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2017-03-07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徐平华

(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大学生创业,不但自身需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外,高校、政府、家庭及社会给予教育、政策、支持和认可亦是不可或缺。构建高校知识能力传授、政府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帮扶与情感关怀、社会广泛认可的创业服务体系有利于统筹各方因素,集中发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帮助。

大学生创业;高校;政府;家庭;社会

自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会首次上提出“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称为学生“第三本护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共识,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引了方向。为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转变我国高校办学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就业突出问题。2002年,教育部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之后又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如2008年通过质量工程设立了30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2010年下发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印发了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为加快推进形成全民创业创业意识和氛围,国务院展开了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客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各部委如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职能部门亦制定了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根据本地实际出台了更为详尽的政策细则和配套措施。至此,创新创业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困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高校创业教育也是近些年才陆续开展,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处在启发与提升阶段,政府相关配套与支持政策仍在实行中摸索。因此,当前大学生创业规模及效果难尽如人意,概括而言,呈现“四弱三低二不足一不够”状态。“四弱”即创业教育弱、创业意识弱、创业知识弱、创业能力弱;“三低”即创业人数低、创业技术含量低、创业成功率低;“二不足”即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家庭支持不足;“一不够”即社会认可度不够。

(一)大学生创业主体存在“四弱”

1.创业教育弱。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所受创业方面系统的知识、培训及实践的教育,创业教育弱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和成熟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有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属于自主择业,但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属国家干部,就业由国家包办,不存在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等问题,因而这方面的教育也未纳入高校教育规划范畴。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才逐步开始,起初以创业竞赛为契机,随着全国高校对创业竞赛日益重视和广泛参与,创业大赛的社会效果逐步显现,社会及家庭对高校创业关注和期待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创业竞赛质量、对创业竞赛的规划与指导、培训及知识需求成为高校教学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02年,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定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2008年教育部又设立部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并在2010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至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开始逐步深入展开[1]。二是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抓住青年学生特点,综合各专业特色,由学校层面统筹资源、系统设计、整体布局,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当前各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学籍管理、实习实践环节、平台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创业教育更多是各高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应试之举,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高校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成效,表现的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三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的高校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总量的1/10,通过创业教育合格证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2];二是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创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未建立,学术研究团队和成果缺乏,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备创业经验的教师稀缺;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现有师资队伍以校内经管类课程教师和学生工作一线人员(辅导员)为主、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2.创业意识弱。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主要包含: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观等内容[3]。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灵感。创业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它涵盖了实现成就的需求,勇于承担风险,敢于承担责任,乐于革新和进取,自信而又能博采众长,目标导向明确,善于识别和把握商机的能力等各个方面[4]。人类某方面意识的强弱通过具体行为展现出来,同样,大学自主创业意识的强弱也体现在他们具体行为中。受传统思维及社会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仍囿于专业学习,学习目标偏向于毕业后出国、攻读研究生或就业,且就业以进入较为稳定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为主,缺乏主动寻求创业的意识和创业所需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

3.创业知识弱。创业知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所具备的知识总和,具体来讲包含与创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财务方面知识。在一个创新驱动的社会中,创业知识的内容可以体现当今社会主流各种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和思路,以及社会公众态度、经济运行政策和法律制度设计对创造力、创新行为的支撑等。系统和完备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保障,也是决定其创业领域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上存在专业知识学习不深入、不扎实,综合知识面过窄的现象。探其成因一方面是长期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有关,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从中小学就开展创业方面的教育,并与大学的创业教育互为衔接、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体化创业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对创业的意识、知识及技能有较全面掌握与提升;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创业热情、积极性不高,对创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缺乏主动学习的有效动力,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去强化创业知识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4.创业能力弱。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把握机会、市场信息研判、管理决策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把握机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等。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难以用显性指标硬性衡量,是创业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及市场环境所展现出来的预测与决策能力。创业教育重视及倡导不够、创业知识不足及创业意识薄弱,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弱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创业参与及效果呈现“三低”

1.创业人数低。据中国教育在线网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以个体经营活跃的广东为例,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1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50多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326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65%。其中研究生毕业自主创业35人,占毕业研究生数的0.14%;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2184人,占本科毕业生数的0.95%;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1042人,占专科毕业生数的0.42%。早期的数据也能印证,2009年,受教育部学生司委托,由上海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队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级地方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 (包括部分已毕业学生)、30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所提出的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关注的热点,但虽然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最终真正创业者仅占1.94%[5],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约有20-30%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

