。旅美散文家张宗子来长沙,初次会面,毫不陌生,全因书与往事共鸣,可谓神交已久。承他惠赠新著《往书记》,一路读来,会心处多多,这是读书人的福气。另一桩有意思的事,则是网上购书,陈宇廷《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很入眼,买回来一读,才知他是陈诚将军的长孙,其父陈履安一册著作,我早已收入囊中。世家子在俗世中修行,且心诚意正,予浊世一泓清泉,洗涤人心。

陆徵祥《回忆与随想》书末中说:“……请相信我的热忱和我的经验,我们的家会幸福,我们的年轻人,至少他们的精英将获得战胜自己和在工作中进步的力量,人们将在高尚的道德和欢喜中安全地生活,中国将渐渐地越来越广泛地在各国人民心目中被认为是一个平和强大的民族。”“平和强大”最是要紧,国家与个人都该是,以此作为新春祝福。

(邵水游)

猜你喜欢

许先生天职心想
没发挥好
开在心里的花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天职》在中国林业科技大学首演
查酒驾
天职
攀爬的姿态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宋巍:把医生天职履行到最后一刻
后悔
爱是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