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媒体时代农业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2017-03-07张恒翀

黑龙江气象 2017年3期
关键词:气象农民农业

张恒翀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浅析全媒体时代农业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张恒翀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众越来越关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气象信息,而对于习惯看天吃饭的农民而言,农业气象信息则显得格外重要。从气象信息员田间地头的面对面指导,到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的信息发布,再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发布传播农业气象信息,为农服务一直是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随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全媒体在农业气象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全媒体时代农业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进行了分析。

2 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气象信息传播主要以行政干预的上行下效、农业意见领袖的两级传播、社会互动的远程教育、大众传播的自发效仿等方式进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单向传播。这些方式由于缺乏农业气象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间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导致传播者力图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1]。有些农业气象信息是受众不关注的,也有一些是受众不理解的,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受众关注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信息的单向传播建立在对受众的想象与理论层面上,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从目前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来看,主要包含电视、广播、手机短信、12121电话、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大部分农民仍然倾向于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一些农村基础条件差,有线电视普及率低,农民自己安装室外天线,接收的电视频道很少,获取有效的农业气象信息就更少。有的农民家里也安装了固定电话,手里配上了智能手机,但主动拨打12121电话或定制气象短信的却很少,仅仅将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并没有将其作为获取气象信息的有效手段。网络目前在农村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均较低,大部分农民还不会使用电脑。近年来国家示范推广的农业气象基地、气象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传播等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该传播模式气象信息传播者对信息资源拥有绝对占有权,农民被动获取信息,未能发挥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供需失衡,影响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效果。

就农业气象信息而言,其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预警信息不能第一时间送达,即使预报准确率很高,结果也可想而知。当前一些基层的气象站仅仅定期进行天气预报的发布,并且将监测到的强对流天气如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仅仅向上级部门上报,缺少及时向农户进行信息发布的平台。因此,提升和改进农业气象信息传播,切实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紧迫任务。

3 全媒体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全媒体一词是近年来出现的热词,英文为omnimedia,作为新闻传播学术语并未为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所提及。2008年,全媒体开始在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一些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新闻传播学者也展开了对全媒体的研究。200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的《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明确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她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2009年11月,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2]。

综合以上观点,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全媒体在国内外发展的时间节点比较相近。在国外,以2006年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全媒体改革之路为起点,随后,《今日美国》2008年开始尝试的产业链重构推进了全媒体的实践。在我国,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广州日报》于同年6月成立滚动新闻部,专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进行“联动发稿”。2008年7月,我国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的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自此,报社记者的角色悄然转型,开始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屏等发布信息。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3]。

4 提升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的相关对策

4.1 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

由于农民所处的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农民普遍信息化意识淡薄。近些年虽然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媒体逐渐进入农民的视野,但在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农业气象网的建设和维护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网站在功能和内容更新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手机用户在农村虽然逐年增加,但很多农民仅仅将手机作为打电话、微信聊天或者观看娱乐视频的工具,并未使用手机的其他功能,也没有利用手机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查询和浏览。因此应该大力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在借助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等传统媒介和手段传播农业气象信息的同时,应该让农民了解、学习、使用新媒体,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4.2 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资源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发布便捷、即时传播、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这些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可通过微信强大的推送功能,每天用“接地气”的语言向农户主动推送天气预报,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要通过微博、微信适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产品,通过与农民积极良性的互动,提高农民使用和参与新媒体的积极性,并及早发现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农民关心、关注的问题作出回复和正面引导,从而进一步改善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新媒体的优势还在于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借助新媒体,让经验丰富的农民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信息的积累与传播意义重大。

4.3 建立全媒体信息发布平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信息发布平台,是未来气象信息传播的方向。可根据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作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气象服务产品,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均可以使用发布。通过接口封装、远程调用等建立气象信息发布服务管理调度系统和统一、快捷的发送机制,实现信息发布自动化、快速化和一体化的全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为农民提供多终端和多种体验的信息服务,保障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和预警信息在发布源头上尽最大限度降低延迟。

4.4 政府主导完善健全农业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体的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机制,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完善健全农业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机制和渠道,全面提升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覆盖面、发布频次和公众满意率。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和气象部门合作,传播农业气象信息的同时,加强气象灾害和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使农民在气象灾害来临时,能及时掌握预报预警信息,正确运用防灾减灾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作物安全。

[1]詹俞,罗桂湘,雍阳阳,等.构建基于众包理念的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新模式[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2):64.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3.

[3]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2013,5:51-53.

1002-252X(2017)03-0025-02

2017-6-1

张恒翀(1981-),男,山东省烟台市人,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硕士生,工程师.

猜你喜欢

气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气象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