2.创业技术含量低。客观认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可概括为:有创业无创新。当前大学生创业大多集中在教育培训、餐饮、开办书店或服装店以及网上淘宝等传统劳动密集或劳务为主领域,这些行业科技含量和就业门槛较低,社会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从事软件开发、技术革新、新材料新能源研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占比极少。另外,创业的专业对口度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是从事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行业,对于大部分以技术见长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未能在其创业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

3.创业成功率低。受社会经验、经营管理能力、资金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不少大学生创业企业存活期不超过5年。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与美国20%左右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为3%。创业成功率低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也对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提出了期望与要求,即关注大学生企业成长、出台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生存与发展。

(三)政府和家庭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不足

1.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不足。不可否认,在创新创业的国家宏观布局背景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与政策,社会也营造了较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但大学生自主创业仍遇到诸多现实困境,需要政府部门予以重视。一是有关手续有待简化。登记注册有关手续需更便捷、利民,减少申报过程中的层层壁垒和反射环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对84个国家的创业环境进行了系统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公司从注册到开业,加拿大所需的审批时间最短,只有2天,中国内地需要7个步骤、110天;所需的注册费用,在英、美、加拿大等国为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为人均年薪的11%[6]。二是融资难。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创业资金来源一般有自筹、贷款及风险投资等三种渠道。自筹资金一方面需要创业者家庭有较好经济基础,另一方更需要创业者家庭给予大学生创业充分认可与支持;贷款渠道,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但其仍面临着贷款金额少、审批周期长等问题;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量较低、因而也较少获得风险投资项目支持。三是扶持政策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目前,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工商登记注册、租房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优惠以及鼓励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所急需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能培训和专业辅导等配套要素的支持显得薄弱。此外,对于创业失败的大学生企业和大学生,亦未建立大学生企业失败援助机制和创业失败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就业帮扶机制。

2.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不够。大学生自主创业离不开家庭支持,一是资金支持,尤其是创业初所需的启动资金对于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至关重要,据教育数据权威分析机构麦可思的数据研究,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父母、个人储蓄和亲友赞助,占到了总来源的80%以上。另外,创业过程中企业(创业实体)运行(经营)环节也离不开家庭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尤其是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下,创业者自筹资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家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信心和精神鼓励不够。受传统“为官”思维及求工作“稳定、体面”思想,绝大部分家庭更希望孩子毕业后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等体制内,认为进公司或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太辛苦、不体面;农村家庭对大学生寄予的期望更高,考取公务员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集全家之力培养的大学生不去“铁饭碗”单位,而去自主创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创业行为难以得到家庭容许与支持。

(四)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认可度不够

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同感和使命感。但是,当前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还未形成,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一是国民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念仍是主流,对大学生创业抱有观望及谨慎态度,个人独立奋斗、冒险实干精神有待唤醒。二是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创业宣传亟待加强,尤其是对创业者品质、企业的社会价值、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宣传不够。三是社会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与支持不够,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难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及经营实施等方面企业支持不足,导致部分缺乏场地、设备、实验条件及技术的创新创业项目胎死腹中;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及其他社会人士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意启发、创业咨询等方面介入不深,个性化、专业化指导与辅导不够。

二、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

何为创业,美国蒂姆斯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模式,是一种追求计划,整体权衡,具有领导能力的行为”[7]。欧盟组织2003年创业绿皮书则将创业定义为“在新的或现存组织内利用有效的管理将风险、创造和(或)创新相融合建立和开发经济活动的思维和过程”[8]。创业就是要“通过创新发现和利用能够创造价值的机会”成为大家的共识。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业既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更是缓解目前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现实必要。因此,需要整合大学生创业的各方要素、形成合力,高校、政府、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撑。

(一)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应然之举,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响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之措。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实施创业教育,高校应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循序渐进开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与中西部高校相比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绝大部分省会城市高校与非省会城市高校相比优势明显。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依据学校定位、办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及生源特点,探索本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和拓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学分教育;分类分层,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平台上融入基于岗位创业意识、岗位创业知识、岗位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教育[9]。通过系统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启发学生创业思维和提升自主创业能力。

2.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教师的启蒙启发和专业指导,高校应针对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够、技能不足等现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强化理论型与实践型两类师资建设,一方面,在本校现有师资力量基础上,通过遴选,组建校内创业师资队伍或团队,将组建的师资队伍或团队分批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派赴国内外创新创业开展较好的高校学习交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和校友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商业经验且具备较高学历或具备教学能力的校外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企业家校友来校兼职授课,弥补校内师资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缺陷。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有成长发展过程。高校应统筹资源、搭建平台,积极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一方面利用和发挥学校已有场地、实验室等条件,改造和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学校自有的物业如商铺门店、采购服务及为学生提供商业服务等项目允许与鼓励具备条件的学生创业主体参与竞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组建校外实践企业基地,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尤其是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培养合作,利用寒暑假、实习实训等环节,组建创业实践社团,开展创业调查,使学生深入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经营管理等实操技能与知识。

(二)政府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着力于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全民认可创业的社会软环境和打造创业所需基础设施、场地的硬环境;实现政策的全局性与系统性,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的统筹和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出现政策壁垒甚至相互冲突等现象;提高创业优惠、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对创业企业的分类分级、评估考核工作,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与资助。我们需要通过减少为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开办公司而提供的转移支付、贷款、补贴、放松管制和税收优惠来降低我们给予不重要的创业者创业企业的激励[10];拓宽服务功能,在落实好税费减免、补贴支持、小额担保、企业落户等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应搭建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成果对接、法律咨询与配套设施等服务;探索建立联席制度,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及金融部门必须加强联动,切实为大学生创业解决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援助制度,开展对创业失败大学生关怀帮助机制,如将创业遭遇严重挫折的大学生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可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加强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心理关怀、就业与再创业辅导等工作。

(三)家庭应给予创业大学精神与物质上双重支持

家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撑。没有家庭鼓励与肯定,众多创业者无法迈开创业步伐,即便走上创业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也离不开家庭的资金、人脉、经验及心理等方面帮助。在创新创业国家战略背景下,家庭,尤其是有家族企业或产业家庭,应转变观念,鼓励与帮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注重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指导大学生尽早开展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二是对于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家庭应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分析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创业领域与行业的选择、创业过程的困难及创业结果预测等做出充分分析,给予大学生创业信心与鼓励。三是在创业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家庭能与大学生一起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其肯定与支撑,使大学生能经受挫折、坚定创业激情与信心。四是端正大学生创业成败观。创业有风险,创业成功与否受各种因素影响,世界知名企业都有改变不了破产或兼并命运,何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创业,对于创业失败大学生,家庭应给予其关怀与心理辅导,鼓励其总结经验,寻求机会再创业。

(四)社会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社会的肯定、社会组织帮助及舆论宣传与引导,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社会文化基础对大学生创业有至关重要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缺失支持、抚育的社会文化气氛,大学生创业还没有赢得社会、家庭的完全支持和认可,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家长也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想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创业的舆论气氛不浓厚[11]。因此,一方面,新闻媒体、互联网应大力弘扬崇尚个人奋斗、机会均等、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成功典范的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美国学者Bruyant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主动性源于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自由平等的经济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是构成美国创业文化的基础[11]。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有关企业及个人应消除偏见、端正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秉持鼓励与支持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实践、资源共享以及合作服务等方面机会。

[1]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9.

[2]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3]曲殿彬,等.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093,(3):43-48.

[4]施永川.大学创业教育应为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81-85.

[5]姜泓冰.大学生创业75%有热情仅有2%有行动[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053/9806323.html.

[6]宋广辉.大学生创业遭受制度性冷漠[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11/content_3177211.htm.

[7][8]牛长松.英国高等创业教育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41.42.

[9]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J].教育研究,2012,(12):59-67.

[10]Scott A.Shane,舒萍.为什么鼓励更多人创业是一项拙劣的公共政策? [J].开放时代,2012,(8):109-120.

[1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0-145.

[12]Bruyangt R.Muller E.Cookbum.Entrepreneutial Culture in America[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2).

广东省教育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GXJK149)

徐平华(1979-),男,江西广昌人,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法及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